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方法探究
作者: 罗志亮作者简介:罗志亮(1979~),男,汉族,甘肃白银人,甘肃省会宁县实验初级中学,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教学。
摘 要:立德树人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对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丰富课堂内容,扩大教学产出效益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结合教学工作经验,从字词中的传统文化、故事中的传统文化、阅读中的传统文化、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四个角度,浅谈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35-0001-04
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传统文化指的是具有民族特质与风貌的,在古代产生并经过代代相传的文化整体。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多,领域广泛,在形式上囊括物质、制度、精神等各个方面。在内容上,包括古诗词、传统节日、民族服饰、典籍、戏剧、书法、国画、灯谜、对联、歇后语等。我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融合儒、释、道、墨、兵、阴阳等各家思想流派,呈现出百花齐放,生生不息的特色。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世代相传、独树一帜、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特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一是传统文化继承之所需;二是教育教学高效开展之所需;三是学生正确价值取向形成之所需。基于此,文章对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有效融入传统文化展开探究。
一、 字词中的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恢宏灿烂,博大精深,而文字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文字及背后的故事、文字的演变路径、文字的延伸意义等,处处都渗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而这种光辉照亮了我们,也照亮了周边国家和地区,因而,整个东亚地区又被称为汉字文化圈。我们今天之所以能知晓“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知道漫长历史长河中的管鲍之交、楚王问鼎、霸王别姬、苏武牧羊、投笔从戎、三顾茅庐、房谋杜断等,甚至于千载时空之下,依旧能清晰听到历史人物的对话,看到俊逸名士的奇闻趣事,感受到英雄的怒发冲冠,豪情万丈,都归功于文字。文字与知识,文字与历史,文字与艺术,文字与传统文化,互为一体,相交相融。对一些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因为年龄小,在青春荷尔蒙的主导下,片面认为语文学习不需要着重字词,而是应该阅读、写作和深入思考。当然,学无定法,语文学习中,只要适合于学生的方法与渠道,都应该不拘一格地鼓励学生。但是,字词大有学问,小学生应该学习字词,初中学生也需要认真对待。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无论是生僻字还是常见字,无论是成语典故还是俗语谚语,都可以引导学生们挖一挖、想一想字词背后的知识,让传统文化悄无声息地萦绕于语文课堂。
以“井”字为例。井是高频出现的汉字,与其搭配的词汇有水井、天井、市井、背井离乡、井水不犯河水等。那么,同一个井字,不同词汇中的井是一个意思吗?不是,并且大相径庭。
其一,提到井,水井是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新时代的初中学生,对水井的印象可能并不深刻,但在十几年前,在自来水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的时候,水井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每个乡村至少一口井,在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地区,几乎家家都有井。水井是一种用来从地表下取水的装置,传说是伯益发明了井。水井的形状很多,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八边形等,以正方形状的井口最为常见。水井的深浅、大小各异,井水清凉甘甜,饮用、灌溉均离不开井。年代久远的水井,被称为古井,被人们赋予了另一层含义。如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其中“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古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其二,天井,指的是房屋庭院,进一步说是房屋与房屋之间,房屋与院墙之间的空地。因为四周建筑高耸,而空地被围起来,登高而望,像一口井。天井是我国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被誉为建筑之心,天井已经不只是建筑的一部分,它更多的是作为人文内涵、科技文化知识、艺术的结合体,更是历史的载体,反映了过去人们在房屋建造方面的智慧。李白的《中山孺子妾歌》中“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此处的深井,指的就是天井。
其三,市井,如市井之徒,市井小民,指的是做买卖的地方,后又指城镇,街坊民居。唐代诗人张祜的《纵游淮南》中,“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十里多长的街道市场处处相连,月明之夜伫立桥上看动人的歌舞女,一片繁华热闹的景象。
