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数学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郭建基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数学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0

摘 要:新时期的教学改革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高中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成为课程教学的重点。核心素养的培养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根据相关原理科学制定教学方案。文章从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探讨了以元认知教学理论、构建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的素养培养教学问题,同时从深度学习的角度出发提出几点教学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数学;深度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34-0070-04

过去的高中数学教学以成绩判定学生的好坏,教学评价思维过于局限,不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以后,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然而,应用过去的教学模式会造成学生浅层学习,影响学生理解、认知、迁移思维的发展,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深度学习教学模式致力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教师应用这一教学模式进行数学教学,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这对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有着积极意义。

一、 深度学习的相关界定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经研究发现,学习可被分为表层学习与深层学习两种。其中,表层学习又被称为浅层学习,指的是对知识表面的理解,容易产生对知识理解不透彻、难以灵活应用新知识的学习问题。深层学习是与表层学习相对的,指的是经过一系列的学习过程将知识内化吸收的一种学习方式。近年来,我国教育学家对深度学习展开了系列研究,并获得一定的成果。比如,管旺进在深入研究后提出:深度学习不单单指的是阅读学习、背诵学习,还包括对知识背后的思维方式、价值文化的学习。黎加厚教授在著作中提出: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批判地学。综合多位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深度学习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学习方式的,是具有批判精神与反思精神的学习方式。

二、 支持高中数学深度学习的教学理论

(一)元认知教学理论

元认知这一概念最初由国外学者弗莱维尔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是研究学习主体对学习内容的学习计划、学习调控方案的一种理论。元认知理论提倡学习者能够客观看待自身的认知学习基础,并结合实际情况有计划地进行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元认知理论是支持深度学习的主要理论之一。教师根据元认知理论的具体内容搭建教学框架,有助于引导学生联结新知识与旧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完善的知识学习网络,不断积累多元化的学习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学习水平,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进行高中数学深度学习教学时,教师使用元认知理论可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理解。

(二)构建主义教学理论

构建主义教学理论是一种将学生作为中心,提倡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究所学知识的教学理论。这一理论更强调学生的“学”,符合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从实际教学的角度出发,可将构建主义教学理论概括为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主要概念,其中,图式指的是学习框架或组织结构,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实质化体现。根据构建主义理论,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体情境,组织合作教学,加强学生与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自主构建的过程中完成理解、认知、迁移学习,从而增强学生深度学习的效果。

三、 核心素养下实施高中数学深度学习教学的意义

与浅层学习不同,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迁移应用,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实施深度学习教学措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探索数学新知识的内涵,体会数学新知的意义,实现对学生思维水平的有效提升。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实践、主动验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人教A版高一数学必修第一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上借助直观图示(Venn图),让学生观察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使其形成初步抽象认知。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元素与集合有“属于”“不属于”的关系,那么集合与集合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由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使其借助过去所学知识推理新知,加速学生对子集、空集的理解。之后,教师使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给出条件让学生画出图示确定问题答案:有集合A={x|-1a},若AB,则a的取值范围是多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画图方式、确定问题结果,从而培养其数学直观意识,使其学会使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具体问题。这样,学生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发展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素养,数学综合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

由此可见,深度学习可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使其掌握课上学习的主动权,这对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有着重要帮助。

四、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数学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把握整体设计教案,增强数学构建意识

深度学习是一种指向整体的学习模式,要通过深度学习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需要教师从宏观教学的角度出发,把握各教学模块、各教学单元的教学主题,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对此,教师可结合核心素养的具体培养要求,如空间观念的培养要求、推理能力的培养要求等搭建教学框架,按照具体的教学步骤逐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框架,实现对数学新知识的真正内化。

以人教A版高一数学必修第一册“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把握该单元“一元二次函数、方程与不等式”的主要教学内容,在备课阶段绘制教学思维导图。分析本单元概念教学、公式教学、方法教学的主要内容,分析单元内不同课程之间知识的连接情况,预先构建知识框架。之后,教师根据框架内容设计深度学习教学目标: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的相关理论,使其学会推理理论的具体方法,为其单元学习奠定理论基础;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作差、作商、综合法比较大小的方法,深化其数学思维,使学生掌握数学运算求解问题的具体方法;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由讨论,使其在提出质疑、给出方案的过程中养成大胆猜测的学习习惯,提升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思维能力。根据教学目标,教师设计课堂导入、知识讲解、习题训练等环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上实现深度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知识构建思维。

