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教学视域下课后习题在小古文教学中的思维引领方法分析
作者: 万婷婷
摘 要:统编版语文教材主要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安排单元结构,语文要素主要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备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以及学习习惯等,这些语文要素大都以课文“泡泡”提示语或者课后习题的形式贯穿于语文教材的各单元之中。小古文是一种文言文,它的篇幅短小、内容丰富有趣、语言精练,是一种短小浅近的古文。因其创作时代久远,表达方式异于现在白话文,脱离小学生生活实际。因而在小古文教学中语文要素和人文要素的达成一直是一大难点。在教材研究和实施过程中发现,课后习题对小古文教学有着精准的导向作用,即:通过文眼深析识人物、通过关键词句悟主旨、通过想象拓展明感情、通过资料补充情更切、通过课外拓展提素养。更加深入的研究分析课后习题对小古文教学的导向作用,总结规律,建立有效链接。
关键词:精准教学;课后习题;小古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34-0041-04
课后习题是根据教学大纲、教科书的要求,本着课内外学习相互促进的原则而设计、安排的与课内作业有密切联系的课外作业。小古文教学是运用一系列教学策略让学生读懂小古文的意思;了解小古文的中心思想;习得学习小古文的方法;了解感受优秀的国学文化,认同并遵循,激发爱国情怀。课后习题:小古文教学思维发育的“种子”是指以课后习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精准实施教学策略,有效落实语文要素,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一、 课后习题与小古文特点的“关联”
(一)小古文分布与选材特点
由表1不难看出,小古文在部编版教材中的占比较大,从三年级到六年级,覆盖每一册教材。从横向的选材上看,内容涵及人物传说、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励志短文(包括散文和叙事)几大类别。从纵向的跨时间轴上看,时间跨度大,有从战国到宋、清的典型代表作品。
(二)课后习题与小古文的关联
《两小儿辩日》人物传说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表2是摘取自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小古文及对应的课后习题中的重点。从表格的罗列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信息: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内容的要求基本全覆盖,说明会看注释是小古文学习的必要环节;根据小古文选材的不同,课后习题的设置类型也不尽相同;学生年龄段的不同,课后习题指向的学科能力要求不同,总体是螺旋式上升的;根据学段的不同,课后习题对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训练有所侧重,从知识与能力到过程与方法再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渡。
二、 课后习题对小古文教学的“导向”
课后习题对小古文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点不仅是在教材分析中可见一斑,笔者躬身实践发现,课后习题可以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项,甚至就可以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是进入文本、走进作者的有效桥梁,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强心剂,更是促进儿童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抓手。以下结合部分教学实录,明晰课后习题在小古文教学中的实践。
(一)文眼深析识人物
附1:《书戴嵩画牛》教学实录(部分)
师:他们围绕着《斗牛图》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然而他们对戴嵩的《斗牛图》却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是为什么呢?
师:用“”划出描写杜处士和小牧童态度的句子,并圈出能概括他们不同态度的关键词。
师:请你来读读杜处士的句子。
生读文章。
师:你找到了哪个关键词?
生:尤所爱
师:(板书:爱)
师:同一幅斗牛图,杜处士是“尤所爱”,那小牧童是怎样的态度呢?
师:你找到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拊掌大笑
师:(板书:笑)
师:牧童在读这段话的时候是拊掌大笑,肯定带有表情,也有动作。想象一下,他会带着什么表情、动作?你们来练一练。牧童是怎么说的?(生练习,师巡视)
师:谁来当当小牧童,想想你会怎么说?若能加上表情,带上动作来读一读那就更好了。
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杜处士?
