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在初中物理自主学习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作者: 肖鹏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为了提高步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所以初中的物理课堂也在不断地探索和革新全新的教学模式。为了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养,可以通过问题导学的方式展开教学,让之前的传统被动式学习变成自主学习,以此来提升学习者的思维的能力、认知能力等。

关键词:问题导学;初中物理;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30-0098-04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初中阶段物理课程的设置相比较小学阶段来说,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很大的飞跃。教师不能一味地按照传统教学的方式去灌输书本上的内容,而要通过问题导学结合物理课程进行高效融合,灵活运用到课堂之上,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造出主题情境去引导学习者自主地思考、联想,在实践中创新,从而培养出自我分析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 问题导学的目的

初二学生开始接触到物理课程,物理课程中有许多抽象化的概念,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并且物理课程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所学的物理知识都可以在现实社会中找到缩影。初中物理需要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发散思维,运用自身的思维逻辑和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物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要想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就需要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导学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去了解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以问题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探究欲望,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质疑能力,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的现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创新。所以在进行问题导学时,可以设置一些问题,问题的设定一定要以学习者为主体,尊重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以学生为中心开展问题导学。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讨和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小组合作进行推算、求证、实验,最后得出答案。物理概念是由物理学家们通过多次实验得到的理论,可以为生活中产生的物理现象提供支撑,还能够通过问题导学融入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创建情境教学,在物理课堂中剖析表层理论,带领学生学习到物理的本质。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就会很自然地理解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注意语言的表达,自身的情感流露、课堂的环境布置、一些教具的摆放位置等,问题表达方式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会提高对物理课程的关注。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最基本的知识,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理解抽象化的概念,才能在生活中联想到与物理相关的一些实例,学以致用,真正地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需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来进行问题引导,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开始探索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也将侧重点从学习成绩逐渐转移到学生的认知与理解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发挥出指导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教师过于偏向理论化教学,就会让教学课堂变得单一、乏味,抓不住重点内容,学生就会无法集中注意力参与到教学中。所以,教师可以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习。但是问题导学并不是简单地提出几个问题,需要教师选择合理的、有假设性的、值得探讨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融入教学活动中。

二、 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导学模式的重要作用

(一)通过实验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需要发挥出引导作用,教师的行为可以决定学生物理学习的成效,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对问题导学的认知不足,就会导致在教学中难以展开科学的实践,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在实验中准备的材料道具不足、实验方法单一、没有创新能力、少了一些规划性内容等,学生在实验中无法获取最直观的感受,也不能根据教师的引导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只会根据老师做出的实验,得出最终的结论,并没有发挥出创新精神,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始终需要依赖教师的帮助,难以真正做到独立自主地探索实验。由此可见,要从实验的主观意识上让学生认知到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要抱以应付差事的教学态度,仅仅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忽视掉了主体性。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也在开始研究新兴的教学方式,旨在提升教学效果。每个学生对物理的认知都会有所不同,这和其受到的教育和家庭影响都是密不可分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初中的物理教学中,还有一些教师存在教学比较单一的问题,在物理课堂教学和实验时没有对内容和形式展开创新,按部就班地依照课本内容进行讲授,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空间,课堂教学和实验之前没有提前总结目的、原理以及具体的操作事项,导致了实验过程需要浪费更多的时间,对课堂结构没有优化,课前的准备工作没有落实到位,纵使获得了一些数据,完成了实验,学生也只是根据教师的指令操作,完全没有体现出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习者对学习物理产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

(二)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

问题能作为教学的开端,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打开启发性的思路,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形成对科学世界的求知欲望,吸收学到的物理知识,形成系统性的逻辑概念。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就可以创建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质疑心理,可以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联想到一系列新的问题,不能局限于课本内容知识,需要延伸到课外。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要讲究方式方法,灵活地去运用。对大多数学习者来说,学好物理是有难度的,因为解题的时候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思考才能找出相应的答案和解题的思路,在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把问题和解题思路同时优化,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物理的教学和实验中,部分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实验习惯,在课堂中不听从指挥,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地去完成,最后导致实验失败,甚至还损坏了学习的仪器,给学校带来了一定的损失。还有一部分学生心理产生畏惧,不敢大胆地尝试,害怕失败被别人嘲笑,遇到点问题就退缩就放弃。纵观历史,很多的物理学家,都是在反反复复的实验中取得的成功,如果轻易地放弃和不敢尝试,就无法学到物理的相关知识,更别谈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出正确的引导,对这一部分的学生要进行鼓励,让他们按照实验要求大胆地尝试,只有通过不断的实验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他们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三)让学生通过质疑和反驳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人要想进步,脑海中就应该有问题,有了疑惑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通过自主的思考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整个过程中应当正确地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完成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知识的层次,更要体现出教学的趣味性和专业性,促进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内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并且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逐渐提高学习的质量。初中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往往都缺少一些质疑的能力,对教材中或者是教师的解题思路不敢提出疑问,以至于埋没自己的一些理解和想法,学习物理知识成为一种被动接受,不善于去突破自我,缺乏自主创新的解题思维。面对这种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使用问题导学的模式,科学主动地把一些问题抛给学生,给学生留有独自思考的空间,并且让他们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创新解题方法。在解题的过程中无论解错还是解对,教师都应该多一些聆听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果是错了或者是复杂化了,教师可以做出引导并给出简单化的解题方式,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记忆深刻,而且对自主思考的能力也是一种提升。同时教师应当大力地鼓励学生对教师抛出的问题去质疑。有了质疑,相互间的讨论才能掌握当堂课的物理知识内容。在质疑反驳的过程中才能加深扩展物理知识内容。问题导学教学有着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作用,目前被运用在很多的教育领域,能为社会培养优秀全能型人才。

