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作者: 陈亚丽

作者简介:陈亚丽(1972~),女,汉族,甘肃崆峒人,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黄家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我国发展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即是德育,现代教育新理念的产生,标志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处于全方面发展状态。随着“核心素养”在国内外的兴起,其已成为一种教育的新理念,为实现发展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核心素养的培养一定要从学科本身着手,加上学科的基本性质、使命、跨学科性质,与此同时展现学科的实践要求和丰富内容。文章在概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相关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分析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同时研究小学阶段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语文教学的作用,探究提升小学生语文相关核心素养的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核心素养;语文教学;探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20-0036-05

在小学教育中,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基于此,学校需要提升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关注程度。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一方面需要向小学生讲授课本中的知识,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大相关知识的整体传输力度。在后续开展教学时,语文教师需要强化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保障在语文知识传授的同一时间,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实践习惯。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在学习中不断提升个人的主体认知。众所周知,小学生综合素养水平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学工作人员一同努力,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相关核心素养概述

小学阶段语文相关核心素养主要将语文学习及学生实践语言的能力相结合,让小学生各个层面的素质得以有效培养,同时帮助他们发展健全的人格。小学语文教学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一方面需要对学生听说读写的基础能力进行培养,另一方面重视培养学生语言实践方面的能力,甚至是提升他们全方位的素质,让小学生可以构建正确的审美体系,发扬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在小学阶段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中,需要指导小学生对语言进行建构,培养他们更为理想的应用语言能力。小学阶段开展语文教学时,教师不仅需要教会学生识文造句,还需要让他们在学习的重要阶段掌握运用语言的基本能力,渐渐明白词语中情感色彩的表达以及真正含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感受美、认识美,最终展开审美。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还需要重视指导学生学习我国优秀文化,同时有效发展和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

二、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习主动性较差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语文大多局限在教师课堂的知识传授上。新课标仅仅规定了小学生需熟练书写2500个生字以及掌握3000个生字,而小学生语文学习大多是依靠死记硬背,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语文教师所采取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语文学习给小学生留下枯燥、无聊且刻板的印象,因此,对语文教学整体成效产生严重影响,更无法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阅读分析的能力有所欠缺

小学阶段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够经过自主阅读对课本内容形成清晰认知,因此,小学生并不能够真正掌握课文情感的总基调,更无法深层次理解文章内容。大部分小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极有可能只对文章中的文字进行识别,无法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众所周知,学习是主动探知的一个过程,不过由于缺乏分析阅读能力,无法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授课形式过于枯燥

小学阶段开展语文教学时,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改进授课形式,小学生在阅读课本时能够获得更为直观的感受,深入了解文章内容,同时切身体会作者情感。语文教师通过向小学生播放有关的视频、图片指导他们展开阅读,提升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够强化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传统文化模糊

现阶段语文教材之中涵盖许多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关的课文,不过小学生对课文的背景信息并不了解,不能够对课文包含的意义形成真切感受,也就无法开展情感教育,无法加深对课文的感悟。有些时候语文教师不够重视向学生讲解课文背景,小学生仅可以通过阅读课文内容形成个人片面的理解,无法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不能理解教师授课中的描述。

三、小学阶段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语文教学的作用

(一)推动小学生提升情感能力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内容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情感能力和综合素质。小学语文进行课堂授课的过程中诸多内容对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利,提升个人核心素养和文化水平。小学阶段语文教师开展授课时,需要与教材内容形成紧密联系,发掘教材中存在的丰富情感,向小学生生动形象地展示课本内容,让他们可以深受影响,深切体会,进而形成情感共鸣。比如,在讲解《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在课文精讲的同时,可以举相关事例,如青海玉树地震、四川汶川地震、河北唐山地震中教师和学生、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一些真实感人事件。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深入理解文章中包含的感情。基于此,小学阶段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语文教学能够提升小学生整体的情感能力。

(二)推动小学生发展思维能力

在课堂中,语文教师能够合理运用形象化的语言,采取趣味提问这一方式,进一步指导小学生展开思考。例如,在讲授《小壁虎借尾巴》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进行全文阅读,接着提出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问题,如“为什么小壁虎需要向其他小动物借尾巴?”“最后小壁虎有没有借到尾巴?”等。小学生主动积极思考此类问题时,就会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师再邀请学生对个人想法进行叙述,小学生在表达个人想法前提下,倾听到其他同学不一样的答案,也会展开深层次的思考。最终,语文教师对学生的不同答案进行总结,同时点明及深化课文的中心思想。此类教学方式可以让小学生进行快乐地学习,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展开思考,推动他们发展及提升个人的思维能力。小学阶段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语文教学能够全方面推动小学生发展思维能力。