生1:乐于接受别人意见。
生2:谦虚。
师:刚刚我们通过关键词了解了这样的牧童和杜处士,接下来我请你们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吧?我给大家一个开头:我姓杜人称杜处士,我读了不少书,可就是不愿做官,我爱……你们来说说这个故事吧。
生:今天天气真好,放牛去喽,还没出村子,我看见……
师:小组内找到自己的搭档,一人选择一个角色练习演出。注意:抓住人物的情感,配上适当的动作和表情,加上合理的想象。
——实录部分原文摘录自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第22课
在人物传说和民间故事等此类需要了解人物性格和品质类的小古文中,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即文眼来挖掘分析人物,全面具体,有理有据。例如《书戴嵩画牛》中,课后习题为: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小古文的特点之一就是简练精悍,许多潜台词都需要读者理解后补充。这里要想说好这个故事,必须让学生了解杜处士和牧童的人物特点,才能更好地进入角色,设计人物对话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甚至是人物的一颦一笑都能栩栩如生。教学中设计找牧童和杜处士态度的关键词,一个“笑”字,管中窥豹,使得人物鲜活。
(二)关键词句悟主旨
附2:《伯牙鼓琴》教学实录(部分)
师:故事的结局令人唏嘘,为何伯牙如此的决绝?前文有交代原因吗?
生:二三两句有交代。当伯牙弹琴的时候,子期总能听得出他琴声背后想表达的内涵,两人不谋而合,心照不宣。
师:如果你听到别人的琴弹得好,你会怎么夸?
生:你弹得真好!你真厉害!
师:钟子期又是怎么夸的?是啊,当伯牙想着高山弹琴的时候,子期不仅夸他弹得好,还说出了仿佛听出了高山巍峨,这样用心倾听,知他懂他的人可以说是相知相惜的知己了。(板书:知琴)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二人的互动,我读黑色部分,大家读蓝色部分。
师:春秋时期,人多擅长音律,能听懂琴音者不在一二,能让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一定不止这个原因。请大家看伯牙和子期的简介,一个是士大夫,一个是樵夫,身份悬殊,且伯牙的琴是十分名贵的,是上古伏羲氏所造。那么,结合老师给的资料,大家再看这两句话,还有没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使得伯牙如此决绝呢?
生:志向。
师:是啊,子期不仅听出了他琴声的内容,更听出了琴声背后弹琴者高洁的志向啊,所以他夸的不仅是伯牙的琴声,更是伯牙如高山般巍峨,如流水般浩荡的志向人品啊!(板书:知志)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如此知琴、知志的子期,真是伯牙的知音啊!难怪“钟子期死……复为鼓琴者。”再来,读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决绝。
师:伯牙、子期的知音之情流传后世,成为一段佳话,你瞧,(读课后资料袋),后人也把高山流水比作知音难觅,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你身边有这样的知音吗?
(资料袋: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期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列子》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撰写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生:有,我跟小明都喜欢魔方,他经常跟我一起探讨一些魔方的小技巧和公式。
师:有一个真正志趣相投、懂你的人是人生幸事,希望大家也能遇到自己的伯牙子期。好了,最后让我们再高山流水话知音,试着在下面背一背,记住这段佳话。
——资料袋摘录自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第22课课后习题
故事和寓言等有道理和感悟的小古文,往往考验的是如何将道理娓娓道来,而不是生硬灌输,尤其是较为晦涩的小古文。在《伯牙鼓琴》教学中,笔者根据课后习题,抓住“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这个关键句。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分为三层让学生感受“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情,第一层由学生字面感受,第二层结合资料袋谈感受,第三层教师口述引导,层层递进,这样正确高洁的交友价值观,跃然纸上。
(三)想象拓展明感情
新时代的小学生,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核心素养的新补充。课后习题中有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和处世观的引导,需要学生将课本中的感受拓展至课本外,联系生活实际,诉诸实践,这是创新的、正确的举措。在《自相矛盾》和《古人读书》中都提到了联系生活,谈谈你的体会。把古人的智慧和新国情结合起来,注入新鲜血液,让传统文化更新,顺应时代潮流。
(四)资料补充情更切
附3:《少年中国说》教学实录(部分)
师:“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之间有怎么样的联系呢?可以结合时代背景谈谈。
生1:那个时候的统治者既腐败又无能,所以落后就挨打,惨遭列强欺凌。日本称我们为东亚病夫,所以作者理想中有一个少年中国,是独立的,是自由的,是富有智慧的。
生2:我觉得作者的“少年中国”是他梦想中的样子,只因变法的失败,这个理想怕是很难实现了,所以他寄希望于少年来实现这个伟大的抱负。
师:难怪文中说“故今日之……”
师生共读第一层。
师:刚才呀,我们理解了第一层的意思,接下来看看第二层。第二层共有?