上述案例,教师从单元教学的角度出发设计课程教学方案,综合多方面因素设计深度学习教学目标,并围绕具体目标组织学生课上学习,为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素养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二)结合需求创设情境,培养直观想象素养

要充分发挥深度学习的教学作用,需要为学生搭建提高思维的学习“阶梯”,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认知、迁移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借助情境激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使其主动串联新旧知识点,主动尝试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随心所欲地创设情境,而是要根据教学需求设置针对性的教学情境,如生活情境、图示情境等。用具体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以人教A版高一数学必修第一册“幂函数”一课的教学为例,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与初中数学y=x、y=x2、y=x-1三个简单幂函数有关。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高中学生对函数的图像、性质有了初步的认知,这时教师根据其学习基础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根据教师的指导联想、想象具体内容,加速其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关于一个面积为y、边长为x的正方形,你能想到什么?关于一个体积为y,棱长为x的正方体,你能想到什么?由简单问题引导学生联想函数y=x2、y=x3。教师追问:两个函数有什么区别?在满足学生认知学习需求的同时启发学生联想两个函数的特征,使其在联想过程中感悟幂函数的具体概念。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上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联想探究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再进行追问启发学生的联想、对比思维,使其在深度探究的过程中感知数学概念,同时形成良好的数学直观想象素养。

(三)把握时机渗透思想,培养数学抽象素养

数学思想是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总称,是数学学科的精髓。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中蕴藏着较多数学思想,如方程思想、整体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类比思想等。目前,部分学生在浅层学习时忽视了数学思想,导致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不深入。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在深度学习时感知数学思想,使其理解数学思想的内涵,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认知、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抽象素养。

以人教A版高一数学必修第二册“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数学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长方体体积公式V=a×b×c,其中a、b、c分别代表长方体的长、宽、高;我们也可用V=sh表示长方体的体积。请问,V=sh这一公式适用于一般棱柱吗?提出问题为学生指明数学探究的方向,使其主动阅读教材与导学案,学习求棱柱体积的数学公式。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所有棱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公式V=sh来计算?这里面蕴含了怎样的道理?教师组织操作活动,适时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取十本同样大小的书,在课桌上整齐堆放,让学生求由书摞成柱体的体积;接着,教师沿着某一方向轻推书籍,使原柱体成为一个斜柱体,让学生求由书摞成柱体的体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介绍祖暅原理,同时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数学思想,体会抽象公式的意义与内涵。

上述案例,教师使用多媒体直观展示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深思。在学生提出质疑后教师组织操作活动,在活动中讲解数学原理,渗透数学思想,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感悟,使学生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抽象素养。

(四)布置独立探究任务,培养逻辑推理素养

任务教学是一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将这一教学方法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当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要关注学生能力发展与素养提升的学习需求,综合教学实际情况、学生发展情况布置独立探究任务,让学生以个人、小组为单位深度探究具体问题。同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任务探究辅助资料,使其依据相关资料展开推理,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以人教A版高二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一课的教学为例,根据教学要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计算直线被圆截得的弦长的常用方法”,教师布置探究任务:已知实数A、B、C满足A2+B2=C2≠0,求证直线Ax+By+C=0与圆x2+y2=1交于不同的两点P、Q,并求弦PQ的长。这一任务体现了本课的关键知识点,考察了学生对代数方法、几何方法的掌握情况。布置任务后,教师板书相关知识点,为学生提供任务解决思路:①使用列方程组、消元、证明Δ>0的方式完成任务;②使用几何方法证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小于圆半径,从而完成任务。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结合相应知识点进行问题的推理与探究,很快确定解题思路,得出问题答案。

上述案例,教师先布置任务激活学生的深度学习思维,在学生遇到学习瓶颈时,教师板书具体知识点,为学生提供逻辑推理的思路。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了解决数学任务的关键方法,逻辑推理素养得到提升。

(五)进行错题分析教学,培养数学运算素养

现阶段的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阶段仍存在习题效率低、习题准确率低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欠缺数学运算素养。对这一问题,教师要调整深度学习教学结构,适当地增加习题教学比重,并反思过去习题教学的不足,创新习题教学方式。从实际教学的角度看,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未利用好错题,学生犯错不改错、不思错,导致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不断“重蹈覆辙”,影响习题效率。对此,教师可整合学生的错题进行纠错、改错、思错教学,让学生在课上反思自己的错误原因,总结自己的学习不足,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以人教A版高二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等差数列”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原题、展示学生的错误答案,让其他学生分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