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性美术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作者: 陈萍仙摘 要:美术是幼儿园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一项教学课程。开展教育活动中融入趣味性的美术元素,能够充分激起幼儿美术学习的兴趣,加深美术体验,助推美术综合水平与想象力之增强。趣味性美术教学中,须依据幼儿身心成长和性格爱好等综合特征,有针对地开展美术活动,渗透趣味性的元素到整体教学中以强化幼儿的情感体验,以推动美术品质及综合能力发展。
关键词:趣味性美术;幼儿园教育;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36-0157-06
一、 引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教师应丰富和深化幼儿在艺术领域的审美体验,让幼儿享受到自由畅想和创造的快乐体验。3~6岁恰为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幼教体系中最基础的一项教学内容便是美术教育,趣味性美术与幼儿园教育的完美融合,完全符合幼儿的天性爱好、身心成长发展规律,为他们未来良性发展和进步夯实了基础,这是幼儿园综合教育、高质教育的可取之道。依据幼儿生长发展的状态,教师可以通过具有趣味色彩的绘画、手工制作等美术活动,不断形成新的构想,逐渐推进自身艺术涵养,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 趣味性美术教育活动的含义分析
趣味美术教育活动以开发智力、健康身心为重心,通过趣味元素在美术活动中的渗入,全面挖掘美术本身趣味教育的重要内容,诱发幼儿想画、敢画的美术情趣,加之教师独具儿童性质的语言指导,为幼儿尽情地创想、无限地发挥营造出宽广的空间。趣味美术教育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为己任,旨在通过趣味满满的美术欣赏、绘画和手工等美术活动,激发幼儿投身于美术活动的热情,使他们感受到作品的美、生活的美、大自然的美,同时借助趣味、鲜活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不仅提升了幼儿的美术感知力、美术理解力和美术欣赏力,还大幅度增强了动手能力及创造力。具体来讲,趣味性美术教育活动具有下述几方面价值。
(一)幼儿美术兴趣的激发
幼儿具有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在趣味美术活动持续期间,幼儿将拥有充分的思考与想象空间,从而使自己对兴趣的激发追求得到满足。例如,他们可以在名为“马戏团动物们”绘画活动中,将对马戏团的动物的兴趣,转化为对相关美术内容的兴趣。
(二)幼儿参与热情的调动
趣味性美术可充分调动幼儿以主动和积极的态度投入教育活动中来,使之想象力与创造力因之得到发展。应该说,幼儿美术教学期间,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激发是极为关键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以幼儿参与热情的调动为依托。在趣味性美术形式下,幼儿热情调动将产生较普通艺术教育形式更好的效果。例如,很多案例教师趣味式的引导与发问,均会让幼儿自觉结合经历与思考,将生活经验有效迁移至作品之中,这其间他们普遍会比较努力地调动自我想象力、创造力。
(三)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趣味性美术将促进幼儿发展自我意识,构建形成更进一步认知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的行为。其原因在于:趣味性美术所涉及的活动内容,本身便非常丰富,包括民间美术在内的各项资源,会给幼儿以自我意识发展的激励,与此同时,教学方法的调整、教学评价的全程渗入,都将使幼儿在趣味性活动中转入对自我的思考,从而促进其进行独立人格的培养与塑造。
(四)幼儿交往意识的进步
