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双减”,用“心”育人
作者: 赵悦作者简介:赵悦(1996~),女,汉族,江苏盐城人,苏州市吴中区南行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各中小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确实,“双减”是一项重大的教育改革和行动,它旨在减轻学生的校内作业负担以及课外学科类辅导负担,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全面发展。“双减”政策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更突出了学生自律能力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由此可见,“双减”政策的颁布和实施,是国家重视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最好印证。因此学校教师一定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并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塑造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进而切实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双减;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38-0017-05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者是问题,新闻媒体上也报道过多起心理问题事件,教学实践中也能发现部分学生因为心理素质欠缺而影响学习与生活的个例,所以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双减”政策不仅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还要从思想、精神层面给学生减负,让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校园生活的快乐以及家庭生活的美好,进而才能引导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材。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了解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并结合“双减”政策加以正面引导,从而更好地助力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学习方面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发展的基础阶段,且小学生的主要压力就来自学习方面。尤其是“双减”政策颁发和实施之前,学习内卷现象比较突出,学生既要完成学校内的大量作业,还要利用周末以及假期时间参与学科类的学习。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非常关注学生的文化科目的学习成绩,甚至会以文化科目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而且无论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是学习能力欠缺的学生,几乎都承受着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因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被赋予更高的期望,这类学生对自我的要求也比较严;学习能力欠缺的学生,也会经常性地受到督促,以至于有部分学生产生了考试焦虑或者是其他的不良心态。
(二)人际交往方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对同伴交往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与此同时,小学生面临的同伴交往的相关问题也日益增多,比如如何处理同伴之间的小摩擦和小矛盾,如何合理安排与小伙伴的游戏娱乐时间以及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等。还有部分学生在语言表达交流方面比较欠缺,学生本身非常想交朋友,但是由于语言表达以及方式方法等原因,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影响学生的交友体验与心理认知。
(三)情绪认知方面
尽管小学生能够意识到喜怒哀乐均是人的正常情绪,但是他们的情绪调控能力正处于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比如当学生遇到学习或者是交友等问题时,会比较失落,并且不能及时调整这一不良情绪。还有家庭生活中有可能产生的不良情绪,如果学生没有及时与父母或者家人进行沟通交流,那么他们的不良情绪也无法得到及时调整。
二、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个体之间本身就存在多方面的差异性,再加上后天生活环境以及教育引导等方面的区别,他们的思维认知、语言表达交流能力以及性格习惯就会出现较大的差异性。那么在面对同样的事情时,学生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认知,比如学生努力一段时间之后,学习成绩没有明显提升,有学生怨天尤人,认为自己不善于文化学科的学习,开始自暴自弃;然而有学生认为考试是检验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效率的一种方式,一次考试成绩不好,说明自己对考试内容没有完全掌握,也说明自己需要调整学习方法来提升学习效率。显然,产生第一种心理认知的学生,很有可能变成班级中的问题学生;而产生第二种心理认知的学生,则会逐步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并会有很大可能会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
(二)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环境,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更容易引导学生感知到生活的美好,更容易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自私冷漠的家庭氛围则会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心理品质。还有学生家长的教育引导方法以及家长本身的情绪控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都会影响到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三)学校以及社会环境
学校环境氛围以及学生家庭所在社区、村庄等环境氛围,均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学校整体环境氛围干净整洁,文明向上,那么身处学校的学生就会规范自身的行为,进而逐步提升自身的品质素养。和谐友爱的社区环境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品质与思想意识,还会影响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以及思维品质的形成。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与学生共处时间增多,可能会增加亲子矛盾与冲突
“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学生的周末时间以及假期时间,学生的自主时间更多,且学生与家长相处的时间也更多。尤其是寒暑假,部分家长既要工作,又要照顾、陪伴子女,所以在子女教育方面可能会存在力不从心的情况。比如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典型问题,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将大量时间花费在电子产品上,但是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欠缺,所以就有可能产生一定的矛盾,甚至会影响到亲子关系。
(二)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弱,在学习上可能出现懈怠的情况
“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会严格控制课外作业数量以及课后作业时长。学生系统学习的时间减少了,但是学习质量以及学习效率要相应提升,进而才能落实“双减”政策的“减负增效”的理念。然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正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如果教师的督促力度减小了,家长也没有进行适当的督促引导,那么学生就有可能出现学习懈怠的情况。短时间内的学习懈怠可能不会给学生带来学习方面的困扰,如果长期的学习懈怠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引导,那么就有可能产生不良的学习循环,进而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认知以及心理素养。
