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题类绘本选择策略探究
作者: 沈若曦摘要:绘本作为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形式,在当代幼儿成长发展资源中有着较强的代表性。虽然现代意义上的绘本起源于国外,但经过近些年的推广,很多幼儿在生活中已离不开绘本。而3~6岁幼儿正处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主题类绘本起着促进幼儿社会性能力发展的作用;应该成为家长为幼儿选择绘本时的重点。但在实际的幼儿教育和家园沟通中可以发现,一些家长对绘本不了解,选择的绘本难以满足幼儿的需要。文章将主要从家长的角度讨论社会主题类绘本的选择策略,给广大家长提供绘本选择的具体依据与原则。
关键词:家长绘本选择;社会主题类绘本;社会性能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30-0159-04
绘本选择作为绘本阅读的第一步至关重要。在社会主题类绘本选择上,幼儿教师除了要在园内的绘本阅读活动中加以观察外,还要对幼儿家长进行指导;使得家长的选择能够在无形中与幼儿园形成配合,达成良好的家园合作。让幼儿在家庭生活中也能在优秀绘本的影响和帮助下,获得社会性能力的有效发展。为了提高幼儿园或幼儿教师对家长指导的有效性,有必要明确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及家长选择此类绘本时面临的问题;要切实提出家长选择绘本时应遵循的依据和原则,还要给出一些具体的社会主题类绘本选择建议,通过多管齐下的方式为家长提供充分的支持。
一、 社会主题类绘本对幼儿社会性能力发展的重要性
幼儿社会性能力的发展主要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发展三个部分,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与攻击性行为等。幼儿社会性能力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帮助幼儿做好融入社会的准备,以正确的方式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在各种形式的社会互动中获得外界的支持与帮助。而绘本作为促进幼儿社会性能力发展的读物深受幼儿和家长的喜爱,通过以绘画为主、兼附有少量文字的特点,帮助幼儿理解各种社会关系,让他们明白参与社会要遵循的规则与道理,最终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二、 家长关于社会主题类绘本选择的现状及问题
(一)缺乏相应理论知识,存在选择困难现象
幼儿绘本的阅读主要发生在幼儿园和家庭两个环境中。相比于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有丰富幼儿教育经验的幼儿园和幼儿教师来说,家长在家庭生活中为幼儿选择社会主题类绘本面临更多的问题。首先是部分家长缺少社会性能力发展的相关理论知识,对社会性能力绘本的内容不了解;这种倾向容易导致幼儿无法接触到各大社会领域内容的绘本,不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其次也是最主要的,家长对绘本的概念认知存在偏差。很多教师都发现家长选择绘本有错误的情况。比如:幼儿园举行的绘本漂流活动需要幼儿把家中的绘本带到幼儿园,小朋友们定期交换阅读。但有些幼儿分享的不是绘本,而是绘画本或涂色本。一些家长还会在班级群里提出“什么是绘本”的疑问。其实,绘本是以文字为主、兼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
家长对绘本的认识尚且没有建立起来,对什么是社会主题类绘本的概念就更模糊。特别是很多绘本本身有多方面的作用,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价值,但并非属于社会主题类绘本,这就更容易引起家长的困惑,出现选择困难的现象,在实际选择中犹豫不决或者出现各种偏差。
(二)轻视幼儿发展特点,内容选择存在偏差
社会主题类绘本是幼儿的阅读对象,要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与实际需要,根据幼儿年龄发展的特点进行选择。可惜的是,很多家长对幼儿并没有充分的了解。正如教育界常说的一句话:“没有人是天生的父母。”一些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方式是自己幼年经历和自身想法的结合,缺乏对幼儿的了解就是一个鲜明的体现。惯于去想象幼儿的需求,认为幼儿与自己或其他人在某些方面比较相像,然后心中形成一个较为笼统的幼儿形象。从而以此为依据为孩子选择社会主题类绘本,忽视幼儿年龄发展的特点,因此常会出现所选的绘本不被幼儿喜爱和接受、幼儿读不懂的情况。
