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作者: 费姣

作者简介:费姣(1986~),女,汉族,江苏宜兴人,江苏省宜兴市官林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摘 要:在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现有的古诗词教学存在较多的弊端,例如缺乏重点、教师对古诗词的教育理解存在偏差或者过度理解的情况。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小学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可以将诵读教学融入其中。文章以《长相思》和《枫桥夜泊》作为教学案例,探讨将诵读教学法应用于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帮助与参考。

关键词:诵读教学;古诗词教学;《长相思》;《枫桥夜泊》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39-0051-04

随着全新教育理念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程,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教学方式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教师需要对现代教育方式进行全新的探索,大胆将新的教学方式融入其中,积极呈现古诗词中的故事和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够带领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妙。在小学的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古诗词十分适合小学生学习,而古诗词中包含的古典美、节奏美以及情景美对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都会产生终身性和积极性的影响。诵读教学是现代教学环境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需要得到相关教育人员的高度重视,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小学古诗词的教学状况,并合理将诵读教学应用于其中,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小学古诗词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进而改变我国目前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效果。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古诗词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课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古诗词进行诵读,有助于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并且有效的诵读还能够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以及记忆。但在进行实际的语文教学时,部分教师并不能够针对学生的诵读进行引导,这也就直接导致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效果不佳。一部分教师将古诗词的教学重点放在古诗词的详细分析中,试图将古诗词完全拆解来开展教学活动,虽然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记忆,但并不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和美感。对古诗词的记忆整体来说都以死记硬背为主,最终导致学生对古诗词失去学习兴趣,而古诗词课对学生也变成了枯燥的记忆课程。

除教师以外学生对诵读课程的理解也逐渐走入了误区,其实很多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引导,导致学生认为诵读的主要作用就是辅助记忆背诵,而最终的目的都是在考试中获得良好的成绩,所以很多学生将诵读变为了重复且机械的工作,并不能够理解古诗词中所具备的真正含义与情感,只注重单个词想要表达的内容,而没有重视诗词中的音律和语句,最终导致诵读教学的效果不佳。而在进行古诗词的学习时,许多学生都只训练了记忆力,并不能够促进语文素养提高。

二、诵读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自由朗读

随着近年来教育理念的不断转变,人们越发关注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在开展教学时,教学方式也逐渐由课堂教学延伸至了课堂和课外的综合教学,这一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小学语文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忽视朗读的重要性,并需要在授课的不同阶段为学生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在进行《枫桥夜泊》的教学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由朗读,但在开展课堂教学前,教师不必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包含丰富的情感,但需要要求学生保持声音洪亮。朗读是诵读的基础,要求学生将《枫桥夜泊》大量朗读出来,最终是为了后续教学活动更为顺利地开展。要求学生朗读《枫桥夜泊》时注意字句的准确,且不可以过快的速度进行朗读,只有在朗读过程中,学生才能够掌握《枫桥夜泊》中字句的准确读音,以及诗句的停顿。在课前朗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感受到古诗词中的字句以及多音字,在解决诗句中的陌生词句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尽量提高《枫桥夜泊》的流畅度,但并不要求这一环节就能够针对《枫桥夜泊》进行背诵。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需要聆听其他人的朗读状况,如果聆听到存在问题,则需要快速指出。掌握《枫桥夜泊》的正确朗读节奏是这一环节中最为困难的一项内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适当的地方进行重点的停顿,掌握正确的节奏,这是对《枫桥夜泊》内容解读的一个基础。学生对《枫桥夜泊》字句的理解,最终都体现在学生的朗读断句上。

而在进行《长相思》的教学时,《长相思》的自由朗读需要要求学生带着三个不同的目标去读,第一是正音,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词中所包含的生字,第二是畅读,就是要将诗句念通顺,念准确,第三个目标则是分节奏,在诗句中注意内部的停顿,而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可以说每一次阅读都包含着需要解决的问题。

正音:这一个朗读过程解决的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性问题,古诗词被选入教材,自然也包含着对学生字词扩展的要求。而在《长相思》中,“风一更,雪一更”中的“更”是多音字,而“聒碎乡心梦不成”中的“聒”是生字。学生能够应用工具书或者书中的注释,掌握这些字的读音和意义,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巩固记忆,这为后续的流畅阅读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畅读: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在针对个别字音进行处理后,从整体上能够接触文本,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诗词本身是简单且熟悉的,就能够直接跳过正音阶段而进入畅读阶段。在进行《枫桥夜泊》和《长相思》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读过程中保持诗句的流畅顺口,这样才能够针对学习的状况进行分析,借此保障教学的整体质量。

分节奏以及注意停顿的教学是自由朗读阶段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根据重音对语调和速度进行调整,并适当地进行停顿,正确地感知《长相思》与《枫桥夜泊》中的相关内容,通过这种教育形式能够使学生的阅读质量得到提升。此外部分学生对《长相思》与《枫桥夜泊》进行合理的停顿,则能够更清晰地了解《长相思》与《枫桥夜泊》所表达的情感。