其四,背井离乡,这里的井原意指土地,后演变为家乡的意思。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就是将一大块土地分为横平竖直的九块,类似于九宫格,中间的一块为公田,围绕四周的八块为私田,因此,八家又称之为一井。以农为本,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因此,人们在土地的旁边定居,而背井离乡就是离开了耕作的土地,也就是离开了家乡。同理,井然有序这个成语,形容事物整整齐齐,次序分明,条理清楚,而井,指的正是井田制。
二、 故事中的传统文化
语文是人文学科,语文课堂不应该枯燥。新课程教学改革大环境下,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开展故事教学,寓教于乐,寓学于趣。一来让学生们感受到语文世界的无穷魅力,二来通过故事启迪学生智慧,巧妙渗透传统文化。凡是利于学生们增长见识,学习知识,利于学生们身心健康成长的故事,都可以灵活融入教学活动中。如果需要进一步划分,可从趣味、哲理、激励三个角度切入。在传统文化中,趣味性的小故事很多,比如苏轼的故事。苏轼,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称其为古今第一才子并不为过。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其词,豪健清新;书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绘画,动感强烈,画外有情。除了文学上的成就外,苏轼一生历任很多地方的地方官,求真务实,政绩斐然,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全才、通才、人才,高高在上,人们敬仰,这样的人伟大但不一定可爱。苏轼不仅伟大,还非常可爱,接地气,被后世人评价为“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苏轼一生浮浮沉沉,深受官场倾轧,政治上不得志,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又非常乐观,胸怀旷达:“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生活是一面镜子,你看人人都是好人,人人看你也是好人,这样的人大家都喜爱。苏轼注重养生,同时好吃,是个美食家,流传至今有东坡肉、东坡酥、东坡饼、东坡鱼、东坡羹、东坡豆腐、东坡肘子、东坡凉粉等,并将烹饪的方法和鲜美的味道写了出来,如《惠州一绝》《初到黄州》《猪肉颂》《老饕赋》等。关于吃,他也吃出了不同的趣味故事。
渗透传统文化,还可在课堂上引入哲理小故事,如《庄子》里“大树”的故事:有个地方生长着一棵大树,巨大无比,干云蔽日,要几十个人手牵着手才能将大树合围。因为这棵树大得出奇,吸引了不少人前来观看,名气越来越大。一天,一个木匠带着徒弟从这里路过,师父目不斜视,径直走过,对这棵大树不理不睬。徒弟很是不解,这么大的树,师父怎么不动心呢?于是,问师父为什么不看大树。师父说道:“这棵大树是很大,但是它的主干、枝条全部是弯曲的,而且长满了树瘤。既不可以盖房子,也不能够做棺木,还打不了家具,虽然大,但是一无是处。看了也是白看。”原来如此。夜间,木匠睡着了,做了一个怪梦,只见一个白胡子老头,老态龙钟,步履蹒跚地走近前来,对木匠施了一礼。老头开口说道:“师父,今日白间你对你徒弟说我一无是处,其实,老朽是最有用处的。如果我不是长得扭曲,布满树瘤,试问,我还能活到今日吗?只怕早已死在你的利斧之下。”说完,渐渐远去。木匠随之醒来,梦中情境历历在目,对白胡子老头的话若有所思。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用,每个人都“没用”,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用,但是,有用与“没用”之间,并不绝对,而是此消彼长,互为因果的关系。大树如果长得好,就会被人们砍伐,如果长得奇形怪状,在木匠眼中没用,却能够活下去。为学生们讲这个故事,是希望学生们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缺点,不要因为优点沾沾自喜,目中无人;也不要因为缺点就自暴自弃,否定自己。
三、 阅读中的传统文化
语文是人文学科,而人文学科的学习,离不开科学、持久的阅读。从学习的角度出发,学生们在语文学习中,想要提高阅读能力,丰富知识储备,提高学习效率,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技巧。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扩大学生们的阅读量,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除了为学生们传授知识,答疑解惑外,更重要的是鼓励、引导学生们读好书,读经典。开卷有益,然而,对年龄较小,认知水平不高,身心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不是任何书籍、文字都适合于学生们阅读。三观不正,没有内涵的读本,不仅不利于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与学习,还容易误导学生,使学生们受到消极思想的影响,弊大于利。而信息时代,大行其道的网络小说,虽然具有极大的趣味性、可读性,但质量参差不齐,有的读本文字粗鄙,内容浅薄,经不住推敲,读后几乎没有收获。如果学生长期沉迷于快餐式阅读,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偏偏与经典擦肩而过,阅读量看似很大,但对学生的成长、学习、生活没有产生正向推动力,这样的阅读显然没有意义。指导学生开展名著阅读,需要正面回答为什么需要读名著。
名著可以帮助阅读者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是永恒的方法论。了解事物真正的发展规律,潜移默化组成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三观构成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个人的思想、行为,归根结底,是自我的独立和人格的健全。
