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探究
作者: 陈桦摘 要:语文作为一门传统的基础学科,在小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作业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知识内容的深化记忆以及学生学习成长有着关键的影响。“双减”政策的落地实行,对小学语文作业的布置以及设计有了全新的要求,教师需要更新作业布置思路,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所以文章对“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进行探讨,从而为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双减;小学语文;作业;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34-0021-04
“双减”政策落地实行,减轻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充实了课余生活。教师也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风格,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壁垒,改变了固定的教学方式以及技巧,开始注重学生个性化成长,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求。而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初期阶段的基础学科,可以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如何设计小学语文作业,达到减量不减质的目的,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是当前“双减”背景之下小学语文教学板块所面临的重大考验。
一、 “双减”背景下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必要性
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乃至社会,对学生学习以及作业的布置完成都形成一种共识,其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但是在小学语文作业这个板块,只有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变化,要求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窥一斑而知全豹,因此对陈旧俗套的作业模式需要进行大刀阔斧地改动。减负方能增效,在“双减”政策有效施行的背景之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也应当随之变革,将小学语文教学作业进行创新,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作业实践和有效探究。
(一)响应“双减”政策的教学理念
“双减”政策的出台给众多的中小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以及制度保证,学生初期学习阶段不仅局限于课堂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也满足于新时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改变当前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模式,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使得学生从语文题海中脱身而出,避免对学习产生厌恶排斥心理,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综合素质的发展之上。同时“双减”之后对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需要教师改变自身教育理念,利用当前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便利高效的教学手段设计作业的多样化。不论是课堂还是平时的生活中,都可以加入语文教学作业的元素。这样的作业布置方式,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意识的创新,从而达到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目标,提升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就小学语文这门学科而言,前期小学启蒙阶段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对拼音的学习需要教师的重视,打好今后学习的基础。不能一味地教学生认识字词句,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避免让学生产生排斥心理。教师设计作业更需要侧重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全面培养学生,优化课程设计,进行创新实践,加入学生实践动手的作业,从而达到引导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鼓励学生自主参与作业的检查反馈过程之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动手的实践能力,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形成自身独特的认识和应对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此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三)优化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和理念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在“双减”之后应做出变动和调整,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习惯,避免生搬硬套,需要从全局出发,重视整体设计作业的布局以及合理性。立足于教学教材,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对课堂或是课后作业进行重组整合,优化作业板块的布局,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作业布置,对学生语文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及时掌握,可以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与此同时,面对“双减”政策减轻学生负担的要求,教师优化作业设计可以使其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技能的同时促进教学的变革。推动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原则
“双减”模式下,对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统筹管理原则,就是减轻总量。一般情况下,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要求教师不布置书面的家庭作业,教师可以按照课堂进度以及学生在校内的时间,进行适当地巩固练习。其他年级学生的书面作业则不能超过一个小时,并且“双减”政策对学生寒暑假的作业设计也有了明显的要求。所以,教师在作业布置以及设计的时候,要严格遵守作业设计的原则。
(一)减量不减质的原则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作业的设计阶段,要求重视教材的钻研,加强对学校作业设计的研究。首先减少作业的数量,杜绝无效作业的出现和惩罚性作业,避免学生因为一些机械式的作业或者重复抄写的方式对作业产生厌恶排斥心理。并且对作业质量的要求也需要进行实践论证,在减少作业数量的同时,注重作业的质量,优化作业布置的形式和技巧,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以及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趣味性的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厌恶语文学习或者作业,那么无论教师如何优化作业设计布局,对学生而言,作业的质量也不会很高。所以就这个角度而言,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一方面作业设计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得作业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每个学生能够享受完成作业的成就感,让学生认识到作业不再是一种有负担的学习方式。
(三)实践性的原则
小学语文的作业设计,本身就需要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并且该阶段的学生对理论知识内容的掌握不够充分,需要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注重作业的实践性和探究性,通过学生自己亲手实践、动手设计参与来完成作业,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成就感,使得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有一定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从小养成动手操作的好习惯。
