浅析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整合实践路径策略

作者: 黄贇晖

作者简介:黄贇晖(1974~),男,汉族,福建闽清人,福建省闽清县白中镇普贤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摘 要:“核心素养”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真正将“以人文本”贯彻于整个教育流程中,其中小学作为教育的基础阶段,已经褪去了启蒙阶段的朦胧,在解决“培养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时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师意愿,合理整合教材实现全面发展。文章以小学语文为例展开分析,借助单元教学整合这一方式来进一步推动我国小学教育向现代化转型,阐述研究起源与价值。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为例,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学生在这一背景下对语文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从核心素养的维度展开研究,希望得到有效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整合;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20-0030-06

统编版小学语文的特点在于双线组织单元,作为新时期的教师需要利用这一优势对单元主题进行精简细化,将其分为若干统一的知识点和训练点,由易到难形成循序渐进的引导,从而降低小学生的抵触心理,减少不适应感。但调查显示,现阶段在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育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单一性、目标不一致以及核心素养理念渗透不深入的情况,因此针对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整合实践的研究十分有必要。

一、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整合目的及价值

(一)背景目的

“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与教育融合是现阶段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未来教育转型和改革的重点方向,基于学科的特殊性,不同科目有属于其独特的核心素养。其中小学语文所要求培养的核心素养尤为丰富,强调共性、个性的同时还主张抽象情感养成与表达,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均具有一定积极影响。而单元教学整合能够很好的践行这一理念,成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渠道,其目的在于打破“碎片化知识点”的局限性,抓紧单元整合与育人之间的契合点,从思维方式、情感、认知、内涵等多个维度重新审视语文教材,进一步明确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育转型重点,通过实践、总结、提炼实现教育优化。

(二)研究价值

小学语文教材所承载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传递知识,更在于培养情感,树立正确三观并进行思维拓展,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订原则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单元教学整合法能够有效提升语文素材的针对性,教师从被动配合转变为主动参与教学实践,通过转变学习态度实现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调查显示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语文往往是所有科目中最不受重视的,但其学习周期却是最长的。单元整合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语文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其潜力获得丰富的沉浸式体验,培养对各类型情感的共情能力,包括价值观、审美情趣以及文化底蕴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交往习惯,塑造健全人格。

二、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整合方法

针对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整合的实践分析,首先需要从理论基础部分切入,明确设计理念,从而深刻认识到站在什么高度审视问题,并大胆实践,分析整改问题的策略。基于此,文章从“逆向教学”“构建教学”“整体教学”三个角度分析设计理念。

(一)逆向教学设计

在进行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法教学时,可以将逆向设计划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明确教育期待值,即确定通过授课后想要达到的效果,学生最终需要学会什么,从教材来看属于考纲中的教学目标,所设置的目标必须带有阶段性和进步性,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变化,而不是单一的学习行为。

第二,需要明确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本单元的知识点,必须拥有一定的数据或证据作为参考,做到真实可靠,不能仅限于形式,评估标准要明确。

第三,当明确目标和评估结果后反推如何实现,如何设计相关学习活动。

在实际设计单元教学整合活动时需要满足两大基本宗旨:第一是思维习惯,尽管教学设计思路是逆向的,但整体逻辑必须顺向正确,明确教学目标后坚决杜绝简单描述,必须深入分析,使学生自己知道该方法的促进作用,从而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第二是循环性原则,逆向设计不能只停留在线性教学,需要具有一定的循环性,不强调一步到位,在循序渐进中反复修订,具有独特的目标导向,不能被教材“牵着鼻子走”。

(二)构建学习设计

语文中的构建主义学习与理科中的思维导图形式类似,均是在学生思维中形成一个多维度的基础性模式,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思维发展情况加以完善。这一设计方法深度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强调学生自我理解能力的重塑,实现构建主义学习观的价值。落实时需要教师优先进行自我提问:第一,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什么?第二,不同学生的水平在哪个层次?第三,如何能让学生快速掌握?思考后可以通过学习任务策划、兴趣小组搭建、情境创设、成果展示以及反思这五个要素进行优化,明确设计中心,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构建差异化、多样化的教学框架。

(三)整体教学设计

经过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长期的研究发现,小学生的思维具有极强的发散能力,但存在一定局限性,缺乏整合与联系的能力。而单元教学整合法能够从个人能力的角度出发,在整体与单元的阐释中强化学生认知。首先,可以将“整体”划分为多重形式表现出来,强调遵循一定规律进行系统化教学,但“整体”教学过程中切忌忽视“细节”部分,需要灵活变通。其次,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加和减,而是追求平衡,以局部带动整体实现递进式授课,细节部分的讲解不能脱离整体一概而论。最后,是操作流程,在围绕“整体”与“细节”进行要点分析时需要优先明确单元目标,分析学生起点,采用单元导读、知识结构导读等形式提高学生对单元的关注度。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中必然会形成一种固定模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散拓展。此外,还需注重反思构架,学会自主学习、整理与归纳,采用回忆的形式实现知识点的拓展与运用。