生:四句话。
师:先把你会的句子说给大家听。谁先来?
生:我想说第一句话。这句说的是“早上,红彤彤的太阳刚刚升起,道路上到处充满了霞光。”
师:哎,这句提到了太阳。想想“太阳”和“少年中国”可能的关联是?
生:应该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少年中国就如同初升的太阳一样充满了希望与活力,有着光明的前途。
师:真好!你说的就是这一句的象征义。
师:你再看看其他句子,发现了吧?其实,第二层的句子就是每句话都运用了比喻,有象征意义。接下来,请同桌合作学习,运用刚才的方法继续探究其他句子的意思。(方法:先说说字面意思,思考少年中国和所比喻事物之间的关联,再试着揣测它的象征义,可以在旁边做好批注。)
生自主学习,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先来说?
组1:“河出伏流……”我们小组认为这一句的字面意思是黄河水涌出地面,浩浩荡荡,汹涌奔腾;深渊中潜龙腾空飞跃,不停地舞动鳞爪。这里象征着少年中国如黄河,似潜龙,声势大。
组2:我们小组分析的是“乳虎啸谷……风尘吸张”,这句的表层意是小老虎在山谷吼啸,野兽们惊慌四窜,雄鹰、隼鸟振翅欲飞,尘土飞扬,漫天黄沙。这里的少年中国是百兽之王,其他国家都如野兽般惧怕。
师:前文有句话,正是?
生:国胜于……
组3:“天戴其苍……来日方长”我们小组讨论出的字面意思是头顶苍天,脚踩大地,纵看历史悠久,横看疆域辽阔。前景似海,未来遥远却可期。
师:有一个成语也是这个意思,是?
生:顶天立地。
师:是啊,顶天立地的中国,在世界之林雄踞,多么自豪,读好它。
师:作者理想中的少年中国,虽迟但到。看看现在的中国(出示近年的盛世图片),这是我们的航空站,这是诺贝尔文学奖、医学奖,这是奥运会……
少年们,更美好的祖国蓝图需要你们去挥墨绘制,踏实奋进,未来可期!
——实录部分原文摘录自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材第13课
创作时代久远,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一直是小古文教学中根深蒂固的难点,一直以来,教学前辈们尝试的各种教学策略都在力求解决这个问题。实践发现,信息技术的恰当引入,可以让小古文教学的课堂鲜活起来。例如在《少年中国说》中,这篇文章有特殊的时代背景,课后习题: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是本课重难点。除了运用关键词句分析法之外,恰当的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囊括文字和音频的多感官刺激,以此明白本课的创作目的,激发奋斗爱国的情怀。
(五)课外拓展提素养
课后习题具有积累、巩固和提高的作用,是课本学习的有效外延。笔者一直认为,课后习题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学习的开始。运用课内学到的学习小古文方法,正向迁移并举一反三,才是发挥教材真正的作用。比如《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的课后习题:照样子,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用这样的学习方法,我能更好地学习文言文),都是关于课内方法的再巩固。只有这样有思维量的课堂才是能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地方。
综上所述,课后习题是小古文教学中的重要参考项,笔者期望依托课堂实践研究,开辟小古文教学新路径,力求形成以课后习题为导向的小古文课堂教学模式。本研究还将进行更多的课堂实践来丰满结论,让课后习题这颗小古文课堂思维发育的“种子”,生根发芽直至茁壮。
参考文献:
[1]朱炎艳,杜伟.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小古文的选编状况和特点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37(3):27-30.
[2]欧阳汝林.小古文教学中语文要素的落实[J].教学与管理,2020(8):65-67.
[3]肖丽姬.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古文教学策略——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为例[J].新教师,2020(2):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