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双减”靶,射“课改”箭
作者: 田成斌摘 要:“双减”政策是国家教育战略的一次大调整,如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人面前的新课题。通过一年左右的课改实践,我们认为只有大力践行课堂教学改革,整体建构、系统推进课改,以“改课”为突破口,这才是减负增效的应有之义。为此我校积极进行“五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即学案导学、合作先学、展示领学、目标检学、总结精学,凸显“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合作展示、限时讲授”的原则;通过各类活动开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让学生变得“阳光自信、落落大方、能说会道、能处会交”;通过评价方式的转变,真正调动孩子的学习潜能,激发学习兴趣。
关键词:“双减”;整体建构;“改课”;评价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29-0001-05
2021年“两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的出台是中央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克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保障每个儿童健康成长做出的重大决策。在“双减”背景下如何真正做到减负增效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大新考验,我们通过一年左右的课改实践,摸索出一点心得,那就是突出学生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出发,整体构建课改四大体系,即文化体系、生训体系、导流体系、评价体系,系统推进课改各项工作;立足课堂,聚焦改课,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为突破口,真正实现减负不减质。
一、 外引内挖,双向驱动
为了让学校的课改推进工作变得规范、有序,高效运作、顺利推行,我们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学习课改成功学校的经验和做法,加入课改联盟,借助“外力”助推课改工作;同时,我们更加重视练好“内功”,以校本培训为抓手,通过各类主题式培训帮助老师迅速转变观念、明确操作流程与要求,开展以“五学课堂研究与实践”为主题的深度备课,内外两个方面同时发力促进课改工作的全面实施。为了保证课改工作推进更加顺利,我们还积极出台各项配套制度,规范和奖励教师积极参与课改。
(一)联盟发展引活水
“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2020年9月我们与江苏苏派课改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关系,正式加入苏派课改联盟。苏派课改中心一直致力于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有着比较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其“沉浸式、体验式、实操实战”的培训方式比较好地解决了老师不会做、操作难的问题。苏派课改联盟在全国多个省份有近百所加盟学校,这些都是我们进行课改的资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主动走出去,到课改有特色的学校去取经。课改核心团队深入南通、无锡、苏州等地的联盟学校考察学习,带领学生行政组长观摩高淳外国语学校班级文化展示活动,选派小选手赴盐城外国语学校参加联盟校“小老师”挑战赛,邀请苏派课改中心专家及联盟校领导到校指导交流等,这些学习与交流都极大地增长了我们的见识,看到和我们类似状况的学校经过课改所取得的成就也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二)苦练内功抓培训
“打铁还得自身硬”,学校除组织相关课改理论学习外,还结合实际构建适合自身的基本教学流程,确定每个流程的基本操作要求,选定骨干教师进行实践。全校教师轮流观摩研讨,通过多轮参与式研讨完善基本教学流程,形成符合校本实际的基本教学模式。多次进行课堂教学培训活动,聚焦校本化基本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流程、导学案编制与使用、小组建设与组织建设专项培训。开展主题集体备课活动,重点解决学科课程标准下的教材分析、资源整合,教学重点与难点,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开展相应教学流程的学科教学设计研讨活动,重点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解决学生怎么学得好的问题;开展人人过关大练兵活动,制定“固模过关”评价标准,组织每位教师参与“固模”展示课活动,确保人人过关。
(三)完善制度强保障
完善制度构建,用制度保证课改顺利推进。设立学校课改工作领导办公室,统筹协调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相关事宜;出台系列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课堂督察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反馈会议制度;开展学校教学新秀、课改先进个人评选、课改好团队评选活动;举办学校课改展示研讨会,开展学校示范课观摩与同课异构活动,推介本校特色课堂;成立验评组,制定课堂评价标准和小组竞评制度等微观层面的评价文本;建设QQ群、微信、课改简报等展示及反馈机制,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来约束和奖励教师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真正将课改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使教师有发展,学生有成长,质量有提升。
二、 整体建构,系统推进
传统经验告诉我们,课改首先要从改变老师的授课方式做起,其实这种认识维度单一、着力点不准。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不去改变学的方式,要求老师一厢情愿地去变,效果也是事倍功半,甚至是一种误区。课改不应只盯着课堂,而应该是一个系统和整体工程,更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一)顶层设计抓全盘
课改工程是一把手工程,要站在学校长期发展的高度去做好规划。为此,我校成立课改中心,统筹规划全校的改课工作,校长担任组长。下设四大体系,即文化体系、生训体系、导流体系和评价体系,从整体上规划课改工作,从四个方面齐头并进,系统推进课改工作;做好课改的顶层设计,制定了《课改三年行动规划》并由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全体通过,以任务清单形式制定每学期课改工作计划、每周工作安排,突出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明确职责讲落实
核心团队人员研究各自体系特点、明确任务,根据规划有针对性地制定好每个阶段的目标与重点工作,确定四大体系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保障各个体系有序推进。每个小组每周召集一次总结一周课改工作,制定下周工作推进任务清单,明确时间节点、明确责任人;不定期召开碰头会,总结工作中问题并通过交流研讨及时进行调整。积极开展校级、中层干部、教师三级培训,保障四大体系各项工作的高效落实;合理安排各种训练的课时计划,保证生训、师训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统筹谋划显重点
