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注入课堂新活力

作者: 张明华

作者简介:张明华(1990~),女,汉族,福建漳州人,福建省漳州市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常山中学,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改善了传统课堂的形式,让课堂从被动接收转化为灵活地自主探究,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同时还能培养合作能力与团队意识,在小组模式下充分发挥个体所擅长的技能,这是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所追求的目标。而数学作为初中阶段的核心学科,理论性强、逻辑严密,学习过程需要有良好的方式来激活和互动,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有效地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为学生开辟全新的课堂体验,让他们更好地在合作中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小组合作;初中数学;策略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38-0081-05

一、引言

初中是学生思维和能力发生重大突破和转折的阶段,这个时期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批判性以及良好的群体性。他们此时渴望拥有开放的学习空间,体验群体朋辈之间的互助,而不是完全独立地去开展学习。这样的心理需求如果得到满足,将大大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与活力,改善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并提升学习质量。而数学是初中阶段的重点学科,其枯燥晦涩的知识更需要学生在相互帮助与支持下有效地探索。所以以群体合作为依托的小组合作模式逐渐被正视,并广泛应用到初中课堂教学之中。

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内涵

那么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呢?顾名思义,它是指学生组成小组形式,在学习过程中以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共同帮助,继而实现学习能力及学习效果的有效提升。所以,该模式是以小组为基本形式的,教师结合学生的能力或知识水平,将班级划分为几个水平相当的学习小组,学生在小组中拥有一定的自主性与灵活性,能够结合学习内容去开展一定的小组探究活动,发挥小组的创造力和团队能力。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极具互动性和综合性的教学模式,它注重小组中每个成员能力的发挥,鼓励他们在合作中共同协同互助,利用自己擅长的内容去助力小组学习成果的推进。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学生既可以体验自主的学习过程,又可以感受“1+1>2”的合作价值,从而使得小组更加团结,学习效果更加显著。因此,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用广泛。

三、初中数学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必要性

初中数学学科理论性和逻辑性均较强,是其他学科有序学习的基础。而数学学科中涉及诸多晦涩的概念、定理,还包括这些理论的生活应用,所以数学学科的学习不仅是理论性的,更是实践性的,需要学生深入地去学习与应用。而枯燥的理论知识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他们无法采用新颖的学习方式或模式,就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从而使数学能力大打折扣。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是一种能够摆脱枯燥、激活课堂的新形式,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小组合作能够激活课堂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课堂从教师讲授到学生接收,是一个单向传递的枯燥过程,而小组合作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都能够多向互动,并且构建起一种综合性的学习途径,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更多元,更趣味,由此就激活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使得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开展知识学习。

其次,小组合作能够推动学生探究力,促进学习深度达成。小组合作形式是一种群体性的学习途径,在小组内部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他们可以相互交流与探讨,相互鼓励与支持,针对学习内容或主题能够自主设计、合作探究,这无疑能够大大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交流互动与质疑中更多元地拓展数学思维。

最后,小组合作能够提升学生合作性,推动综合能力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小组为基础,以合作为手段,小组中有能力、知识、认知和经验都不相同的学生个体,他们在小组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每个学生的“协同作战”,需要他们充分发挥自己所擅长的能力,这有序地推动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也让他们在不断地磨合与协作中增进合作能力,实现综合能力的有效发展。

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现状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是必然的,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但就当前模式应用的实践来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弊端:第一,小组划分不合理。教师在划分小组时过于注重学生的自主性,由学生自由组合,而这样的方式往往使得小组间水平高低不一,小组内成员能力断层,从而达不到互帮互助、协同共进的目标。第二,合作方式不合理。部分小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仍然过分注重个体的学习行为,而忽视了小组的合作协同,小组成员并未有效按照分工完成任务,又或者只完成自己负责的部分,对其他部分的困难或问题不关心,无法实现合作价值。第三,模式被过度依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辅助课堂的方式,并非主要的课堂教学途径,而当前部分课堂在确定教学模式时只注重合作学习的互动性,忽视了学习内容是否契合这样的模式,这就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被滥用,课堂完全成为讨论互动的过程,这反而降低了学生的专注度和学习体验度,影响了学习效果。

五、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课堂的应用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反观当前的现状,教师不仅要重视小组合作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要合理地安排和推进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它能够有效地发挥教学价值和效用,而不是成为课堂的负担。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的特点,合理安排小组学习模式,探索并严谨地运用于教学之中,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

(一)科学划分小组,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科学合理地划分小组、明确分工。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小组的划分就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利器”,所以小组的划分和分工对合作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能科学合理地分组,恰当有效地安排学生的分工,那么就无法发挥小组的协同作用,小组内成员也无法团结合作,促成合作学习。而科学地分组及分工能让学生有效地融入小组团体之中,在契合自己能力的范围内发挥自己的个性化水平,并在有机的组合方式下与组内成员协同共进,实现自身能力及小组水平的共同提升,这是小组合作学习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积极地分析学生的特点,充分地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并结合他们对数学学科的认知及基础,去科学地分组,将水平不同的学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水平相当的不同学习小组,而学生在小组中结合自己的能力承担不同的职责和任务,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实现能力的不断攀升与拓展,更好地提升学习效率。

