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资源与幼儿深度学习有效融合的途径与策略

作者: 黄银环

摘要:文章研究内容具体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概念界定,对非遗文化资源、幼儿深度学习及非遗文化资源与幼儿深度学习结合可行性进行论述,为后续研究提供翔实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现状的调查,对非遗文化资源在当前幼儿活动中的现状及幼儿深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撑;第三部分为解决措施。针对当前非遗文化资源与幼儿深度学习融合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以此为我国幼儿教师提供理论指导与帮助。

关键词:非遗文化资源;课程活动;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30-0147-04

一、 引言

非遗文化资源作为社会长期实践发展形成的符号化,在促进个体综合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深度学习有利于帮助幼儿建立自主学习目标、目的及学习方式,在调动幼儿积极性及提高幼儿感知能力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文章以非遗文化资源在课程活动的运动与促进幼儿深度学习有效结合的途径为研究方向。

二、 概念界定

(一)非遗文化资源

“非遗”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一部分,一般认为是一种实践活动,一种表演,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知识体系和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设备、物品、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尽管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但这些并没有阻止“非遗”文化的传承,在不断地顺应时代、社会需要的情况下,“非遗”不再仅仅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它被赋予了一种认同、一种历史的意义,使多元文化得以发展,不断创新。通过对《公约》的分析,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口头和表达,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第二部分是表演艺术;第三部分是实践、仪式、节庆活动;第四部分是关于自然与宇宙的认识与实践;第五部分是传统手工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由各族人民代代相传、被认为是其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与其有关的实物和地点。主要内容有:传统的口头文字,传统艺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历法,传统礼仪,节庆,传统体育,娱乐,其他非物质文化。

文章所提出的非遗文化资源是建立在符合幼儿认知范畴及具有高度可调节性因素的非遗文化教育资源。

(二)幼儿深度学习

从定义上看,深度学习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批判地学习新的知识,这不仅体现了深度学习的目的性、计划性和批判性,同时也显示了深度学习中的协作与交流;而问题的解决则是深度学习的一个基本特点。

文章所指的深度学习是一种综合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学习目标和学习成果的综合思考过程。指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充分利用周围的有效资源,对新知识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批判地学习,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非遗文化资源与幼儿深度学习的关联性

在当代,“非遗”文化最流行的是它所带来的教育价值。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与“非遗”相关的文化课程,甚至有不少学校开设了劳动实践课程和趣味课程。比如,将各种各样的绣花元素添加到服装中,让一件本来很普通的服装,一下子变得价值大增。又或是央视《华彩少年》,将现代音乐与多种剧种融合在一起,效果很好。由此,可以看到,“非遗”可以与教育相融合,从而使“非遗”文化自身的教育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文章将非遗与深度学习相结合,将有助于加深对非遗资源的教育与深度学习的理解。其次,将非遗文化资源教育真正融入幼儿园,以幼儿深度学习的发展来衡量幼儿期开展非遗文化资源的可行性和实施价值,为幼儿园开展非遗文化资源教育提供参考。同时,文章也为进一步推进幼儿深度学习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而为一线教师的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三、 幼儿园非遗文化资源与深度学习融合的现状及问题

(一)课程活动形式单一

课程活动作为幼儿园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其中心内容包括生活经验、社会需求等,并着重于对幼儿的亲身经历与体验,使幼儿与自然、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这一课程既能反映出幼儿园的特点,又能适应不同幼儿的个性发展。诚然,诸多教师对此有一定的误解,较为常见的就是把幼儿园非遗文化资源“课程活动”看作日常活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非遗文化资源与课程活动结合不够紧密,导致幼儿在活动中无法积极投入。

例如:在有关传统节日的课程活动中,教师会选用PPT的形式向幼儿提问,问他们是否知道这个节日,是否知道这个节日的来历,有什么意义,然后由幼教者进行解释。此外,在课程活动前,教师会安排幼儿家庭作业,让他们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材料。还会进行一份亲子调查表,更多的是将最终的结果整理出来。部分节日还会让幼儿自己动手做卡片,把对家里长辈的关爱写在卡片上。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课程活动中,教师没有把研究性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整合,活动形式相对薄弱,继而导致幼儿无法深度学习。

(二)忽略了非物质文化资源内涵

在非物质文化资源中存在着部分观念不能与现代社会的需求与发展相适应。例如:我国诸多传统节日起源于封建社会,历经数千年的劳动人民的不断传承和发展,一直延续到今天。这些传统节日的确可以说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但教师身为幼教工作者,要对其进行辩证的审视,发掘其内在的积极意义,将其通过传统节日的形式传达给幼儿,让非遗文化资源蕴含的价值观和精神特质根植于幼儿心中,并进而帮助他们真正地了解我国的非遗文化资源。通过课堂观察与访谈,可以发现,部分教师在开展课程活动时,忽略了幼儿对文化遗产的内涵的需要。例如,大班中秋节活动课,教师将其分为体验和感知、拓展和延伸(理解国外的中秋习俗)、反思和理解。体验与感知部分,介绍了中秋的起源、习俗(祭月,赏月,观潮,燃灯,猜谜,吃月饼,玩灯),经典故事(嫦娥奔月,吴刚斩桂,月下独酌),文学作品(静夜思,望月怀远)。诚然,教师在开展活动时,往往倾向于让幼儿理解什么是中秋节的风俗习惯,而不能深入地探究这些风俗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从而造成幼儿对非遗文化资源的认识上的误区。

