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

作者: 刘友城

摘 要:在高中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美术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美术教育当中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只是同一过程的两种不同体现,高中美术教学中是以审美教育为主要的教育方向,劳动教育作为辅助的教育内容,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审美教育能够进一步地提升高中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学生能够在美术当中感受劳动的意义,这两者都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那么在进行高中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将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进行充分的融合,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的结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升美术教育的有效性,让学生能够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综合素养,这对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美术;审美教育;劳动教育;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35-0113-06

在当前的高中美术教学中,很多教师对美术教育的意义认识并不清晰,认为在课堂上只要能够让学生学会绘画的技巧,让学生能够了解美术对学生个人发展的意义即可,所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总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审美教育上,忽视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让美术教育产生了教学上的不足,对学生的发展来说也是不利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了解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之间的关系,并且深入地剖析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能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和发展,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既能够提升审美鉴赏能力,也能够对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和意义有更深入的认识,这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 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关系

在美术教育当中,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是有着紧密联系的,美术教学应当包括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二者只是同一个教育过程当中的两个方面,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要能够有足够的审美能力,更要能够从劳动当中看到美学的所在,从而对劳动创造的价值和意义有深刻的认识,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美术教育的认知。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之间的关系可以从起源、教育目标、创造力培养、情感体验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在起源方面有着很强的关联性。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马克思曾经说过:“劳动创造了美。”这句话直接点明了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之间的关系,它们有着内在的关联性,人们能够通过劳动获得非常丰富的物质生活,又能够在劳动产物当中获得令人身心愉悦的审美体验。所有的美都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产出的所有物质都是审美教育的实践载体,所以在开展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之间的关联性,从劳动和审美之间的起源展开相应的教学,就能够很好地提升教学的效果。比如,马克思直接说明任何的美都是产生于劳动当中,那么人们的所有劳动都可以和审美教育直接挂钩,这样就可以让高中美术教育有更多的教育素材,这对提升教学的质量来说有着很大的帮助。如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当中,人们使用的器具先后经历了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铁器时代等,在不同的时代所创造出来的各种石制物、陶瓷、陶器、铁器、服装、建筑等都有着各自的美,人们在研究这些物件的时候一方面要能够从实用性、材料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也需要对这些物件呈现出来的自然美、生态美、颜色美、器形美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了解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而这就是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最恰当的结合点,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从这些结合点展开教学。

第二,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审美教育是指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丰富的视觉、触觉等感官刺激,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学生能够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创造出美术作品,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劳动教育是指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和勇于创造的精神,能够在劳动的过程中进行各种创新和改造,让劳动能够有各种各样的产出。在这个过程中劳动精神是美的、劳动产出是美的、劳动者也是美的,这里面也包含了美的教育。所以,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那就是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劳动素养和创造能力,这也是将两者进行融合教学的根本性内容。

第三,创新能力培养是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共同性。在审美教育当中,教师希望学生能够通过美术学习产生自己对美术的认知,进而加上自己人生阅历、生活经验,在美术创作的道路上能够有各种各样的创新,实现美术创造的新高度。那么在劳动教育当中,教师需要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劳动行为和对劳动的认知,在劳动当中进行各种各样的创新和发展,利用新创造的东西去解决劳动过程当中的各种难题,这就需要学生在劳动当中能够有非常强的创新能力。所以,在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当中,增强学生创新能力是教育的共通性,这也是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进行融合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四,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在情感体验上有共鸣性。情感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某个人所产生的内在情绪感知,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体验。那么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各种情感体验。在审美教育当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描写劳动人民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能够从美术作品当中感受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各种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让学生能够在美术课堂上真正地对劳动人民的不易、困难、欢愉等各种情感有所体验,并最终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快乐。而劳动教育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劳动工具,感受劳动的过程,体会劳动的艰辛,收获劳动的喜悦,最终让学生能够在劳动当中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都是让学生能够充分地体会美术当中的劳动精神,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情感体验上有所共鸣,这也是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进行融合教学的最终归宿。

总之,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要能够充分地了解在美术教育当中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在多个方面让学生对劳动、美术有更为清晰的认知。

二、 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性格发展、能力发展、学习发展等多个方面深入地阐述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