阅读名著,需要时间,每日一读,看似没有变化,但美好的事物终究不是一蹴而就的。名著是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精品,经得住时间考验,经得住大浪淘沙,时移物换。流行的东西容易过时,而经典历久弥新,永恒而不褪色,时时阅读,时时受益。大道至简。名著中的传统文化从来不是难以理解的高深学问,它很简单,却直扣心灵。比如《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有的学生喜欢阅读,有的学生不喜欢。喜欢阅读的,鼓励学生细读慢读,反复品味。不喜欢阅读的,可以从影视剧入手,央视版电视剧《三国演义》非常值得一看,其中有许多经典场面,豪言壮语,能够在学生迷茫、无助、受挫时,带给他们温暖和力量,慷慨激昂,催人奋进。如黄巾起义后,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刘备看到幽州刺史张贴的募兵告示,摇头叹息,张飞刚好看见这一幕,愤怒地说:“大丈夫不为国家出力,反在此处长叹,何为大丈夫?”大丈夫是什么?以国为家,敢于担当的勇者精神。又如,赤壁大战后,曹操败北,孙权、刘备等几方势力争夺荆州。周瑜与曹仁大战,身中毒箭,东吴众将商议退兵,好让周瑜安心养病。周瑜知道后,断然拒绝:“大丈夫既食君禄,当战死在沙场,马革裹尸而还,岂可为我一人而坏国家大事?”舍生忘死,忠贞不二,名垂竹帛,令人钦佩。
四、 诗词中的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哲理,无穷无尽的美好画卷。古诗词的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古诗词,如唐诗、宋词等,距离现在年代久远。不可否认,因为时空的阻隔,学生们在学习古诗词时,难免感到晦涩难懂,不好理解。很多学生因此而不喜欢古诗词,望“诗”而逃。古诗词是高度凝练的语言,字字珠玑,需要学生们细细品味,反复推敲,吟哦讽诵,才能感受到其间的美不胜收,如韵律之美、文字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追求之美、态度之美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语文教师,在诗词教学中,不在于为学生们传授了多少知识,教师需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发现古诗词之美,即能达到“不教而教”的理想状态。古诗词的教学,为学生们在理解上做好铺垫,弥补了陌生知识的空缺,至于感悟与心得,仁者见仁,学生们在深入学习后,自然能有感而发,随心而应。因此,在当前的教学中,应该转换思路,一是落实通而不达的原则,适当点拨即可,让学生们真正成为古诗词学习中的发现者;二是培养学生们古诗词的阅读、朗诵能力,扩大学习体量,鼓励课外阅读,拓展古诗词的学习视角。
古诗词看似差异悬殊,风格迥异,实则有律可循。比如,“柳”。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它可不简单。柳与留谐音,因此,柳带有伤离别,不舍,思念的意味,而折柳就有相留之意。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是王维送友人去西北边疆时所作,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友人奉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写下这首诗。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有的是至深的惜别之情,所以,它适合大多数别筵离席颂唱,后来纳入乐府,成为久唱不衰的歌曲。以柳为切入点,开展群诗词阅读教学,如王之涣的《凉州词》,被誉为唐代绝句压轴之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又如,刘禹锡的《柳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这首《柳枝词》,被明代杨慎、胡应麟誉为神品。杨柳依依之景自含“春”意,“清”字更能写出水色澄碧。怀思故人之情欲说还休,“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深沉幽怨,尽于言外传之,真挚感人。可谓“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极尽含蓄之妙。
又如,古诗词中的“风”。风与季节关系密切,有的人加以总结,如东风对应春天,南风对应夏天,西风对应秋天,北风对应冬天。“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总是春,已经点明了是春天。“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农历五月,酷暑难耐,正是炎热的夏季。“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风已经将树叶吹散,所以“凋碧树”,秋季树叶掉落。“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大雪纷飞,北风呼啸,一幅寒冬景象映入眼帘。诗词中的风,东南西北风,不是诗人规定的,而是传统文化决定的。在学生们的地理学习中,关于季风的环流,我国所处的东亚地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盛行西北季风,与传统文化是相互对应的。
五、 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应循其本,立足教材而深入挖掘。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循循善诱,促进学生深入解读传统文化。以生活为镜,增大传统文化学习的接触面,并回顾于生活,在实践中感知传统文化,助力学生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鸿雁.试论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进初中语文教学中[J].当代家庭教育,2020(4):118.
[2]张建苏.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渗透[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1):268-269.
[3]杨瑛.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讨[J].新智慧,2021(15):31-32.
[4]惠爱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运用浅析: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读写算,2020(15):67.
[5]张静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分析: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考试周刊,2020(9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