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作业创新设计策略
作者: 朱荣华摘 要:作业是教师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依据,并且学生还可以通过完成作业在课后进行拓展学习,而将作业的效果全面发挥出来的重要前提便是不能让学生认为作业是一种负担。随着各项教育改革政策的推行,初中语文教师也需认识到作业设计的重要性,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并以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同时提高其学习质量为着手点,采取有效措施优化语文作业设计,丰富语文作业的设计形式,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29-0038-04
以往教师在布置语文作业时最关注的便是作业量,认为作业量越大学生的进步就会越明显,并且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经常会对一种知识重复运用,枯燥、沉重的学习任务压得学生“喘不过来气”,教师应转变这种作业模式。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对语文作业设计进行优化,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学习需求和实际生活设计作业,让学生通过作业进一步理解课堂上学习的内容。
一、 如今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部门实施了多项改革政策,要求教师既要对校外辅导机构进行整顿和查处,更要控制中小学生的课后作业量和完成作业的时长,同时也要确保教学质量不受到作业的影响。素质教育阶段开始创新教育模式,优化作业模式,中小学生“拿回”了原本被学习和作业占据的休闲时间。虽然课后作业量减少,但不能因此削弱作业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教学效率,同时还要对作业的设计模式进行优化,让学生可以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的知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加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学习,快乐成长。但是目前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学生作业的压力仍然较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业设计较为随意
有些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不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布置任务性质明确的作业,无法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学习任务和作业内容的设计缺乏新意,很多只是照搬教材中的内容。长此以往,学生会对枯燥的语文作业越来越抵触,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效率造成不利影响。部分教师经常会布置主题重复的语文作业,大量的重复性作业既会增加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还容易使学生产生疲惫感,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加剧,削弱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后续教学的开展。
(二)作业设计缺少层递性
有部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会考虑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只是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布置相同的作业,经常会出现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太撑”的情况,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通过作业得到满足。另外,一些教师在设计语文整体作业时未从单元的整体目标出发,同时也未考虑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无法发挥出作业的教育作用。
(三)作业形式过于单一
一般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内容时都以抄写、背诵、默写等重复性的书面作业为主,单一的作业形式无法体现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很难通过完成作业得到发展。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关联,并且与人们的精神和社会生活之间也有着密切联系,而传统的作业模式却无法让学生感受到这些联系,这也就丧失了学习语文的意义,容易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二、 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中所面临的挑战
随着各项教育改革政策的落实,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开始重视学生素质的发展,为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义务教育要求,教师要重视各个教育环节的优化,重视作业模式的设计,教师需要减少作业量,同时还要保障教学质量,这便给广大语文教师带来了挑战。
(一)赋予作业新功能
作业的功能之一便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而减少作业量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这项功能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优化作业设计时采取有效措施来进行补救,否则学生便很难消化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也会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
(二)提出作业新模式
通常语文教师布置作业的形式以书面作业为主,随着学生学段的升高,作业量也越来越多,虽然书面作业在知识的巩固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也能够满足学生对提升知识熟练水平的需求,但只要改变这种作业模式,没有了作业的约束,学生便很难继续维持这种学习习惯。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思考如何让学生合理安排课后学习和娱乐的时间,并通过完成作业提升他们的语文水平。教师需要丰富作业的设计形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并让他们在生活中加强实践,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 初中语文作业创新设计的意义
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对课后作业的设计进行优化,以确保优化后的作业设计能够符合学科教学特点,满足初中生的学习需求。而在优化作业模式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创新作业的形式,还需从作业量、批改、反馈等角度出发,丰富作业的形式和内容,发挥出作业的教育作用,突出语文核心素养,从而最大化体现出作业的意义。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出“量小质高”的作业,尽量不占用学生的娱乐休闲时间,同时还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四、 初中语文作业创新设计策略
(一)注意课前预习,安排精细的预习作业
1. 明确预习作业目标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前应对预习作业进行设计,需要明确预习作业的目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和问题进行思考,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能力。只有抓住预习作业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进行有效预习,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与学习方向。因此,教师应深入挖掘课文内容,明确预习作业的目标,将预习作业的作用发挥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设计《秋天的怀念》一课的预习作业时,教师需要对文章进行深入阅读,并根据文章内容来确定预习作业的目标: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体现了母爱的伟大?作者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其生活的难处?教师还应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进行了解,如此学生可以理解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变化是受到其现实生活带来的影响,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2. 设计巧妙预习作业