(三)提高小学生整体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是一门以汉字为基础的学科,重视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对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产生直接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时,需要明确教学的目标,重视培养小学生各个层面的能力,尤其是运用语言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语文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指导小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勇敢表达。实际开展教学时,语文教师应多锻炼小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从而推动他们全方位的发展。

四、提升小学生语文相关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教师需要强化个人的语文修养及核心素养

为强化小学生整体核心素养,首先要做的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个人的语文修养及核心素养。语文教师作为教学实施者,其综合素质水平将会对教学成效产生直接影响。基于此,加大小学语文老师的培训力度,不断丰富他们的理论基础。学校需要严格依据国家下达的教育方针,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当教师具备足够高水平的综合素质,才可以在开展教学时将核心素养转变成实践,进一步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推动他们形成必备的良好品格。针对教师展开培训时需要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其一,需要强化语文教师文化科学素养,使他们具备更为完善的结构知识。其二,丰富语文教学的资源,保障教学术语的规范化,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更好地落实教学行为。培养语文教师整体的核心素养,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经实践教学可知,语文教师通常会具备一定程度的语文修养,但只依据这些语文修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不断强化培训他们个人的核心素质,这样做才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只有语文教师具备较高素质水平,丰富的阅读量,完善的结构知识,才可以更好地落实教学行为。

(二)制定教学相关目标

小学阶段开展语文教学时,需要制定好教学相关目标,可以有效保障小学生学习的整体成效,教学目标清晰化还可以让小学生明确个人学习目的。因此,小学阶段开展语文教学时,需要将核心素养看作依据,构建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是以语言文字为基础,对文字展开综合运用。因此小学阶段开展语文教学时,需要以灵活运用语言文字为终极学习目标。例如,在学习《燕子》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将“运用生动的语言去描述燕子的外形体态、飞行的动作以及春天景色”设置为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时,通过理解分析汉语中各式各样修辞手法,强化了解汉语特征。文章中有一句这样的话“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这一句话中使用到排比这一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燕子的体态外形,将燕子尾巴比作剪刀让语言更加活泼生动,这样做可以在小学生心中构成一幅形象生动的画面。经过学习文章的修辞手法可以让小学生对汉语的语言精髓形成清晰认知,通过熟读这篇文章,还能够强化小学生对美好语句的记忆,写作时可以灵活运用。

(三)构建小学生的语言能力

培养小学生整体语言能力是小学阶段开展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之一。语文课程具备的基本特征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工具性指的是小学生整体语言能力。语文教师应利用有效教学,让小学生具备运用汉语的能力,同时能够借助此项能力实现语文有关内容的探讨,完成各式各样话题的交流和沟通。基于此,语文教师应强化培养小学生的表达语言能力,不论是口语表达还是书面表达,小学生都需要做到言辞准确、表情达意。例如,在学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一篇课文时,语文教师需要让小学生先了解文章主旨——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决定读书。在文章中周恩来年少时由于看见国人在国土上受到欺凌而下定决心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文中最重要的几句话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中华不振。”在文章中对激发周恩来同志爱国情怀相关事件的描述并不多,不过寥寥数笔就说清了事情发展的经过,同时还激发了读者的爱国情怀,具备一定的借鉴性。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根据教材来创设相应的情境,实现小学生语言的构建,进一步帮助小学生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与此同时,在实践中,还可以依据文章的内涵,实现人文素养的教学,激发小学生的爱国思想,同时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培养小学生的民族大义

让小学生通过文章阅读来感知美丽的祖国景色,而通过学习古诗词能够让小学生情感体验更为清晰,采取此类方法能够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以“龙的传人”为主题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让小学生产生骄傲和自豪心理。为提升他们的民族精神,实际开展语文教学时,需要强化培养小学生这方面的意识,保障他们在进行课本知识学习的同时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曾提出“要用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换句话说,小学阶段开展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通过个人教学行为来培养小学生优秀的民族精神,同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民族精神让小学生成才的同时成人,推动我国社会的良性发展。

(五)丰富教学形式,合理融入核心素养相关内容

小学阶段语文学科中包含非常多的核心素养,如语言建构、审美鉴赏、思维发展、文化理解与传承等。每一方面都具备非常多的具体化内容,因此,小学阶段开展语文教学时,需要将课本中的具体内容与小学生实际学习状况相结合,采取合理科学的教学形式,将核心素养相关内容融入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小学生学习的体验感,帮助他们获取良好的学习成效。例如,在学习《亡羊补牢》相关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以亡羊补牢这一寓言故事为出发点,鼓励小学生自主上网查询寓言故事来体会我国丰富且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他们传承文化的精神,一方面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层面,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小学生掌握不同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刻舟求剑、农夫与蛇等。通过了解与分享各式各样的寓言故事,还可以帮助小学生深入了解寓言这一文学类别,感受寓言故事具备的独特魅力,这样做可以让他们深层次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推动理解及传承传统文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