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生活中的轴对称》教学为例,轴对称原理在生活中广泛应用,不仅在数学领域有所体现,在艺术领域、建筑领域甚至自然界都有所呈现,所以了解轴对称原理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轴对称绝不仅仅指折叠后重合的图形,其涵盖了设计理念与应用思想,学生应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概念能够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难题。所以教学时,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非常重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地开展图形性质的学习,但在学习之前,教师要先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结合他们的学习态度、知识层次、学习能力、思维水平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生活中的性格等各方面因素,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小组划分。每个组别之中有学习能力好的与薄弱的,也要有思维灵活与缓慢的,这样有效地呈现不同层次的搭配,每个小组就成为一个涵盖多种能力的组合体,由此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就可以发挥自身不同的能力,实现能力与认知的补充与完善。而在此过程中,小组划分后,要具有相当的水平,尽量避免出现一个小组能力过高或过低的情况,这样让学生在小组形式的平台上能够实现同一水平的学习,尤其是针对同样难度的问题,他们就可以充分发挥小组的能力,实现共同进步,这便于课堂以更高的效率实施教学。

(二)筛选探究主题,触发小组深度能力

探究是小组合作的主要学习形式。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自主地设计活动流程、实施步骤,可以自主地讨论活动任务及成果,所以探究性的合作学习形式较为常用。而对数学学科而言,它具有深度化的特点,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概念基础上,需要强化应用或深入探索,才能够真正理解理论的内涵,继而在深化概念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以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所以数学学科极其注重深度学习水平及灵活应用能力的培养,只有能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多样性的问题,才能称之为掌握了数学知识。而小组合作方式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的特点,它本身的构造环境就较为开放,学生组合后以小组结构存在,有机组合协作,以应对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甚至不同深度的问题。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下学生能够在较为自主的空间中开展探究,激发他们主动探索深度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当有效地利用其探究性,有效地筛选合适的探究主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组合作用,让他们在具有一定挑战性和深度性的探究主题中充分触发自己的深度知识与能力。

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为例,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延伸,是基于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知识之上的,具有一定的深度性。而二元一次方程组在生活中是常用的数学工具,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很多限制性条件下的问题,同时也降低了解决问题的难度,让生活问题更轻松地得以解决,所以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深度探索,我们会发现二元一次方程组能够为一些毫无头绪的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引导学生深入地去思考和探索,就能够发掘出他们深度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立足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原理,筛选合适的具有挑战性的探究主题,引导学生以合作方式开展学习。比如可以以最经典的“鸡兔同笼”问题为主题,以开放式的问题来推动:“鸡和兔放在一个笼子里,数一数,有35个头,94个脚,请问笼子中分别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样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开放式特点,题干不限制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就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深度思维,让他们从已知条件中分析出问题的本质,而后再通过思路梳理从已学知识中调用有用的知识去尝试解决。最终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学生既尝试用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去解决,也尝试了找出鸡兔之间的数量关系,用一元一次方程去解决。在不同的方法体验下,学生很深刻地体会到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其他方法之间的异同,由此就深化了知识,在思考与尝试中不断推动了他们深度探究的能力。

(三)注重情境互动,推动数学思维提升

情境互动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另一种常用途径,在数学课堂,晦涩的知识与深奥的理论往往让学生感受到困惑,久而久之就会降低学习积极性,继而进一步影响学生思考和探索的能力,降低他们的思维水平,这不利于初中学生学习能力及核心素养的发展。而小组合作以小组为依托,基于不同的学生个体,是极具互动性的,它需要以一种灵活、生动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充分融入小组之中,以一定的形式不断激发小组的合作度,促进他们不断融合与提升。所以以情境化的方式推动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利于学生从多元角度看待和解决问题,更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相互磨合、相互协助、相互探讨,衍生出更为发散的数学思维。因此在创设教学情景时,要注重互动体验,以小组形式推进不同情境的实施,由此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理论,感受知识应用,继而推动数学解题思维的提升。

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教学为例,勾股定理是基本的几何定理,在几何问题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虽然勾股定理的概念极易记忆和理解,但其中却涵盖了非常神奇的数学奥秘,所以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记住勾股定理,还需要尝试论证与应用,有效地发掘其中的奥秘。由此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互动情境,以问题情境为引导:“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样的关系?讨论交流并验证你的想法。”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交流讨论,并进行一定的验证,最终以小组为单位呈现出问题的本质及解决方法。在这个情境互动中,学生不仅要积极地分析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同时也要发散思维,提出不同的设想,并且逐一研究验证。有的学生会提出先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以固定的直角边长为依据,画出斜边并测量出长度,随后再以不同的方式分别缩短或延长两条直角边,再记录斜边的长度,在搜集数据的基础上,学生再进行关联规律的寻找。这样就使得学生在情境中充分互动,他们要一同思考,相互探讨,时而提出质疑,时而提出新的思路,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四)融入成果展示,完善合作学习效果

小组合作是一种学习形式,更是一种展示平台,它不忽略任何一个学生的能力,相反的,它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群体或团队之中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朝着自己擅长或突出的方面去迈进。而与此同时,它也让学生看到更多的不同思维角度,体验不同的学习态度、学习思路,理解不同的成长轨迹,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视野,让他们从更为客观、全面的角度去开展学习、开展生活。这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着初中阶段学生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发展。所以教师要有效地利用这个展示平台,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学习成果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激发他们合作的动力,也推动他们认真聆听和思考学习的过程与结果,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提升合作学习的效果,让学生不仅获得问题的有效解决,也增强了自己的合作意识,增长更为综合的学习技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