(二)个读齐读,示范与巩固

在进行阅读时个别读以及班级齐读,不仅能够考查上一阶段的成果,还能够对诵读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需要进行合理的引导,一方面巩固自由朗读阶段的成果,另一方面还需要带着作者情感和诗词意境的初步感知,完成诗句的有感情的阅读,为下一步的诗词解读做好相应的铺垫。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首先可以引导一名学生来进行《长相思》的阅读。此时教师还可以注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多音字是否出现错误,如果出现错误,教师不可直接予以指正,而是可以询问其他学生,刚才这一名学生在阅读时多音字的把控是不是正确的呢?教师获得了否定的答案后,可以继续引导其他学生,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学生可以再读一次《长相思》呢?通过这样的课堂引导,有助于使学生了解在课前进行自由阅读的必要性,并且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个别阅读的过程中注意字句的停顿。

示范朗读对学生的诵读教学来说同样极为重要,但示范朗读并非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独角戏,不同教学理念下开展的示范朗读也是存在多样化特征的。在进行《枫桥夜泊》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意象和词性的不同,分好每一句的阅读节奏,大致分为前三和后四,例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教师在开展示范朗读时,需要掌握其中的节奏,引导学生注意聆听教师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以及停顿状况,并且在后续的阅读中可以师生合作,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而最终连起来齐读以后需要读出忧愁的感情。在进行齐读时,最重要的并非是要求学生通过齐读来感知诗中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营造气势、抒发感情,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辅助背诵的效果,这对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来说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齐读的开展是全班同学同时进行的,所以其中必然有一部分学生会出现偷懒的情况,教师在开展齐读的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课堂纪律的维持,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教学技巧,才能够使齐读更加顺利地开展。

在进行《长相思》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多次齐读,其主要目的是纠正学生的错别字和并引导学生对其中的生僻字进行思考。而在后续的齐读时,还可以要求学生仔细思考教师刚才示范朗读的过程中的停顿状况,最终的齐读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情和味道。

在每次教学齐读完成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鼓励,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表达自身的情感,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来说,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其实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大多数教师都不愿意浪费课堂时间来引导学生进行齐读,很多教师表示在进行齐读时,副作用大于其功效,主要是由于大多数教师在进行齐读前并没有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在阅读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其进行指导,而在朗读后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与反馈。同时齐读,大多数都在学生的早自习中开展,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更加愿意花时间来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学,但其实这整体来说是不对的,教师需要让齐读教学发挥其应有的长处,使教学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进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拓展,通过朗读引起共鸣

在学生带着感情完成齐声朗读后,教师可以继续向学生提出进一步的教学问题,如:在完成这两篇诗词的朗读后感受到了怎样的感觉?很多学生在面对这一问题时都无从回答,也有很多学生用一个字或者一个形容词就形容了对全诗的感受,这是因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并没有感受到诗句的真正含义。大多数学生都是作为读者依靠自身的直觉和本能来对诗词产生的直接感受进行阐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发现这种现象背后的成因。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则自然能够使学生了解在学习过程中不同诗句所展现出来的情感。而在进行《长相思》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长相思》中的重点字句,分析纳兰性德身在征途、心在家乡的思乡之情。而在进行《枫桥夜泊》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也可以从“愁眠”二字出发,使学生思考在无眠的夜晚,诗人所看到的景象。通过综合式的分析,提高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度,进而改善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积极思考,询问学生除了这些字句以外,其他的字句在阅读过程中给了你怎样的感受。有了教师刚才的示范以后,学生在进行描述时,则不再会单纯使用一个字或者一个形容词来进行描述,能够更好地使用不同的语句来进行描述,借此使教育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在对诗句进行解读后,为了避免在阅读过程中仅仅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几个关键的字眼,而导致学生丧失了对诗句的完整感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这样明朗清晰的感受对诗词进行朗读。一首诗或者一首词能够展现出来的内容毕竟是较为有限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深化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形成情感共鸣,而这也就需要其他类似题材作品的支撑。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状况做出相应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诗词的整个过程中,能够了解不同诗句想要表达的情感。

融合情感的朗读才是真正的诵读,而在进行诵读时理解古诗词的情感,才能够真正理解并明白这首诗词想要表达的含义。学生在进行《长相思》与《枫桥夜泊》的反复朗读过程中,已经基本能够感受到诗人想要表达的意图,此时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放慢课堂教学的脚步,要求学生小声地对《长相思》和《枫桥夜泊》进行细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甚至可以采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轻柔的古筝背景音乐,这样能够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诗句的韵律美,使学生在诵读时找到情感的共鸣。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由的诵读,同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怀揣着情感并带着自己对《长相思》和《枫桥夜泊》的理解进行阅读,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带着情感诵读对古诗词学习的必要性。而在完成了课堂的多次诵读以及反复的加深印象以后,大多数学生其实都能够简单地对课文进行背诵,对诗具有了大致的印象。在后续的背诵过程中,学生只需要稍加反复和练习就能够完成背诵,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背诵课文给学生带来的压力,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