三、 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导学模式的运用方法

(一)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

有效的教学情境,应当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设置问题的教学活动中来,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综合素养是一种考验,对教学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改进创新自我教学技能。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停地积累经验,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特点,才能处理课堂中突发的状况,轻松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教师的方方面面一举一动,都有着示范的作用,教师在拥有强大的专业知识、高水平的教学技能的同时,还要散发出独特的人格魅力,为学生起到一个良好的榜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把所学的物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教师要不断地优化教学的方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问题导学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不仅要结合课堂实际教学的情况,还要结合日常生活的需求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苏科版本物理教材中的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光的折射过程中,在讲述有关光的折射概念时,可以通过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验前准备好一个带有水的烧杯和一根筷子,把筷子插入到烧杯中,然后会看到弯曲的状态,这个原理就需要教师通过实验的过程做出解释,插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是弯折了,这个是因为光在水面折射后发生偏转。看到水中的筷子其实不是真正的筷子,而是筷子的像,插在水中的那部分筷子射出的光线,由水射向空气要发生折射,折射进入人眼才能看到筷子,但此时看到的是筷子的像,像的位置比实际位置来得浅,就是因为这样,看起来觉得筷子向上弯曲了。初中生首次接触折射,脑海中没有关于这个方面的概念,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通过真实的实验讲授一些物理知识,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还能加深物理概念的印象,为今后物理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二)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并实践

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作为物理学科起点,能够使学生对物理有一个初步了解和认知。作为教师要有一个正确的引导方向,在课堂中,初中生相比较小学生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有了自我管理的能力,但还不是很成熟,无法保证一堂课都能全神贯注地听讲,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的实际情况向学生进行连环式的提问问题,确保他们精力集中的听讲。在提出问题后,要对问题一层一层地分析,由浅入深讲解知识点,学生要按照教师所讲述的一些知识点去完成学习,坚持不懈的思考问题并提升能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以分组的形式进行教学,可以抛出一个问题,通过小组的讨论后,选出一个代表给出问题的解题思路和答案,这样不仅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去,还能培养同伴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授苏科版本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中的第十章压力和浮力这部分内容的时候,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可以手持一支圆珠笔,分别用两只手的不同手指按在笔的尖端部分和笔帽的部分,让讲台下面的学生认真观察一下手指按压过地方凹陷程度,并讲出手指按压之后的感觉,教师可以先做示范,学生都可以亲身体验下这个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可以抛出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可以先进行个人的自主思考,思考一段时间可以进行分组的讨论。讨论之后可以选个代表总结出小组讨论的结果,这样每个人都在参与,也能很好地展现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实验的过程和分组合作讨论之后关于这方面的物理知识印象更加深刻,能够理解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之间的相关联系。

(三)设置问题提前温故知新

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将所学习的物理知识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好奇心,并能提高学习效果。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在课堂中进行问题的引导,课后的时间也要合理地运用,首先可以设置好一个问题,做一些实验,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温习并预习没有学到的知识内容。在初中这个关键的学习阶段,学生并未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教师通过在课堂设置的问题,能使学生带着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思考,既能做到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对知识点加深印象。可以通过问题导学教学的模式,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不再需要教师的督促。

例如在苏科版本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第四节运动的相对性的教学中,可以在本堂课结束前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并抛出问题,等待下次物理课的时候教师检查思考问题的结果。具体的实验内容:提前准备好实验工具,铅笔盒、书本、钢笔,首先将书本放在桌子上面,铅笔盒和笔放在书本上,缓慢地拉动书本,钢笔相对铅笔盒是静止的,相对课桌是运动的。以铅笔盒为参照物,则书本是静止的。若以课桌为参照物,则书本是运动的。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需要选取一个目标作为参照物,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物体就是运动的,物体与参照物没有发生位置变化,就说明物体是静止的状态,缓慢地拉动书本钢笔相对铅笔盒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相对课桌的位置却发生了变化,所以钢笔相对铅笔盒是静止的,相对课桌是运动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要想判断一个物体的状态变化取决于选择的参照物。此类现象日常生活中处处见,学习理论需要结合实际,用到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需要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进行问题设置去教学。这个实验简单明了,都可以亲自体会,实验过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问题,比如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相对运动性的例子,在下堂课教师检查结果,学生可以通过课后间的互相讨论交流,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复习之前学习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教师也能了解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掌握程度。

四、 结语

综上所述,物理问题导学模式能让物理变得更加生动,不再枯燥乏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独立探索、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导学模式的有效运用,能使师生关系变得密切,能让学生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学以致用,在探索中提高自身物理思维、物理的综合素养,今后成长为一个具有创造力、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为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应军.探讨问题导学在初中物理自主学习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20,18(28):142-144.

[2]赵仕丽.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求知导刊,2021(26):44-45.

[3]翟应品.中美初中物理教材作业设置的比较与启示——以苏科版物理教材与美国SE教材简单机械部分为例[J].物理教师,2020,41(10):69-73.

作者简介:肖鹏(1977~),男,汉族,江苏常州人,江苏省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研究方向:自主学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