目前我们正在尝试的课改分为四大体系,即文化体系、生训体系、导流体系、评价体系。文化体系对应班风学风建设,简言之就是建设良好班风学风,打造优秀班集体。通过科学分组,达到组内互学、组间竞争的良性局面,选拔好行政组长,提高组长组织管理能力,减轻班主任管理负担。在教师指导下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确保小组高效运转。生训体系对应学生能力训练,解决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组长、小老师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课堂能力。导流体系对应学习内容与学习程序。导学案是实现“先学后教”的基础,导学案编制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课堂流程的精心设计是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自主、合作、探究”高效课堂的法宝。评价体系对应教育教学管理。其目标直接指向师生在“文化体系、生训体系、导流体系”的操作执行管理。评价是管理,学校管理到哪里,评价到哪里;评价是教育,学校教育到哪里,评价到哪里。
(四)分步实施求实效
以四大体系为支撑的课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文化先行,第二阶段是导流跟上,第三阶段是课堂转型。在第一阶段班组文化建设和生训工作是最主要的工作。简言之就是:科学分组,达到组内互学、组间竞争的良性局面;选拔并培训好行政小组长,提高组长组织管理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小组文化的建设,打造小组凝聚力、学习力、战斗力;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而生训工作就是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开展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第二阶段主要围绕课堂。精心设计导学案和学教流程,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科组长,提高小组各学科的学习效率;第三阶段要求教师能够迅速掌握教学方法与技巧打造一节规范、完整的合作学习课堂,提高课堂效率;针对同一学科不同课型构建相适应的课堂流程;针对不同学科构建相适应的课堂流程,确保课堂教学有序推进;科学地平衡导学案与课后作业,更好地培养学生问题探究、总结归纳的能力。
三、 文化为本,规范为先
文化建设是课改之根,缺少文化支撑的课改是无法持续长久的,课改的起点就是要以班级文化建设为载体,通过小组文化和班级文化的反复“捶打”,让学生的行为和习惯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同时狠抓学生的各项行为规范和学习规范,通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合作、包容、担当的品质和素养,增强他们对学校、班级、小组的文化认同。
(一)班组文化扬正气
文化是引领,班集体的形成要以班级文化为基础。通过小组文化的建设,打造小组凝聚力、学习力、战斗力,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我们积极开展各项生训工作的目的就是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开展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班组文化建设就是我们课改的起点。班组文化建设“六个一”:一套方案、一套解说词、一套PPT、一套上墙的文化布置、一首响亮激昂的诗歌(誓词)、一人一盆花。现在走进我们每个班,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对班名、班徽、班训、组名、组徽、组训了然于胸,不仅如此,还能熟练流利地进行介绍。因为这些都是学生充分讨论、充分思考、动手创作的智慧结晶。
(二)规范细节见素养
抓常规和习惯养成是我们课改的重点。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能迁移到学习习惯,更会让一个学生受益终身,从学生进入初中的那一刻,我们就始终坚持。以暑期的国防训练为起点,我们从每件小事做起,如通过构建“升旗、跑操”的行为规范,塑造学生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通过构建“就餐、就寝”的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文明礼貌、遵纪守规的良好品质;通过构建“晨会、阅读”的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终身习惯;通过“日碰头”形式,及时汇总并解决小组每日问题;通过“周例会”形式,解决小组个性问题、班级共性问题。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扎实推进生训工作,培养学科组长,提高小组各学科的学习效率:通过“独学”的系统训练,让学生掌握自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通过“合学”的系统训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度,保证领学效果;通过“领学”的系统训练,提升学生“教”的能力,保证课堂高效顺利运转。
(三)体验活动强团队
积极开展各类活动,让师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双减”背景下的课后延时服务如何安排是我们在思考的问题。单纯的文化课辅导一定能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吗,学生一定能接受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为此我们积极开动脑筋,探索各种团建活动,目的就是通过活动来放松身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合作让师生体会工作和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喜欢自己的学校、喜欢自己的班级,在合作中潜移默化为一种对学校、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 立足教研,聚焦“改课”
课改的核心和着力点一定还是课堂,“改课”也是课改的难点。学生学不好,“又懒又笨”的背后原因其实是他们关注点根本不在学习上。“改课”就要求老师转变思想,要时刻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敢于让学生表达,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才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理想状态。
(一)深度教研促成长
课堂的转型一定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深度备课是教师必须要面对的,只有教师好好学习,才会有学生天天向上。导学案的编制是老师集体备课的关键,其要体现指导性、层次性、过程性和完整性的特点。导学案上课前要做到全批全改,课堂第一时间反馈评价。在备课中重点关注合学、领学的过程,针对同一学科不同课型构建相适应的课堂流程;针对不同学科构建相适应的课堂流程,确保课堂教学有序推进;科学地平衡导学案与课后作业,更好地培养学生问题探究、总结归纳的能力。课改没有旁观者,人人都要行动。我们几乎每周都有不同主题的课堂教学观察,有试水课、诊断课、过关课、展示课,边实践、边摸索。虽然我们经常会发现每天出现的问题比想到的办法多,但要始终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就一定能不断找到新的办法。就像课改办一位年轻老师所说:“课改之路,就是一群人打怪升级之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战胜困难。相信课改的精神和能量,我们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