四、“双减”背景下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探析
(一)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培养、全面评价的教育体系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培养、全面评价的教育体系,即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文化科目学习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德育品质、体育运动技能、美术创造能力以及劳动情感和劳动技能,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并对学生进行正面激励,从而强化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塑造,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培养,要提升体育、美育、德育以及劳动教育质量。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德智体美劳一直处于边缘地带,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学习也比较敷衍了事。其实,德智体美劳的学习探究,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又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培养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使得学生更加热爱生活,更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等。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德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等方面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劳动兴趣以及美术创造兴趣。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要逐步调整评价内容、方式方法,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如果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智力能力,还关注学生的美术创造、体育运动以及劳动创造,那么教师就会更多地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之处,学生就会受到更多的赞赏和表扬,进而就会逐步增强学习与生活的自信心。比如有的学生的文化学习能力比较欠缺,但是他们的体育运动技能非常强,且对体育运动的兴趣非常浓厚,经常性地受到体育教师的表扬,那么学生就会在继续提升体育运动技能的同时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这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均是十分有益的。
(二)构建全覆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教师更是要组织展开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要做好心理课程设计、学科渗透等多方面的工作,从而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心理认知,具备一定的情绪调控能力,并引导学生发展健康的兴趣爱好。
教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如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课件,然后将其直观呈现给班级学生。具体可以呈现心理健康的概念以及含义,呈现自信、宽容、欣赏等良好心理品质的意义以及培养方法途径等。以自信心的培养为例,自信是每一个学生必须要形成的基本心理品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事情中积极的一面,推动事情向更好的一面发展等。
教师要注重学科渗透,塑造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双减”政策背景下,尽管学校会组织开展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专业的心理课程时间毕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科渗透,从而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普及化与系统化。如语文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以及口语表达教学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数学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数学概念教学、数学公式、定理探究等渗透良好心理品质培养。
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即教师可以结合“双减”政策理念,加强课后服务活动的创建与引导,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实践活动。如课后的体育运动练习,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体育比赛、体育游戏活动等,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拼搏、勇敢、坚韧、坚持不放弃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构建完整的心理健康监测和服务体系
心理健康不同于身体健康,会通过明显的症状表现出来。如果不良的心理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的正面引导与遏制,那么就有可能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达到需要药物治疗的程度,所以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监测和服务非常有必要。“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心理调查问卷、沟通交流、图画测试以及其他方面的措施,来全面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等。如每一季度,学校内的心理辅导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心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教师可以不定期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精神状态等。
教师还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发展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强的心理档案,也有助于教师的心理监测。因此教师要将学生的家庭环境、学生对心理问卷的分析以及学生在沟通交流中表现出的心理品质等写到具体的表格中,然后结合表格中的内容适时监测学生的心理品质。
(四)注重个别辅导,突破心理健康教育困境
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监测活动中,如果教师发现个别学生存在厌学或者是其他不良的心理品质,那么教师就要与其进行积极的正面沟通,从而帮助学生矫正不良的心理认知,并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认知。
笔者教授班级的王同学,本身的学习能力比较强,且在课堂上的表现比较积极。然而有一段时间,笔者发现其在课堂上的状态比较懒散,表现也不再积极,甚至偶尔出现不写作业的情况。课后活动的沟通交流中,笔者无意中听到王同学对小伙伴说:“好没有意思,我都懒得写作业,懒得回答问题。”听到王同学的语言表述,再结合他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笔者发现他是产生了厌学心理。为此,笔者就找到王同学,与他单独沟通,询问他感兴趣的活动内容、解答出正确问题后的心理感受以及对未来的理想规划等。通过一系列的沟通交流,王同学逐步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表示不该有不良的学习思想,不能自我放弃。之后,笔者与王同学又陆陆续续展开了若干次的沟通交流,引导他更多地关注学习探究活动的成就感,更多地感受学习的乐趣等。大概是过了半个学期,王同学的学习状态明显进步了,他恢复了原先的积极的课堂表现状态,作业质量也比以往有所提升,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更加饱满了。看到王同学的进步,笔者感到非常开心,笔者知道他对学习活动有了新的认识,相信他会遇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