趣味性美术可以培养幼儿交往意识,使这方面取得较大进步。具体来讲,趣味绘画或者手工活动持续期间,幼儿有机会自由想象、交流,并共享因集体活动所产生的快乐,同时作品完成过程中的成果、看法,也会显著激发其形成分享欲。两方面因素迭加在一起,让幼儿可能获取良好的交往能力,并因此而在未来生活和学习中较好地适应新环境。
三、 趣味美术活动的类别
(一)趣味欣赏
欣赏,就是在观看中享受事物的美好,领略内在的趣味。过去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的欣赏课程只是限于固定的模式,教师总是以个人为主导全盘化地将美术知识技巧灌输给幼儿,并没有给幼儿创造接触作品的机会,继而部分幼儿缺失自我感受、个性创造、深度加工的能力。趣味美术欣赏发现了这个弊病,不断总结经验和发现教训,同时借助新媒体的力量,诱导幼儿自发地去感受去体验,他们也逐渐学会了怎么去发现、原因是什么、该怎样做。而且,教师与幼儿之间建立起平等的对话关系,鼓励幼儿在充满趣味的美术欣赏中形成个人的观点,不应拘泥于作品本身,不应盲从于教师的观点,而是结合自己独到的理解,进行自由地创造。
(二)趣味绘画
幼儿思维稚嫩单纯,他们喜欢趣味的、新奇的事物,单调无奇的画风,绘画工具普通缺乏新意,无法激起他们探索的欲望、创造的热情。趣味绘画融入了新奇的元素内容,画风不再固守陈规,而且还增加了多样化的绘画工具、材料及新奇的表现技法,以此增强幼儿绘画的创造能力。
(三)趣味手工
趣味手工指幼儿用自己的双手,凭借自己的构思及工艺制作程序对各种材质的物料进行加工,创造出独具个性特征的趣味手工作品,手工类型主要有趣味纸工和趣味泥工等。趣味纸工:以多种不同材质的纸为原材料,通过贴、折、撕、剪等工艺手法开展的手工活动,幼儿可以自由大胆地创造作品。趣味泥工:以面团、橡皮泥和黏土等为原材料,通过揪、捏、搓、拉、压等制作手法,凭空捏造脑海中创想的物体形象。
四、 趣味美术的实施原则
(一)应保证情境的真实性
按照教育专家的观点,使幼儿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之中,让其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并解决问题,会促成幼儿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也就是说,在良好的环境之内,幼儿所有的学习成果均能以理论为基,以生活为源。因此,教师在实施趣味美术教育引导方法时,需要给幼儿创设接近于真实的环境,以便带动其更好地认识美术、学习美术。
(二)应保证材料的典型性
幼儿教师在选择美术教育内容时,应当充分考虑活动的主题,以及幼儿的真实发展状态及兴趣点,从而使内容符合教育要求和幼儿年龄发展规律等。总的说来,教师所选取的材料一定要具有教育的典型性且适合于幼儿的,能牢牢吸引幼儿,尽最大可能带动幼儿观察力与注意力的提升,最终使其在活跃的思维状态下取得全面发展。
(三)应保证问题的探究性
幼儿园教育中趣味性美术活动的安排,需要有问题、有任务的引导,教师需要在此过程中保证任务和问题的探究功能,借助生动鲜活的案例,以及与之相协调的任务、问题,使幼儿在积极的探究中生成质疑、解决疑问,帮助其做好富于生活化特色的知识获取和知识体系建构。如果教师所设计的任务、问题切入点与幼儿探究心理相符,则幼儿注意力将被牢牢集中起来,在思维的跳跃处、障碍处也将顺利得到突破。
事实上,基于上面所提及的幼儿园趣味美术的实施原则,教师可对趣味美术所选用的方法进行创新。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几种可供选择的创新方法,这些方法将在后续具体策略探讨中起到一定引导作用。首先,重组法的实用性较强,即幼儿园教师可指导幼儿在绘画或者手工制作期间,结合示范作品内容或者工具等完成重新组合任务,如绘画的重组构图、重组色彩与重组造型便是这种。其次,模仿法的应用范围较广,幼儿在美术欣赏过程中,会有对美术作品有意或者无意的模仿意识,教师可基于上述真实性、典型性与探究性原则,指导幼儿善用这种模仿意识,进行绘画模仿或者手工制作模仿等。再次,成功激励法,即教师用一次成功的体会,鼓励幼儿完成再次探索。最后,合作游戏法,即幼儿园教师使幼儿自由结组,共同商讨趣味美术主题内容,在相互鼓励、补充和启迪下完成新的美术作品等。
五、 趣味美术在幼儿园教育中运用的路径
(一)营造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增强美术的吸引力
1. 引入生活化的美术情境