(三)幼儿园实施实践活动课程的机制不完善

幼儿园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要保证全面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明确实施机构、实施人员、组织实施方法等,强化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与管理。从实质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幼儿园非遗文化课程实践活动资源选择过于局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无法调动幼儿参与积极性,无法引导幼儿深度学习。同时,教师对幼儿的辅导与活动评估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幼教者的辅导未能将其有效地整合到整体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而对活动的评估则多以分级的方式进行。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幼儿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并不健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课程准备不足、活动方式单一、课程评价过于形式化等诸多问题。

四、 幼儿园非遗文化资源与深度学习融合的建议

(一)明确非遗文化内涵,提高幼儿积极性,实现深度学习

提高幼儿的综合实践能力,可以增加传统节日的仪式、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如“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纲要》提出,在幼儿课程活动中,应落实幼儿主体地位,提倡幼儿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动手。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因此,幼儿园的课程不应仅限于教授幼儿基础知识,而应重视培养幼儿的潜力,使他们有机会发展个人的能力。在选择非遗文化资源的过程中,要注重内涵内容高度契合幼儿成长,同时可以选择地方特色非遗文化资源,通过地方特色非遗文化资源与课程实践活动融合,不仅可以调动幼儿参与积极性,更是在培养幼儿感知非遗文化资源内涵及实现幼儿深度学习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构建课程实践活动,形成新教学关系

首先,在实施非遗文化的综合实践中,要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法。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教学多侧重于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幼儿的全面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而综合实践课则是以幼儿为中心及以幼儿的自主探索、亲身经历为主要内容,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取知识、经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进行转换,坚持以《纲要》指示精神为指导,落实幼儿主体意识,充分挖掘非遗文化资源内涵的基础上构建课程实践活动,以此实现幼儿深度学习。同时教师不能只是传统的文化知识的传承者,更要主动地融入幼儿的生活中。要重视培养“问题意识”,以包容的心态来看待非遗文化资源,并使其具有理性思考、质疑和探索的精神。教师要引导幼儿改变学习理念,使之与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适应,从而形成一种与幼儿对话、合作、探究活动相结合的新的教学关系。

(三)挖掘非遗文化资源,丰富幼儿活动内容,满足发展需要

1. 开展非遗文化主题活动,引导幼儿感知非遗文化魅力

主题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及培养幼儿动手能力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依托非遗文化资源与深度学习融合构建幼儿课程主题活动,通过明晰界定主题内涵及要求,在促进幼儿深度学习及调动幼儿积极性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幼儿深层次感知非遗文化魅力。例如:开展大班主体活动时,围绕闽南非遗文化,确定了“漆线雕——闽南古厝”的主题活动。此次主题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认识闽南古厝的独特之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漆线的雕刻、盘绕、填彩等艺术技巧的初步学习,获得审美的熏陶,享受非遗。

在主题活动中,通过布置教室场景并准备好黏土、丙烯颜料、画笔、抹布、画板、PPT等工具后,组织幼儿观看录像,让幼儿了解“闽南古厝”的美丽,欣赏闽南古厝的特点。此外,因幼儿年纪还不大,达不到掌握制作技艺的水平,因此,把它定位为“玩”“赏”、玩中、学中欣赏。漆线雕刻工精细、形象逼真、风格古朴庄重、画面逼真,着重引导幼儿在欣赏古厝的外形特征的基础上,综合利用揉、捏、拉等手法,在漆线上涂上金色的颜料,以达到模拟的效果,促进儿童对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具有悠久历史的漆线雕和幼儿碰撞出创意的火花,以此实现幼儿深度学习。

同时,此次主题活动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在闽南古厝的造型之美中,兴致勃勃地构思起了“古厝”,再用泥土取代漆线土,再用漆线雕、切、绕、填彩等工艺,用心创作。整体活动从认知、感官到创作,让幼儿进一步认识闽南文化,感受到非物质遗产的魅力。

2. 依托亲子活动,提高幼儿参与非遗活动兴趣

作为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在他的成长中,家长是很重要的。但是,当孩子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就必须要将他们的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让他们的教育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从这一点上来说,在幼儿园里进行个人活动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亲子活动也要使其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据此,依托非遗文化资源构建幼儿园亲子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使儿童在家庭活动中获得积极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发展和人生经验。

例如:我园以“刻纸”为主题开展亲子活动,通过亲子活动的开展可以加深幼儿对泉州民间刻纸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如果我们能从小事中培养幼儿,长期来看,幼儿的自主性、解题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提升。从广义上讲,在幼儿园开展亲子教育的同时,也要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在幼儿园里,有针对性地组织自己的游戏。泉州的刻纸工艺有很长的历史,从唐朝开始,到宋元时期是最鼎盛的时期。幼教者首先传授雕版技法,运用描、剪、刻、剔等技法,纸张工艺以其图形工整、线条流畅而著称,在这些线条中,线条尤其纤细,最细的线条不足一毫米。值得注意的是,刻纸因操作工具具有危险性,不适合在幼儿园使用(刻纸可以在幼儿园开展,只是工具要定制,应适宜幼儿操作),因此在亲子活动中,主要以家长刻,幼儿辅助为主,让幼儿体会刻纸的魅力。

3. 创设非遗文化活动区,提高幼儿探索能力

非遗文化资源与幼儿深度学习教学融合中,教师应设立“非遗文化活动区”,在非遗文化活动区域中,教师可定期、不定期更换相关主题,通过视频播放及指示牌引导,促使幼儿自主选择内容,并探索。例如:我园非遗文化活动区中,增加了“拍胸舞小人”的区域活动。拍胸舞是闽南泉州各地的各类节庆和重大事件中最常见的一种民间舞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