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细节,感悟人物塑造的艺术
作者: 张星摘 要:笔者与同事们交流发现,对课文《景阳冈》,学生们大都喜欢第三部分“打虎”的情节,课堂上也能大致体会到武松的武艺高强、动作敏捷利索。但仅仅感悟到此,还不足以领略到《水浒传》这一经典名著的魅力。笔者教学此文“打虎”部分,引领学生抓住“闪”和“乱”传神词眼研究,设文对比推敲、咬文嚼字研读,真切感受武松的机警智慧和紧张惧怕。带领学生品读“哨棒”“酒”“榜文”等事物,体会小说人物描写的独特艺术,为课堂注入思辨的活力。
关键词:细节;人物塑造;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23-0067-04
教材单元语文要素提到学生要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可以连蒙带猜地读,重要的是保持阅读的兴趣。五年级下册第6课《景阳冈》选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文章是古典白话文版本,学生理解起来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材该单元所提语文要素规定,要让学生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猜测语句意思,遇到难以理解的语句,要知道大致意思,借助影视资料加深对课文理解等。教师对文章的教学处理,常常受此影响,教学文章精彩“打虎”部分时,仅仅带领学生大致感受到武松能徒手打死猛虎,感受他确实武艺高强。但对《水浒传》具有的独特魅力和韵味不能领略,难免有些可惜,而且不利于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因此,笔者在教学时有了新的思考。如果以课文写作顺序来教学,则是按照“喝酒—上冈—打虎—下冈”循序渐进、符合故事发展的顺序。但细细想来,文章最精彩的部分当然是打虎,如果能打破常规,先教学打虎,通过细节品味武松的人物形象,感受武松的机警敏捷和武艺高强,在学生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再去教学其余三个部分,虽然没有按照文章写作的顺序,没有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调动大家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也未尝不可。因此,在教学中以文章第六、七自然段为突破口,尝试着带领学生去进一步探寻蕴藏其中的文学名著的艺术魅力。在文章阅读教学中,笔者探索教法,做了以下尝试。
一、 聚焦“闪”字,让学生感受武松的机警智慧
这只虎凶猛异常,文中借酒家之口说道,“坏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结果,凶猛的大虎被武松一招就化解了,这招可以概括为一个字——“闪”。我着重引导学生聚焦“闪”字,以使得学生从中感受主人公武松的机警和智慧。
出示: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第一步,带领学生探究“闪”字看出什么?
学生大都能体会到武松的速度很快,动作非常敏捷。他能躲开猛虎一“扑”一“剪”的连番袭击。
第二步,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词语替换推敲,以进一步探究思考:“既然是凸显武松的动作敏捷,换做‘躲’‘藏’等字,行不行呢?”
学生一番思考之后发现,“躲”“藏”只能反映武松的胆怯,不敢面对老虎。而“闪”字却大有文章,十分传神。这只老虎一连饿了几天,正所谓饿虎扑食,阵势大得很,被武松连番躲闪。老虎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武松面对老虎“扑来”,先是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再遇到虎尾“一剪”,又是一“闪”,“闪在一边”。两次及时“闪”身,正体现了武松的机警,面对猛虎的进攻,他先闪身避其锋芒,挫其锐气。等待有利时机,看准破绽再出手。这样的武松,不仅武艺高强,也充满了搏斗猛虎的智慧。这也为后文所写老虎被武松死死按住、动弹不得埋下了伏笔。
二、 抓住“乱”字,让学生感受武松的紧张惧怕
哨棒是武松唯一的武器,结果劈在枯树上断成两截,那武松也只能徒手打虎。教师请大家阅读过程中注意到文中找一找,留意武松是怎样一步步将老虎打死的。
出示: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只大虫咆哮起来,不住地扒身底下的泥,扒起了两堆黄泥,成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只大虫一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只大虫叫武松弄得没有一些气力了。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打了五六十拳,那只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
第一步,引导学生找出文段中包含的一连串动词“揪”“按”“踢”“打”,找出之后带领学生大声诵读,学生都能感受武松的武艺高强。因为他将猛虎打得七窍流血,确实非常厉害。
这时,笔者再出示前文武松初遇老虎时的情景,学生顿时明白:正是武松连番的“闪”,消耗了猛虎的实力,此时的猛虎才会被武松尽气力“按定”。读到此处,学生也对武松的闪过攻势,以逸待劳,避实就虚,及其机警智慧有了更深的体会。
第二步,笔者抛出疑问:“只顾乱踢”“只顾打”似有不妥,武松这样的高手,一招一式应该是有模有样,怎么会这样乱踢乱打,毫无章法可循?
