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叶惠清

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0

摘要:新时期探索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化、综合化数学教育和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首先阐述新时期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与转变,再列出当前初中阶段数学教学实践的现状,在提出数学核心素养理念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推进作用的前提下,对相关的实践进行策略、方法上的探索。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初中教学;数学教学;初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32-0053-06

当前,随着“双减”政策和全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初中教学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对初中数学科目教学和数学教育而言,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超越应试教育“灌输式”知识教学的重点,理念的转变带来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教学情景的转变。尤其在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方面,教育改革创新新时期的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使得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各项教学方法、备课程度、教学技能、引导方式以及沟通技巧等方面发生了多元的、有针对性的转变。进入教育深化改革新时期,随着“双减”政策的下达和严格施行,初中教育模式在理念转变的引领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传统、应试的教学方法为例,教育观念在“核心素养”提出前提下的转变使传统教学方法不再适用于符合新时期要求的教学情况。此外,课堂教学的具体步骤和质量的评判标准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从以往格式化的、套路化的教育路径逐渐转向以高质量、高素质、高综合度为主的新趋势上来。数学,作为初中教学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在学生自小学向初中、自初中向高中承上启下的塑造期和培育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数学核心素养包含逻辑思维能力、主动思考能力、结构思维能力等重点核心能力的前提下,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质量高低不但影响着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理念的形成,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发展。在数学核心素养理念的背景下讨论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实际上是推动数学教学总体质量的重要思考和探究。

一、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理念及其转变

(一)数学核心素养理念内涵

1. 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作为数学这门科目解题、教学和解析过程中最重要的能力,组成了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理念的重要部分。事实以及命题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前提,从前者中循照客观逻辑规律导出命题的流程是逻辑思维的主要过程。使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数学相关命题的剖析,能够进行至少两种类型的思维过程,一种类型以归纳和类比作为逻辑推理思维过程的形式,主要从“特殊”推理到“一般”,以零化整;另一种类型以演绎等作为逻辑推理思维过程的形式,与前者相反,主要进行“一般”推理到“特殊”的思维过程。因此,将逻辑思维能力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思维品质来进行培养,要求初中学生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提出和创造命题与相关的问题,并且将归纳、类比、演绎等形式做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完整地论证数学命题,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紧密联系与理解等。

2. 抽象思考能力

数学是初中所有科目中抽象性最强的一门学科。在初中阶段,承接小学的直观思考能力、直观想象能力培养,抽象思考能力的提升是该时期最为关键的一项能力培训。初中学生对待事物和概念初步具有较为系统的考察和认知功能,因此,培养初中学生尝试舍弃数学内容的物理成分和物理属性,仅仅研究数学对象的思维能力,是这个阶段的重点。以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材中《几何图形初步》一课的教学为例,培养学生从直观的角尺、墙角等现实立体几何图形的判断跨进到对书本上图形与图形关系的判断中,需要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思考能力和抽象思考素养,并能够以此引导学生。

3. 数学建模能力

数学建模能力是由抽象思考所引出的重要数学技能,也是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理念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初中学生而言,基本的数学建模仍然具有较大的难度,因此,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组成即数学语言的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掌握以及模型的大致样例成为初中生在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进行教学实践的重要目的之一。以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材中《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数学建模有初步认知,首先要引导学生从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之前的实际场景中发现数学问题,并提出问题,从而建立相应的命题假设,在分析问题后进行坐标系的建构,例如,以教材内容中地理的经纬度知识为例,为学生创设出相应的教学情境,并以此为基础设立相关数学模型。

4. 几何想象能力

几何想象又称直观想象或空间想象,其能够使学生准确把握事物在空间中的形态与变化形式,本质上是学生对图形的掌握与思考,以及借助图形进行数学问题梳理、解决的过程,要求学生对空间中物体的形态变化、位置关系和运动轨迹等图形规律进行有效把握。对初中学生而言,几何想象能力在全局的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中往往作为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项核心素养能力而存在,在初中新人教版数学教材中,主要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函数等的学习为重要的训练课程,尤其是《三角函数》一课,教师的正确引导决定了学生如何发展以“数形结合”为核心的几何想象核心素养能力,将图形和数学问题联系在一起,以上述的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等为前提,利用图形和空间进行数学思考。几何想象能力往往与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结合在一起。

5. 数学运算能力

数学运算能力作为数学这一科目的基本内容,也是数学的基本活动形式。然而,由于新时期对学生数学运算的能力要求发生了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下繁杂、繁复的数字运算和冗杂、艰涩的“怪数”等,在新时期初中数学素养理念下的实践都随之发生了改变。以初中新人教版数学函数相关的几个单元课程为例,在中考中,存在分数、无限且不循环小数等计算结果的函数题目占比越来越小,大多数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数学运算法则的掌握程度,对数学运算规律的灵活应用程度,对数学运算对象的理解程度以及筛选数学运算方法的精准程度等。对初中生而言,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能力能够促进其对细节的把控和一丝不苟的良好品格发展。