第一,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促使学生有更加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性格。对高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关键节点,很多高中生在高中阶段就会面临着自己的成人礼,他们对世界、人生、生活等方面的认知还处于形成的阶段,所以高中生需要在高中阶段接受更好的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劳动认知和审美认知,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他们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高中生的成长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展高中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用各种各样展现各种劳动情景的美术作品开展美术教育。如,教师可以通过古代的农耕图让学生了解农业劳动的场景,通过对古代农耕图的农业劳动进行拓展,让学生对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有更为清晰的认知,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起“三农”的意识。再如,教师可以通过现代的各种工艺品,让学生了解工艺品的设计和煅烧过程,再辅以各种各样的视频介绍,让学生了解现代工艺品的制作流程,从而从美术和劳动的角度对这样的劳动场景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所以,在美术教学当中进行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未知的世界和领域,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进而对学生性格形成、心理状态等方面有着更为全面的帮助,这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二,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在学生能力发展方面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在审美教育当中,教师会将更多的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各种美术创作能力上,其中包括了绘画能力、雕塑能力等,学生能够在审美教育当中接触各种形式的美术作品,其中包括绘画、剪纸、工艺品、雕塑等。学生在接受审美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更好地接受美的熏陶,让学生能够在各种美学理论的影响下提升美术创作的能力,更能够让学生在美术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强自己对美术的认知,从而逐渐提升美术鉴赏能力。在劳动教育当中,美术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各种各样有关于劳动场景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美术作品当中感受劳动的艰辛,从而让学生能够产生劳动意识,这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有着积极的帮助。第二种是教师让学生亲自参与各种各样的劳动,让学生在付出汗水和艰辛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劳动的不易,感受在劳动完成过程当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理解劳动人民各种各样的情感,并且最终在收获劳动果实的时候让学生感受劳动的甜蜜。无论是哪种劳动教育形式,教师都可以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提升劳动的意识,让学生能够对劳动有更为清晰的认知。所以,无论是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各项能力方面都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都能够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形成各项能力,这对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发展有着积极的帮助。

第三,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对学生个人的发展来说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中,国家和社会对每一个人的能力要求是在不断提升的,尤其是在信息社会到来之后,复合型人才更受用人单位的喜爱。对高中生来说,他们即将成年,应当对社会的运行规则和对人才的需求有着充分的认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要能够拥有非常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要能够在审美判断能力和劳动能力方面有着更强的竞争力,这样才能够对学生个人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那么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审美教育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有更强的劳动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这些能力就可以让学生在适应社会、提升自我方面有更强的内动力,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会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 高中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从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和发展,要能够将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进行充分的融合,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和劳动创造能力,让学生从劳动当中感受美的存在,从美术作品当中感受劳动的艰辛,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从美术教学当中形成相应的鉴赏能力和劳动创新能力,这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评价方式的现状以及创新的改革方向进行充分的阐述,希望能够给当前的高中美术教学在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方面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更多的借鉴。

(一)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1. 当前美术教育中教学方法的应用现状

在当前的美术教育中,很多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是比较简单的,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并没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教师会在高中美术教学课堂当中使用传统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非常注重学生对美术知识和美术技巧的掌握,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能够跟随着教师的教学思路不断地对学习的内容进行重复和练习,从而能够掌握教师教学的内容。但是,在传统教学课堂当中整个教学过程并没有以学生的能力发展和素质提升作为教学的根本性任务,很多学生在学完美术课程之后虽然能够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能画出比较优美的画作,但是作品当中的美术精神、美术作品的感染能力以及作品呈现出来的各种情感是非常差的,很多学生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并没有很强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对劳动的认知能力,导致很多学生的作品都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动,对学生的美术创作来说这是非常不利的。所以,目前的美术课堂教学需要进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和改革,要能够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性发展,这样才能够在美术学习之路上走得越来越远。

2. 当前美术课堂教学中对教学方法的多元运用

在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对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认知,并且在课堂上能够根据教学的各种因素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美术的认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又能遵循以下两个原则:第一,教师要能够对教学内容有着充分的了解,选择的教学方法应当能够在课堂上将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展示,这样能够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更加深度的融合,对提升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来说有着积极的作用。第二,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相互呼应,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方法的引导下不断增强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因此,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