学生们深入探讨之后,似有所悟,提出三点理解:首先,武松此时哨棒已经打折,凭借自己的血肉之躯徒手面对吃人的老虎,武松的内心也会产生紧张惧怕,因此,其在动作上难免有些慌乱。其次,当时孤身夜对饿猛虎情况紧急,武松来不及仔细琢磨一招一式,尽气力将老虎纳定之后,只顾乱踢乱打。这样的“乱”恰好能让我们读出当时情况的紧急、危险,读者在心里都会为武松捏一把汗。最后,是武松一心想致老虎于死地。因为武松明白,今天不把老虎打死,就要被老虎吃掉,武松一番乱踢乱打,拳脚如雨点般落下,是不给老虎一丝喘息的机会,这也由此可以看出武松内心打虎的坚定。
同学们阅读讨论中所发表以上的三点论述,获得了大家的认同。这让我们读出了武松内心由开始面对老虎时的一丝紧张惧怕,到后来的坚定而果断。这既符合人们认识上的常理,也体现出一位打虎好汉的厉害之处。
三、 对比推敲,让学生感受过程情节的一波三折
既然要表现武松的武艺高强,是不是可以把文章打虎部分做一些改动。这种假设性的改动,可以衬托原文表达的高明和精彩。于是笔者将打虎部分重新做了以下描述。
出示:武松看见老虎,冷笑两声。拿起哨棒,使出全身力气,如山崩一般劈在了老虎的天灵盖上。老虎应声倒地,一命呜呼。
武松只用一招,举棒便打,一棒击中,就打死了猛虎,岂不是更能凸显他的武艺高强?对此,大家觉得如何?
交流时,有学生提到:首先,改动之后的描述不够生动,过程简单,读来觉得不够过瘾、精彩,字数篇幅也少了很多。而原文的描写让人猜不着结局,情节曲折而合理,由武松初见老虎的吃惊、惧怕,到哨棒打折的紧张,再到徒手打虎的酣畅,让人越读越觉得有趣。其次,改动后的老虎,也让人觉得称不上“凶猛”,甚至很无能,没什么厉害之处,只一棒就被打死了,说不定,换作其他普通人也可以上阵打虎。而文中的那只吊睛白额大虫,可是一连坏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的猛虎,凶狠残暴,足以让人谈虎色变。可是,这么厉害的猛虎,最终还是被武松一番拳打脚踢给制服了、战胜了,打死了!文中用老虎的凶猛,更加能够衬托出武松的武艺高强。
四、 关注“哨棒”,感受武松的胆大心细
教学《景阳冈》时,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是武松打虎的精彩场面,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在关注打虎时惊心动魄的场面的同时,还要关注一些细微之处,来加深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武松打虎的武器——哨棒。为什么不是木棒,那在讲解时,教师能不能笼统地说成武松拿着木棒去打虎,显然不行。课前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得知,哨棒是古时人们的一种防身武器,之所以叫哨棒,是因为它的一头是空心的,可以吹出声响,像口哨一样。而且吹出来的声响挺大,有人用龙吟虎啸来形容,可见响声很大,震天动地。这样巨大的声响回荡在山谷之中,可以对豺狼虎豹形成有力的威慑,它们以为是什么猛兽,从而不敢接近行走期间的路人。再者,嘹亮的哨声还会吸引附近的壮汉猛士,他们听到之后就明白一定是有人遇到了危险,就会结伴前来营救,从而保障路人的安全。这么有力的一件利器,在武松打虎的过程中,似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那作者为什么反复写到哨棒,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展开了思考。