6. 数据分析能力

数据分析能力通常是上述几种数学核心素养的结合,将相关数学数据进行统计后对其中的有效信息展开分析、推理、判断。在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据分析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在八年级下册中作为单独的一课《数据的分析》进行学习,学生对数据集中趋势、波动程度等简单数据分析能力的掌握是初中数学学习者的重要培训环节。

(二)新时期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理念转变

在新时期,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尽管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理念的成分并未发生改变,但其内涵产生了一定的转变和改革。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能力作为曾经传统教学方法中占比份额最大的训练部分,在教育新时期逐渐丧失了原有的地位,而数据分析核心素养能力、抽象思考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等,由于其作为数学素质教育以及数学长期教育中最关键的核心素养能力,而逐渐受到初中数学教师的关注。总体而言,新时期的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理念随着社会变化需求、素质教育需求、学生个体未来发展需求而逐渐发生方向、趋势优化的转变。

二、 当前阶段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现状

(一)难度水平增加,学生学习能力不能适应

从小学数学到初中数学,难度水平增加,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不足以应对当前阶段的课程学习。小学数学的侧重点在于基本概念,为深度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基础,而初中数学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其数学核心素养也较之不同,其中还要求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前有出色的计算能力、自学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等,为进一步深化数学做准备。除此之外,以新人教版为例,初中数学在内容上还增加了复杂的平面几何知识,较为系统的代数知识和方程式,数字也从基本数字扩展到有理数、实数,大大增加的知识量给学生增加了难度,小学数学可以用六年时间学习基础数学知识,而初中则是三年六本数学教材,任务量大难点多,学生记忆数学公式的方法变成了死记硬背,缺乏应有的数学思维和辨析能力,使数学核心素养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增进。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上不去探究最终结果的过程和举一反三的方式,只用机械的原理来记忆知识,不深入也容易忘记,无法实际应用。很多学生由于无法跟上进度或者是学习能力不适应现阶段的数学知识,一味地听老师讲课,不参与也不思考,等待教师说出最终结果,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缺乏科学规划,教师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根据走访调查多家中学,发现普通中学和重点中学的数学课堂,大多都存在缺乏科学规划的问题。一些年轻教师没有设计课堂的经验,而老教师则按照过往的教学经验直接授课,依旧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没有跟上现阶段的教学改革步伐。在新课程背景下,围绕数学核心素养理念进行授课是至关重要的,数学的教学活动不应当是教师“个人的狂欢”,而应当让学生参与其中、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让学生以学习和探究为目的进行思考。但是初中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师往往不认真研读课标,对教学的理解有所偏差,认为完成所有教学课程任务就已经达到了目标,固守“教完教材”的规则,但是没有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当前的学习情况,使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还有一部分教师仍然采用口耳相传的方式,影响初中生的学习体验,由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导位置,很多学生因为听不懂、学不会、记不住而退居次位,影响个性发挥也影响思考过程,教师只关心自身教课的内容,忽略了学生的体会,使数学课的教学方法依旧是“填鸭式”教学,灌输给学生的知识很难形成数学核心素养,仍然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良。

(三)学习习惯不良,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意识

根据许多一线教职工的经验总结,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让学习过程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数学学科,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学生在今后更深层次的数学学习中受益。但是目前很多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差,并且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排斥数学心理。由于初中数学难度增加,题量扩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也相对增加,让原本生动活泼、富有实践性的数学教学成为应试教育的重要环节。虽说在教学改革之际应当改正应试教育的弊端,但是依旧有很多学生在数学课上以考试为最终目的,那些作为考试重点的知识点认真学习,而那些不做考点的知识点则一带而过,甚至有些学生只在复习阶段学习教师画出的重点,没有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实践、探究合作的过程,这样的学习习惯虽然能为学生带来短暂的数学记忆,但不能让数学知识内化于心,依旧在考试的过程中倍感吃力,并且在今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不理解解题过程的内涵,不能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无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数学思维不缜密,解题方法不熟练,对知识掌握不深刻,更无法形成完整的数学核心素养。因此还需要教师针对不良的学习习惯进行反思与设计解决方案,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提高学习兴趣,改善学习习惯。

(四)忽视复习总结,方式单一缺乏有效评价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复习总结同样是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重要的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和知识巩固的最佳时机。通常来说,复习总结要安排在一节课堂的最后,也要进行阶段式复习回望,强化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数学教师往往更加重视新课教学,复习总结的方式仅仅停留在口述所有知识点,或者是利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巩固记忆,这种复习总结的方式对学生来说效果差强人意,容易产生学后回生现象,更不利于数学知识的具体学习。除此之外,教师没有科学评价意识,随堂挑选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是在复习环节以出题目的方式训练学生,却没有给予参与的学生合理评价,评价效能的低下导致教师无法正确汇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目前无法克服的难点,学生也对自身的解题思路没有清楚的认知,还降低了解题的积极性。还有的较为严格的数学教师,在学生错误地回答问题后未能及时引导,甚至有批评、嘲讽学生解题思路的行为,挫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参与不足,并且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疏远,产生的影响效应将出现“沉默课堂”的现象,使学生不敢回答、不愿意回答。因此还需要数学教师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进一步完善复习总结环节,重视评价效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