(四)统筹管理原则
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学校层面而言,需要重视语文课程的设置,加强教师的培养,聘请一些拥有一线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进行经验分享交流。加强各个年级组、学科组之间作业的统筹协调管理,合理设置各个学科之间的作业占比结构。同时也要明确作业的设计优化并不是老师一言堂的事情,是各个学科、各个年级组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分享成功经验的优质结果,是整个学校教学管理质量的缩影。
三、 “双减”背景下对语文作业的优化策略
就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长而言,该阶段的学生处于懵懂的时期,对外界的一切事物都还在感知阶段,并且自身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较差,需要教师介入指导。同时也容易对过多的、繁杂的作业产生厌烦心理。所以需要教师布置作业时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习进度,在“双减”政策的驱动下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优化作业设计,从而发挥作业的积极作用。
(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言,单纯的学习会使得作业变得枯燥乏味,容易引发学生的排斥心理,但是将作业的布置与学生的课外实际动手能力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完成作业,不仅会巩固所学过的知识,也会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学有所成,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语文课程中,更多的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相关联,这就需要教师区分课内与课外的区别,通过课前的预习熟悉教材的知识内容和板块设计,将课本的内容带到实际生活之中。比如在小学语文课程《曹冲称象》中,教师可以提前安排学生自主调查准备,将作业进行前置。根据课本的内容知识,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与实际动手的作业设计。教材中曹冲利用石头称出来了大象的重量,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其他物品的称重作业。这种作业的布置方式有两个优势,一是可以使得学生对课堂以及课本的内容知识能够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利用作业锻炼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举止。
(二)遵循作业适量原则
小学语文作业的布置,切记不可追求数量的累积,虽然此时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正是奠定基础的黄金时期,但是需要教师极力避免语文作业布置的繁杂多元化。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以及革新教学理念,从总体上把握作业的布置数量,做到减量不减质的目有针对性地进行作业布置,保证学生的作业时长。例如在小学一年级下的汉语拼音教学,对声母、韵母等细致划分,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内容需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然而在课后的作业布置中,很多教师往往在拼音环节布置的作业以数量取胜,经常会让学生一遍一遍地抄写拼音。这样虽然有一定的记忆优势,但是不利于学生的综合成长,教师需要改变作业设计观念,优化小学语文的作业设计。例如在教授拼音的时候,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外部工具协助作业布置。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下课之后用纸片自己制作一个拼音字母的模型,然后课堂上将学生的模型打乱,让学生再度进行识别记忆。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保证作业的完成度。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三)多元化的作业形式
就小学语文作业形式而言,“双减”之下对作业的优化布置,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纸质版的书写,打破传统作业的布置模式,对作业布置的形式进行大胆地创新,利用探究型作业模式或者实践型作业模式进行教学设计。结合当前所学知识内容,注重基础的训练,并且丰富作业的布置形式。比如古诗词《静夜思》的背诵作业布置,不再要求学生进行抄写等,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安排学生进行视频的录制,然后将其发布到群里进行对比,这样的作业布置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或者借助沙画教学进行作业设计,利用沙画的动画视频演示,让学生来猜古诗词,这种作业设计在课堂上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余,锻炼学生的行为思考能力。使得学生尽快地掌握相关知识内容,明确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的成长。并且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来保证学生作业的完成,也可以解放教师的精力,避免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到作业的批改之中,这样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有利于学生的完成,并且对作业的监督以及检查力度更加全面。也比较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变化需求。
(四)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小学阶段的学习,对语文这种基础性学科,家庭的参与和指导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当教师在面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每个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成果是不同的,有些课本的知识点学生在家就已经掌握,并且每个学生对学习进度的把控以及知识点的掌握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作业的难易程度。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尽量使得作业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也可以进行针对性的作业布置,比如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中的《惊弓之鸟》,有的学生对该文章在学习之前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对故事也有了相关的了解,对课文的内容已经做了预习。而有的学生对该课文的内容知识不够了解,一些字词也不认识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差异进行作业的优化设计。对同一知识点布置作业,有些学生在掌握不够精准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依据相关的作业布置标准,对这一群体的学生进行定点的作业布置,对已经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进行其他的作业设计。就像这个章节,可以让已经了解学习过的学生自己复述该课文的原理,通过录像的方式完成。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布置认字组词的作业,在尊重差异的同时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完善作业的检查批改流程
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作业和考试毫无疑问是最好的手段,但是检验作业的质量以及及时发现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查缺补漏也是重中之重。传统的教师批改作业往往以红笔进行标注为主,但是学生数量之多以及作业完成程度不一,导致教师很难从作业中抓住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遗漏点。所以在前期的作业布置过程中教师应该杜绝机械式无效性的作业,制定有针对性有层次的作业布置。同时及时进行作业的反馈和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互相督促指导,既能相互查缺补漏,也能给予学生一定的信心,通过彼此的作业完成对比,可以直观地看到学生之间差距,从而有的放矢,抓住重点教学。比如在课本字词句的识记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督促进行检查反馈,设置奖惩机制。另外,作业的检查需要有规定的时间和流程性,不能隔三差五地突袭,这样往往会让学生有机可乘。所以教师在对小学语文作业的指导方面要有一套完整的检查流程和指导体系,能够通过作业进一步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