三、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整合存在问题及实践对策分析

(一)缺乏整体性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订更加科学,每个单元所包含的内容不局限于教学主题,还包括一定的价值观导向、认知学习以及品质方面的内容,且存在明显的年龄段针对性。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却存在思想束缚的情况,部分教师仍旧保留一定的应试化思维,未能展现出单元教学的价值,阻碍学生发展,而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来说更像是一种指令,缺乏思维整体性引导。此外,还存在梯度整合不明显的情况,语文素养与知识传递之间的比例失衡,自学环境不佳。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深入分析后能够发现每个单元整体所蕴含的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信息合理分配教学要点,并注重教材的整体性。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一单元,整个单元主要围绕人文景观,题材相对丰富,包括《观潮》《走月亮》《晚秋的江上》《花牛歌》《繁星》。针对该教学案例的课程设计,本次研究应用构建学习设计方法,第一步了解学习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大自然为要素,让学生能够跟随作者的眼光发现自然之美;第二步了解学生水平,针对四年级小学生的培养属于小学中段教学,侧重点在于“提问”与“预测”,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练习方面不要求太大强度;第三步分析如何把握教学。

针对把握教学方面,除了基础知识的传授外,本章节教材还具有一部分拓展,如“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和“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根据以上汇总分析已经基本明确本章重点,为进一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可以融入绿色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方面的内容,鼓励学生积极落实环保工作,树立环境责任意识,能够感悟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在网上寻找一些即将消失的绿色文明作为教学素材,如重庆的大洪湖景观由于过度开采和现代化改造,生态环境已经不复当年的干净美好;巍峨的乞力马扎罗山脉随着全球变暖预计在二十年之后海拔逐渐下降;南极北极的冰盖融化速度在加快等。此外,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模式选择某一景观进行介绍,以3~5人为一组合理分工,不仅能够进一步整合单元知识进行拓展,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能力,促进健全人格的养成,让教学内容更加完整。

(二)目标理解不深入

在单元教学整合活动中要求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根据教材优化设计活动,统筹安排各个环节,实现思维、习惯等多个方面的引导。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单元整合效果往往缺乏一定深度,所理解的内容仅停留在表面,并未进行总结性深化或针对性思考,尽管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但与素质教育理念的适配性不高,导致最终结果不尽如人意。针对这一问题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水平以及思想维度展开分析,从而做到深度学习。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汇总内容的方式建立独立小标题和学习目标,将整个单元分为三个部分:理论学习、认知形成、深度思考。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六单元为例,包括《慈母情深》《父爱之舟》以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主要围绕“父母之爱”这一主题展开学习,而教师要做的是合理分配课程设计,规划内容。针对该教学案例,本次研究采用逆向教学设计法:首先明确教育期待值,即让学生展露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对父母的爱;其次需要确认学生是否已经明确要点,是否能够将课程内容带入到自己的情感中;最后分析如何设计相关活动才能实现教育价值最大化。一般情况下会将每篇文章单独进行分解式导读,而在单元整合背景下,教师可以将这三篇作为理论学习部分,“口语交际:父母之爱”为认知形成和深入的部分;再将“习作:我想对您说”作为深度思考部分。

理论部分即分析文章,这里重点强调第二部分,通过调查发现,五年级的学生对写作已经有了基本的概念。但由于思想限制使得其作品往往千篇一律,无非停留在“自己生病,父母买药”“自己难过,父母安慰”的题材上,这种教学情况并不能表达父母之爱的深沉,加之现阶段离婚率的提升,导致一些学生对父母之爱的认知理解存在偏差。因此,在表达方面可以转换方向,不再局限于简单叙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经历,还可以以“我眼中的父母”“我印象中的父母”“我期待的父母”为题材进行阐述。第三部分的“习作:我想对您说”也可以进行拓展,不再局限于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可以包括自己对父母的期待和不理解等内容,让其自由宣泄自己的情绪,从而真正实现对本章节的理解,更好地表达内心想法,降低小学生心理疾病发生率,与素质教育的育人本质相一致。

(三)以人为本理念和情感融入不深刻

语文阅读是最能展现语文情感的途径,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片面的心理,认为语文科目只是一种学习汉字和语句的课程,与日常说话别无二致。这种思想会严重影响日后的语文学习,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语文科目难度也在逐渐增加,若认知仍旧片面则会使其产生一定畏难情绪,不久之后语文便会从提分项变为落分项,成为学生的缺陷部分。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情感和以人为本理念渗透不深入。基于此,可以利用单元教学整合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认知,采用语言鉴赏、阅读鉴赏、情感表达的角度传授知识,训练基本的语文核心素养。

所谓“教无定法”,教师可以在尊重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重塑整合与优化,通过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实现对原有素材的超越,提升课堂趣味性的同时展现多样化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六单元时,主要包括古诗和阅读两个部分,教师可以将其分开来看,相比于通俗的阅读,古诗所表达的内容存在一定抽象性,因此可以将侧重点放在阅读上。提起阅读则必须掌握其核心部分,即语言鉴赏,教师可以在阅读中选择典型且富含情感的语句,从赏析的角度持续性、循环性完善与引导,培养语文阅读基本功,实现科学启迪。

这一单元的阅读部分主要包括《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这三篇文章。针对该教学案例的研究,文章采用整体教学设计法展开分析,首先从细节部分出发,能够发现在三篇文章中《青山不老》这篇文章所涵盖的知识点相对较多,包含很多修辞手法,其语言也相对精炼,值得赏析的语句段落很多。如某一段落“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知识点主要包括拟人和比喻的修辞,其中描写杨树用到“劲挺”“顶住”等词语,还表达了护林人员的坚韧感和岗位精神等,语言色彩和情感赋予均比较丰富。因此可以以这篇文章为第一篇参考文,对其细节性知识点进行详述,再汇总全部知识点,而另外两篇则可以通过《青山不老》的总结来进行自主学习,根据先前所学来寻找《只有一个地球》和《三黑和土地》这两篇文章中的一些修辞手法、情感等,从而做到查缺补漏,主动参与内容分析培养自学思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