学生们和老师一起细细比对,发现课文中竟然12次写到了哨棒,明明在打虎过程中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这又是为何。探究之后,我们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是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因为课文前面讲到,武松随身携带着哨棒,一路上不曾丢弃,一看就知道武松把它当做防身利器,既然随身携带利器,那么后文一定会写到武松遇到了危险,而且是武松赤手空拳不容易化解的危险,可见危险很大,甚至危及性命。读到后文我们发现,武松真的遇到了猛虎,当时武松首先想到的就是哨棒,提起哨棒便打,可是由于太紧张了,打在了树枝上,哨棒也折做了两截。没有办法,武松只好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这也增加了故事的精彩性。试想一下,又有谁有胆量徒手与猛虎搏斗,这真是前无古人的壮举,读到这里,读者便被故事的精彩深深吸引住了,津津有味地读下去。其次,是让故事的情节更加丰富有趣。细究起来,武松打虎其实可以分为四个回合,第一回合是大虫一扑、一剪、一扫,气势汹汹,而武松却是一闪一躲又一闪,轻松化解。然而三招过后,气性没了一半。第二回合是武松举起哨棒,使出平生气力猛劈下来,却不巧劈在了树枝上,震得那山冈也动,力道太大,树枝整个被劈了下来,哨棒也折做了两截。注意,这里武松的招式是棒劈,而不是棒打,因为从上往下打过来叫做劈,这里写出了打的方向,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第三回合是武松将折断的哨棒丢在一旁,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先是按住虎头,接着腾出大手,握成铁拳,一连打了五六十拳,打的猛虎是七窍流血,一命呜呼。第四回合是武松担心那只大虫没有死,又拿起半截哨棒把猛虎打了一回,直到他浑身酥软,没有力气来提大虫,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一步步挨下冈子来。读到武松打虎的这四个回合,让人神清气爽,欲罢不能,实在是太精彩了。回头来看,打虎的这四个回合,其实都与哨棒有关,武松酒后上冈时,唯一的武器就是哨棒,刚碰到大虫时,武松的酒都做冷汗出了,他很快清醒了,把哨棒拿在手里,我们读到这里,都觉得武松此刻会安全一些,没醉酒,手里还有武器。可是在武松一棒劈在树枝上后,哨棒折成了两截,气氛立马就变得紧张了起来,唯一的武器断了,那武松就得空手面对猛虎了,这可太危险了,读者都忍不住为他捏把汗。接着武松就这样犹如天人下凡,赤手空拳打死了猛虎,还是不放心,又用哨棒来回再打一遍,才算彻底放心,我们读到这里,也就放了心。其实这哨棒在武松打虎过程中没有起到关键作用,但是作者在描写这段话时,却写出了一波三折的情节,如果开头没有哨棒,直接写武松信心满满,赤手空拳面对猛虎,并与之搏斗,那情节精彩性上肯定不如前者,武松并不是神人,初次见到猛虎,他也感到害怕,把哨棒紧紧握在手里,准备一场恶战。可是由于紧张,才误劈了树枝,哨棒劈折了,我们读者的内心也跟着一紧,这下武松可是遇到大麻烦了,没有了武器,还不是白白送死啊,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我们继续往下读。读到武松赤手空拳就打死了猛虎,我们情不自禁地为武松喝彩,他真的是太厉害了,不愧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佩服佩服。可是到了这儿,哨棒的作用并没有消失,武松只怕大虫不死,拿起哨棒又来来回回地打了一遍,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出,武松不仅武艺高强,而且也是充满了智慧,担心猛虎只是诈死,这里的哨棒又变成了武器,来来回回地打,说明武松心里也是感到害怕,内心也是不能平静,他不敢相信只凭自己的双拳,真的打死了猛虎,他也是心有余悸。而这恰恰是人的正常心理,我们在遇到危险时,不正是这样的所做所想吗,真的是太真实了。所以说,武松的形象不是脸谱化的高大全,而是有血有肉的真人,他既有勇猛高强的一面,也有紧张害怕的一面,这才是我们身边的好汉啊,是活生生的人啊。由此可见,一根简简单单的哨棒,通过作者这样的文字演绎,体现出的却是武松武艺高强、机警敏捷的人物形象,确实作用独到,不可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