兴趣是我们最优秀的老师,以幼儿兴趣为着眼点创设美术的情境,这是每个教师一直努力探究钻研的课题。幼儿所生活的环境对他们而言具有很强的亲切感,教师以此为契机,依赖身边的便利条件,启发幼儿观察和探寻生活中的美术趣味元素。
比如,在万物生发的春天,教师为幼儿布置了一个课外的任务:放学回家认真观察一下家附近花园里的景象,看一看各种植物是否都已开花,不同植物花朵的形状,树木的品种,枝叶是否茂盛,花丛中是否有蝴蝶飞舞、蜜蜂采蜜,将这些自己有深刻印象的事物画一画。幼儿对这个任务很有兴趣,不由自主地讨论起来。待到第二天教师刚组织他们坐下来,幼儿便兴致勃勃地展开了个人的创作:有的幼儿画的是一朵黄色的月季花上停驻了一只五颜六色的花蝴蝶,有的画了枝繁叶茂的银杏树,还有的画了两只蜜蜂在绽放的花朵上辛劳采蜜,还有的画了晚霞倒映在水面上。这种生活化美术情境的创设形式,幼儿都乐于接受而且都能自主地听从教师的安排,而且还体验到了自由创作的乐趣。
2. 多媒体辅助的美术情境
多媒体是大数据时代的重要产物,集图片、动画、视频、影像一体化的形式,深受幼儿的喜爱。由此,教师可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创设出生动、活化的美术情境,以激起幼儿美术创造的兴趣。
例如,在趣味美术活动开展中,笔者便结合互联网创设了多媒体辅助的美术情境,教师制作了《丑小鸭》这个动画片片段的集锦,并在课堂上展播给幼儿观看,形象、灵动的画面和生动的故事,将幼儿的注意力全部聚焦过来,他们都全神贯注地观看这个视频,待到播放结束,他们依然沉浸在这个故事情节中。这时教师引导他们讲讲看完这个动画片后的感受,幼儿都积极踊跃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教师则对幼儿所说所讲进行了总结。随即为幼儿讲述了此动画片的重要寓意,于是天鹅这一动物的形象便呈现出来,幼儿的思维进入到对天鹅样子的勾画中。接下来,笔者引导幼儿依据自己的想象,画出自己心中天鹅的形象。
3. 问题式的美术情境
在开展趣味美术活动时,可以采用创设问题的形式,使幼儿能自主探究并能及时发现问题,加之教师的引导,最终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以疑促思,在问题的导引下,幼儿不断地深思、反复地探究,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开展“小兔兔回家”的美术活动中,教师先是引导幼儿观察和想象小兔的样子以及家的样子,小兔具有长耳朵、红眼珠等显著的外观特征,并且凭想象为小兔画出一个温暖舒适的小家,除了绘画居住的房子、房前空地,还可以想象着画出长满蔬菜的菜地,房子后面可画出几棵大树,这样家的雏形就在幼儿的头脑中构建完成。提高幼儿的美术能力具有多样的路径,问题式情境的创设,为幼儿想象力的发挥、美术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更大可能。
(二)汲取民间的艺术性资源,拓展美术的覆盖面
民间艺术是富于传统韵味的艺术形式,在民间艺术领域内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那些具备自己思考的、拥有一定技巧的活动,还有与之相对应的制作形式,像工匠活动、手工艺操作、机械建造等,都和一定的技术相关,并由此产生了具有美的价值的产物,如音乐、戏曲、绘画、音乐、剪纸、雕塑、风筝等。在幼儿园美术实际教学期间,可以借助民间艺术的活动及成果进行既生动又有趣的教育。为此,教师的教学计划应目的清晰、计划明确、步骤合理,重点利用小组性或者集体性的学习方式完成活动,从而充分汲取民间的艺术性资源,拓展美术的覆盖面。
1. 民间艺术资源的呈现
首先,教师可以直接将民间艺术资源展现在美术活动情境之中。例如,在一次以陶泥作品欣赏为主旨的活动时,幼儿美术教师便可把形态多样的民间陶泥工艺品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之观赏、触摸,对陶泥作品形成浓厚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直奔主题,向幼儿提出富于发展性的问题:大家看到了什么作品,这些作品是什么样的?问题将充分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作品的认知能力,由此衍生出艺术想象能力。
2. 民间艺术特点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