从整体上看,幼儿普遍对社会观察不够,不具备丰富的社会参与经验;同时绘本图文并茂的特点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爱好。正因如此,家长更不能忽视幼儿的发展特点。每个幼儿对社会的认识并不相同,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指向的具体问题也并不一样。有的幼儿也许对如何与小朋友交往更感兴趣,有的则更需要通过绘本学习如何与父母相处;此外每个年龄阶段幼儿对同一事物的需求也有差别。此时如果家长轻视幼儿的发展特点,那么就会在社会主题类绘本内容的选择上出现偏差,易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现象。
(三)忽视幼儿自主意愿,选择效果不如人意
幼儿社会经验不足,在社会性能力发展方面有极大的潜力有待挖掘。而且他们的思维和判断能力也比较弱。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题类绘本选择权应该掌握在家长手里。上文已提及:选择社会主题类绘本时要满足幼儿的需要。幼儿究竟有什么样的需要,只有让他们参与到绘本的选择中,家长才能获得全面透彻的了解。而家长对幼儿单方面的臆测可能导致绘本选择上的失误:自己的孩子不喜欢他们选择的绘本,较少或者甚至不阅读;选择效果将远远低于预期。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选择的过程中家长和幼儿都应找到自己扮演的角色,以家长为主导,兼顾幼儿的意愿;让家长和幼儿都成为绘本选择的参与者。如果发现幼儿的意愿存在明显的错误和不足,那么可以通过交流和引导的方式,让幼儿理解自己的意图,明白家长选择这本绘本的原因。另一方面,家长在给幼儿提供指导和建议时要尊重幼儿的阅读兴趣,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让选择成为家长和幼儿双方的共同意愿。
三、 家长绘本选择的依据与原则
(一)绘本选择的依据
1. 利于幼儿社会性能力目标的发展
家长在选择社会主题类绘本时要有明确的依据,所选绘本对幼儿社会性能力的发展能够产生积极影响。这时可以参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的幼儿社会领域发展七点目标,包括人际交往方面的愿意: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关心尊重他人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意愿: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具有初步的归属感等。家长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选择绘本时从以上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和判断,切实帮助幼儿。
2. 符合高质量社会主题类绘本的标准
绘本本身应该具备较高的质量。至于对绘本质量的判断,应该同时来自教师和家长。即教师要向家长进行推荐,要提高家长选择绘本的能力,让家长能有效认识到绘本的实际价值。钟文华和夏冰认为:“高质量的绘本也就是优质的绘本。优质的绘本应该是文字和图画配合的,至少包含三个故事:一个是字面讲述的故事,一个是图画讲述的故事,还有一个是文字与图画相结合而产生的故事。”在绘本选择时,要尽可能为家长推荐具有变化的情节、浅显的文字、配合的图文、趣味的情境特点的社会主题类绘本。
(二)绘本选择的原则
1. 丰富相应理论知识,优先选择高质量绘本
社会主题类绘本选择除了要有依据外,还要有相应的原则或前提条件。家长要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包括绘本、幼儿身心成长,特别是社会性能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家长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时,应该以教师向家长推荐为主,同时做好指导家长提升理论认识的工作。随着家长理论知识水平的提升和绘本实际选择经验的丰富,教师应该逐步减少介入;在客观上使得幼儿园和家长选择的绘本能够逐渐形成互补,让幼儿的阅读生活变得更丰富。同时家长可以选择获得过图画书大奖或者国内、国际绘本的作品,如国际安徒生奖、德国绘本大奖、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等,优先为幼儿选择高质量绘本。
2. 尊重幼儿发展特点,理性选择适宜绘本
要对幼儿发展特点的尊重及对幼儿的全面了解。要注意的是,这种“全面了解”并没有严格的标准。因为幼儿在不断成长,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成为他们认知的一部分之后,都可能给幼儿带来巨大的变化,所以幼儿教师和家长都很难全面掌握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所以,社会类主题绘本选择需要了解的是幼儿在上述社会性能力发展目标领域的实际表现,即通过长期的观察,了解幼儿是否愿意与人交往,是否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幼儿一般的兴趣爱好等。而家长可以做到的是尊重幼儿的发展特点,理性为孩子选择适合小班、中班、大班不同年龄段阅读的社会主题类绘本。