初中语文教师应设计内容巧妙的预习作业,可以设计难度不同的内容让学生自行选择。如设计开放类的预习作业,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思考和探索,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将阅读后的想法写下来,完成预习作业;也可以阅读与课文类型相同的其他文章,感受此类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学生形成结合科学和标准化的预习思想。
例如,在设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预习作业时,教师便可以设计两种类型的预习作业让学生选做。第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教师可以让学生对鲁迅所著的其他同类型文章进行阅读,了解鲁迅的童年和成长经历;第二,教师应让学生对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思考,结合故事内容和中心思想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
(二)精准化课堂练习,锻炼学生各项能力
要想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减负增效,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需要精细化课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思考、提问、讨论,从而对学生的各项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例如,在教学《春》一课时,这是朱自清所著的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课堂练习:第一,朗读练习,让学生带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一边朗读一边在脑海中想象作者描写的春天的景色,让学生感受文本的声韵美;第二,阅读练习,让学生独自进行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文中对景物特点的描写讲述春天各种景物的美,让学生将自身融入美丽的情境中,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通过对课堂练习进行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好奇,也调动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教师需要发挥课堂练习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对知识进行学习和巩固,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设计观察类作业,培养学生观察习惯
观察是开展语文实践的前提,初中语文教师应设计观察类作业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以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1. 观察家庭和校园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家庭和校园中的生活进行观察,让学生从观察中积累生活素材,从而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如在设计《背影》一课的观察作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详细写出生活中父母的一个行为或举动,以此来体现父母平凡又伟大的爱;也可以让学生对家中的植物或动物进行观察,写一篇观察日记。对校园生活进行观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进行观察,让学生以《精彩瞬间》为题目写一篇作文。通过对生活中各种事物和事情的观察,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还可以让他们积累更多的生活和写作素材,从而养成热爱观察的好习惯。
2. 观察社会
教师应倡导学生对社会进行观察,可以开阔眼界,并让学生养成思考社会问题的习惯。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我心中的英雄”专题作业,先让学生对社会中的热点人物进行观察,如袁隆平、钟南山等,对人物的事迹进行了解,说一说自己心中的英雄,并以写作的形式歌颂英雄的精神。在学习新闻单元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翻阅报纸、观看新闻,对如今的新闻输出模式进行了解,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社会的热门话题,设计采访大纲,如抗疫期间的故事、我国的传统文化、采访退伍军人、学生及家长对各项教育改革政策的看法等,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完成采访。学生在完成实践作业的过程中,自身的各项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 观察自然
教师可以在节假日期间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感受自然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我国的大好山河。教材中有很多描写大自然景色的文章,如《春》《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景色进行描写,也可以在生活中对一处景物进行细致观察,通过写作或制作小报的方式展现大自然的美。
(四)设计实践类作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设计实践类作业即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并更进一步地理解所学的内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1. 利用节日节点
以国庆节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几项不同类型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做:①画出你眼中的祖国;②以祖国为中心创作一首诗;③绘制以祖国为主题的手抄报;④选择一首歌颂祖国的诗歌进行朗诵。再以我国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中与父母一起选购制作粽子的材料,共同制作粽子,并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故事,收集以端午为主题的古诗词进行背诵。将节日与语文作业相结合,创新作业形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开展不同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以“孝敬长辈”为主题开展活动,让学生在家中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也可以为父母准备一些小惊喜;以“传递爱”为主题开展活动,组织学生将自己读过的书带到学校,捐赠给农村教学水平较差的学校;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到博物馆进行参观;鼓励学生到社区或养老院参加公益活动等。
3. 开展主题活动
教师可以开展不同语文主题的实践活动,即以主题为中心设计与语文相关的活动,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以“家乡的春节”为主题,让学生通过写春联、拍摄祝福视频等对各地的春节习俗进行了解;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所学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进行演绎;在教学完《河中石兽》一课后,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组,针对“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展开辩论;让学生选择四大名著中自己喜欢的人物绘制画像,歌颂他们的精神品质。如此可以让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在此过程中也锻炼了他们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五)设计差异化作业,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在传统的作业模式下,大多数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未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只是设计相同的作业内容,未将语文作业的层次性体现出来。统一的语文作业无法顾及各层次的学生,若教师仍设计统一的作业,那么语文基础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认为完成语文作业非常简单、轻松,会在极大程度上削弱作业的巩固作用。而语文基础弱、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会难以完成语文作业,从而导致优等生原地踏步,学困生得不到进步的情况发生。因此,在新教育背景的要求下,教师需要考虑到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差异化语文作业,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设计出符合学生素质发展的语文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