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实施策略探究
作者: 汪全有摘 要:伴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开展受到了非常广泛的关注。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文章中分析了实施价值和实施现状,并且从几个方面提出了实施策略,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师应如何开展更加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最终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得到一定提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29-0046-04
语文阅读教学,属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我国目前的高中语文课堂上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也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和提升。面对这种情况,高中语文教师更需要积极转变自身的语文课堂教学理念,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并且探索出有效的实施策略,充分激发出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和动力,正确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语文阅读,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一、 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实施价值
(一)有利于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受到推崇,而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也就应该积极改革。很多高中语文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重要影响,往往更加注重提升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应试能力,向学生传授更多的语文知识,忽视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导致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始终难以得到较好的发展。而语文阅读教学的合理开展,学生各种语文学习能力以及良好品质的培养受到了一定的重视,这也就进一步推动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中语文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通过开展有效的语文阅读而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而学生要想成为这种人才,那么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各方面语文能力的锻炼和提升作为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并且还需要将新课程改革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目标。通过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学生的语文思维发展以及各方面语文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将会得到翻天覆地的巨大改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 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实施现状
(一)未能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大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为了充分激发出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而选择组织一些课前活动作为导入环节,像播放歌曲、视频等。虽然说,这样的语文阅读导入环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但是由于教师过于追求导入环节的形式,忽视了语文教材内容和阅读教学目标,这个环节的阅读教学价值也就难以发挥出真正的教学价值,语文阅读教学也就难以达到所预期的效果。还有部分教师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活泼的语文阅读氛围,而设计一些语文小游戏等,这样也就会消耗学生的语文阅读时间。有效且合理的语文阅读导入,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出学生主动阅读语文文本的兴趣和动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初步接触语文文本的内容,为学生的语文阅读奠定一定的基础。若是教师总是想着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过分追求新颖的语文阅读导入方式,那么这个环节也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价值。
(二)未能更新阅读教学理念
很多高中语文教师由于受到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影响,往往更习惯于向学生传授自己对语文文本的理解,并且按照自己的喜爱来分析和研究语文文本内容,并未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导致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难以得到培养和提升。同时,还有部分教师直接选择向学生提出与语文文本无关的问题,也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导致学生的语文阅读动机逐渐减弱。此外,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和掌握语文文本内容的时候,往往选择略读的语文阅读方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语文文本都适合这种阅读方法。若是某个语文文本的含义并不是很明确,那么学生很难通过这种阅读方法而掌握语文文本内容,甚至还会产生错误的理解。还有部分教师存在一种错误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即向学生传授一些语文阅读技巧费时费力,像猜测某个词语的含义,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就会变低,从而选择直接将语文文本的含义告诉学生,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语文文本内容的过程。但是,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训练。
(三)未能传授语文阅读技巧
高中阶段的学生本身并不重视阅读技巧的积累,导致他们并不具备较强的语文阅读能力。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句子,这成为学生理解语文文本内容的重要障碍;还有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该如何开展语文阅读等。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正是高中语文教师并未向学生传授语文阅读技巧,导致学生只是盲目地开展语文阅读,这样的语文阅读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难以对学生的语文成长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三、 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实施策略
(一)介绍作品创作背景
介绍作品创作背景,是高中语文教师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帮助学生把握语文文本主题的重要途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向学生介绍作品创作背景,以此来引导学生对语文文本内容产生进一步的理解和领悟。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领会作者原本的创作意图,加深对整个文本的印象,而且还能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作者的历史情况,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如果学生对作者的经历和创作感受有一定的了解,就会更加容易理解一篇课文的主要内涵,从而走进作者的心里,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阅读文本。
比如,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的时候,第一步,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这篇课文的创作背景,并且强调文中“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的含义。第二步,教师可以再次引导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必要”出现两次的含义。第一次,是悼念遇害者刘和珍。第二次,在于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教训。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营造出鲜明的写作态度。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解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程度。高中语文教师通过这样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学生也就对《记念刘和珍君》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积极参与到语文阅读过程中。
(二)创设生动阅读情境
生动的阅读情境能够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刺激作用,在具体的情境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感性和情感,构建一种和谐的课堂阅读氛围,使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之上进行深层感悟和内化,不断增强学生的阅读效果。将学生置身于所创设的阅读情境之中,能够将客观的环境和氛围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有效地结合,充分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创设课堂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利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可以为学生营造欢乐愉悦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对阅读文本产生较大的兴趣;用音乐创设情境等,从而有利于其情感体验的激发与发挥。