3. 迎合幼儿选择意愿,内容覆盖全面广泛
第三个原则是对幼儿意愿的尊重。这种尊重不是对幼儿的一味妥协,需要的是家长与幼儿在尽量平等的地位上的交流与沟通。在选择绘本时,尽可能要家长与幼儿共同参与,在幼儿先选择的基础上家长再从中选择出质量最高的一本或几本。如果幼儿的选择存在明显不足,再由家长向幼儿推荐,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先让幼儿试读一下,或者进行亲子试读,激发出幼儿的兴趣,使之成为幼儿的选择。在社会主题绘本选择时家长还要注意覆盖的范围,充分涉及习惯养成、人际交往、行为规范、敏感话题(生与死、攻击性行为)等多方面;让社会主题类绘本促进幼儿各种社会能力的协调发展。
四、 绘本选择的具体建议
下面对幼儿家长选择社会主题类绘本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上文已经多次提到:幼儿之间存在各种差异,家长要迎合幼儿的意愿,尊重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这样才能较好地把握幼儿的差异。因此从小班、中班、大班三个维度给家长提供社会主题绘本的具体建议。
(一)对小班幼儿家长的建议
这时的幼儿在社会性能力发展方面的潜力最大,能力也最为欠缺,对阅读还没有建立起比较清楚的概念;喜欢形象鲜明、色彩鲜艳的事物,因此容易被绘本的色彩所吸引。
基于以上特点,在选择社会主题类绘本时,在形式上应该以多彩的画面为主,文字要尽可能地少,情节单一,只要能够让家长为幼儿介绍清楚即可。比如讲述幼儿入学适应与人际交往的绘本《小蓝和小黄》:小蓝和小黄这对好朋友在一次神奇的拥抱中变成了小绿;蓝色、黄色、绿色,简洁的色彩丰富幼儿颜色认知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友谊和接纳的快乐。
内容上则要以亲子关系等幼儿比较熟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选择有具体形象的绘本。比如在小朋友的集体活动中应该怎样做,小孩子应该掌握哪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等,这些内容是幼儿成长所需要的,但是他们往往还没有亲身的体验和认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难以形成比较深刻的印象。可以为幼儿推荐《我爸爸》《我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这类绘本来增强幼儿与父母间的情感共鸣;无论是外表强壮、有时自信有时有点害羞的爸爸,还是亲切而有时有点强硬的妈妈都深受幼儿的喜爱;亲切的对话形式带领幼儿更好了解自己的家庭成员,融入其中。以绘本的形式,让幼儿在简洁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完美结合的图文中感受浓浓的爱意、体验与人交往的过程;这对幼儿社会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对中班幼儿家长的建议
从整个学前教育阶段来看,中班是幼儿成长的一个关键节点。这时的幼儿经过小班的成长,在各方面都具备一定的基础。比如他们已经逐渐熟悉班里的小朋友,知道幼儿园活动的规则,明白拿餐具时需要排队的常规等。但幼儿教师和家长也会发现此时的孩子会更有主见,“告状”现象发生的评率也出现了增加。这时可以为孩子推荐《你不能欺负我》的绘本,引导幼儿在发生同伴冲突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告诉老师,而是寻求老师的帮助,通过自己的努力化解与同伴间的矛盾。孩子在阅读这类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绘本过程中也能潜移默化感受到与同伴友好相处的快乐。
同时中班的孩子在某些具体领域上存在相对更为迫切的需求。他们开始对汉字敏感,阅读时喜欢让家长把绘本里的字读出来。所以这时家长可以提高绘本的理解难度,选择有具体指向、文字有重复的绘本。如关注情绪的绘本《生气汤》、涉及自尊自信的绘本《长颈鹿不会跳舞》、与人交往的绘本《小白找朋友》等。富有童话色彩的《生气汤》可以帮助幼儿情绪调节,像霍斯一样用礼貌的、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努力的长颈鹿可以唤起孩子和家长的情感共鸣,孩子在阅读后会自信满满,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同时家长也将找到教育孩子最适合的方式;凯迪克金奖作品《小白找朋友》生动讲述了孩子间的友谊,鼓励孩子勇敢寻找自己的朋友。但要注意的是家长在选择时不忘征求幼儿的意见,要尊重中班幼儿已经产生的主见。此外也不要顾此失彼,过分重视文字的要求而忽视了图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