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的时候,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同名的歌曲,创设生动的语文阅读情境,有的学生可能听过就会跟着音乐一起哼唱。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询问:“同学们,这首歌的名字叫什么呢?”有的学生可能很快就会举手回答:“是《荷塘月色》。”其次,教师就可以接着学生的回答:“没错!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同名的一篇课文——《荷塘月色》。”而学生经过这首歌曲的导入,对这篇课文已经产生较大的阅读兴趣了。高中语文教师通过这样创设语文阅读情境,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会被集中到语文课文上,进而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语文阅读过程中。
(三)反复诵读品味文本
诵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且有效的方法,需要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情,让学生通过清晰明了的文字揣摩文中的语句,从而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有利于他们深入品味文章独特的词汇和句子,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使学生在诵读的同时大脑中构建出相应的画面,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情感融入一个个文字串联起来的精神世界,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文字理解整篇文章,领悟其中的感情。
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并且让学生画出其中描写人物性格和特征的句子,以此来带领学生初步把握人物角色。其次,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其中角色的看法。这时候,学生纷纷举手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说了自己对林黛玉的看法,有的学生则说了自己对贾宝玉的看法。等到学生回答结束后,教师不必急于评价学生的回答,而是带领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内容,使学生通过再次阅读而产生不同的阅读感受。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分析。高中语文教师通过这样带领学生反复阅读和体会,学生也就会产生更加深刻的语文阅读感受,最终促进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在反复阅读过程中得到一定提升。
(四)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高中阶段的学生本身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想象能力,由某一个事物往往可以联想到其他事物。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在展开想象的过程中而对语文文本产生一种深刻的理解。当学生针对语文文本内容展开想象的时候,学生就会形成较大的好奇心,并且主动运用自身的语文知识来理解和掌握语文文本内容,学生的语文阅读情感也将会得到一定的丰富。为了更好地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创设与语文文本相对应的想象情境,使学生在该情境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进一步体会到语文文本中的内容以及情感。
比如,在学习《动物游戏之谜》的时候,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这篇课文,并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相关的内容。有的学生可能就会想到《苏州园林》这篇课文,并且再将这两篇课文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和探究。经过探究之后,有的学生可能就会发现这两篇课文都属于科普说明文。而学生之前已经有了学习科普说明文的经验,本身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所以他们也就会更加主动地运用自身的语文知识体系来探究本篇课文。通过这样的群文阅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很好地挖掘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的知识体系变得更加稳固。
(五)自主思考讨论想法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体验要经历一个整体感知文本——诵读品味文本——综合讨论文本的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共同感悟文本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想法和意见的交流与沟通,逐渐超越自我体验与认知的局限,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并结合自己独特的见解,逐渐调整、优化自己的想法,使自己的体验走向多元、完善、深刻。因此,教师要合理地分配课堂教学中自由思考与讨论的时间,适时地引导,使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逐渐产生正确的认识、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既增强了教师教的效果,也加强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比如,在学习《小狗包弟》的时候,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这篇课文,之后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自由思考时间。有的学生可能就会搜集有关巴金及其作品的有关知识材料。其次,教师可以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普及本篇课文的写作背景等相关内容,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趣味化的资料搜集和互动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感受到自主思考的趣味、实现了语文学习观点的自由表达。这种讨论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促使学生积极结合自己的学习和资料搜集成果加以表达、达成语文课堂的积极参与和课文背景的准确把握。最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再次给学生提供相互讨论的机会。针对一些表现较好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及时给予鼓励,促进学生可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语文阅读过程中。通过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表达出自己的语文想法和阅读心得,这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六)开展语文课外阅读
虽然说高中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课文质量很高,语言也十分优美,具有较高的语文阅读价值,但是总体来说,语文教材上课文的数量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限制学生的语文阅读范围,进而导致学生的语文视野受到一定的约束,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具有消极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合理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文的实际内容而选择一些与之相关的语文课外读物,或者是选择一些同一作者的语文课外读物等,这都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较大的帮助作用。如此一来,学生语文阅读范围得到了一定的扩充,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积累到更多的语文阅读经验和素材。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而筛选出合适的语文课外读物。高中阶段的学生本身有着较强的好奇心,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而选择未解之谜类型的语文课外读物,同时这种类型的读物还可以与高中语文教材上的内容相接轨,如《飞向太空的航程》等,十分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其次,教师也可以选择同一作者的语文课外读物,像在讲解《故都的秋》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郁达夫,并且引入相关作品的阅读。最后,教师还可以举行语文读书分享会,让学生之间相互分享自己的语文阅读心得。这样的语文活动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品位,而且还可以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语文阅读氛围。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分享一些好的阅读网址等,为学生提供一些实际性的帮助,并且提醒他们需要积累更多的语文阅读经验,进而为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四、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师要正确把握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为教学目的,让学生通过语文阅读受到语文文本的感染,加强学生语文阅读中的心灵体验。因此,教师应该积极遵循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并创新阅读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的阅读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会从多个角度品味、评价作品,逐渐把握阅读文本的真正主题,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和情感,不断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并从中获得精神上的丰富和情感上的升华。
参考文献:
[1]高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高考,2019(36):66.
[2]张永霞.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策略[J].高考,2019(36):93.
[3]曹海涛.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求知导刊,2019(51):24-25.
[4]张宏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索[J].问答与导学,2019(36):17.
[5]席向晶.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课外语文,2019(36):110,112.
作者简介:汪全有(1964~),男,汉族,甘肃天水人,甘肃天水长城中学,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