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探析
作者: 陈初胜作者简介:陈初胜(1969~),男,汉族,福建南平人,南平市建阳区莒口中学,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因此教师应根据新时代课程标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教育基础,让学生从初中时期就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生命教育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必须加以强调,设计更多更有效的策略来实现生命教育的价值,并逐步引导学生养成珍爱生命的意识,让学生在更好的环境里健康幸福地成长。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命教育;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39-0140-05
就新时代下的初中生来说,他们会接收来自多方的信息影响,但是其中部分信息对学生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是极其不利的。而且校园生活中一些暴力现象仍时有发生,严重危害学生的生命安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作为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引导者必须发挥自身的作用,从实际情况出发,带领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养成正确的生命观,学会爱惜生命。
一、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一)基于人类生存发展现状
可以说生命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生命都没有了,那就什么都没机会去做。生命同样是生物繁衍的基础,如果没有生命人类的繁衍活动根本无法进行下去,而且生命作为人类永恒关注、讨论的重要问题值得引起重视。另外,为了促使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教育就产生了,而生命教育自然是文化教育的重中之重。生命教育更加强调生命的价值,所谓生命的价值可以从两个部分来进行分析:首先,生命能够创造出价值,因为只有具有生命的生物才有基础去创造物质,人类因为拥有了生命,所以有了创造新物质的基础,然后才进一步实现新物质的价值;其次,生命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并为社会创造出价值。一个人在其生命中能够对他人、对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这可以说是在间接上为社会创造价值,最终为社会发展提供重要动力。当然,社会的发展也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并不是毫无关联的。总结来说,为了让人类的生存发展更好,我们必须重视起生命教育,教导每一位中学生生命的价值以及实现途径。
(二)依据具体教育改革情况
就当前来看,随着社会和教育目标的更新迭代,新时代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目标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把生命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要求教师通过创新教学策略来实现其融合,帮助学生深度了解、学习生命教育相关知识点。而且在这个大背景下,不仅仅是教育部门要求开展生命教育,国家、社会同样要求各学科教师要关注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融入自己的课堂当中,为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此外,我们可以看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内容也进行了突出和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法律意识的引导,还需要让学生有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其实初中生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可以说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在对社会负责。
(三)推动初中生健康发展
对正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自身的思想、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很多时候可能都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且初中生已经开始有了一定的想法,也有一点叛逆的心理,很多时候即使做错了也不愿意承认且改变,当然,有时候也很难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而基于这种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可能影响到初中生的生命安全,就像有些初中生可能正处于叛逆阶段,在遇到事情或处理问题时不够理性而是采取暴力手段,以暴制暴,其实很多时候都只是一些小矛盾,但是以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威胁到学生的生命安全,这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生命健康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从以上这种情况来看,初中生必须要受到正确的引导,对生命有正确的观念,不能冲动行事。这也就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发挥自身的价值了,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中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之处,让学生从心底激发珍爱生命的想法,并让学生从根本上实现生命的价值,让学生的生命更具意义。因此,总结来说,开展生命教育是为推动初中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必须重视起来。
二、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阻碍分析
(一)受家庭不当观念影响
家庭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之处,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是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社会当中存在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存在问题,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很容易滋生一些错误的、有害的观念,像有些父母可能会过于宠孩子,为孩子花钱大手大脚,这种观念很容易让学生物质化、金钱化。而且,学生被过度宠爱还会产生父母单方面付出的错误想法,然后成为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心理产生问题的源泉。此外,在家长过度的保护、宠爱之下,学生很难对生命产生珍惜之情,只是简单地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
(二)受社会不当观念影响
就当前来看,社会和科技水平在不断地更新和进步,人们使用互联网也越来越方便、越来越频繁,但是互联网上的信息也是非常多的,繁杂的信息当中并不是所有信息都是正确的,也不是所有信息都是可以为学生所用的。初中生可能暂时还没有很强的辨别能力,其思想的形成也容易受到这些错误观念的腐蚀,像一些低俗文化的渗透就很容易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中学生如果接收到过多不良信息很容易对生命产生错误的观念,这也很容易威胁到学生的生命安全。
(三)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
初中生可能会面临着中考的压力被迫努力学习各种文化课知识,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各门考试课上,不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自己都没有重视生命教育。因此,开展生命教育缺乏比较系统、科学的教学模式,学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另外,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很多时候评判一个学生的优劣并不是基于其道德品质,而是从考试成绩出发,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是一个好学生,而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就是典型的坏学生。其实这种观念是完全错误的,评判一个学生好坏并不是单从成绩出发,这些被定义为“坏学生”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影响,阻碍了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不当之处
(一)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化
教师设计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课堂教学,而如果教学方式比较多样化、课堂教学生动有趣、知识点讲解清晰有条理,学生会更容易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其学习效果自然会更好。课堂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影响还是比较重要的,单一化的教学方式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很难让学生对生命教育产生兴趣。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内容丰富有趣的课程,教师在设计教学方式时可以有很强的创造性。但是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在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化,教学设计也比较固定化,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程度都比较低。
部分教师可能对生命教育的认知还不够深刻,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都是比较保守的,很难涉及体验式活动的开展,另外教学设计完全围绕教材知识点展开,忽视了其实践意义。课堂上大多时候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解内容,学生只是简单地坐在下面记笔记听课,除了被抽回答问题之外很难参与到课堂当中。这样学生对生命的观念很难发生改变,简单的理论知识也很难对学生产生冲击,最终学生听完了一节课并没有收获到什么。
(二)部分学生对生命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其实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时候,初中生都会认为自己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其他方面都不重要。这样,学生对其道德品质的塑造也就不够重视,即使教师开展一系列与生命相关的教学活动学生也不在意,把所有时间都放在了主科学习上。这种错误的观念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生命教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生命教育之前应该先让学生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不让学生产生排斥心理,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到生命教育中。
(三)对生命教育内容挖掘深度不够
其实从教材大纲来看,教材当中对生命教育内容已经比较全面了,涉及了很多方面的生命教育内容,但是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内容泛化的问题。此外,从生命教育实际来看,生命教育当中关于学生青春期的内容针对性不够强,一方面来说,教师可能对死亡这个话题一带而过,这方面内容比较少也不会展开详细论述;另一方面,从中国人的性格特点来看,大家是比较含蓄和内敛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对性教育还是处于回避的状态,学生的相关知识也比较缺乏,这也就使得学生对性安全、性道德方面的意识比较模糊不清。不仅如此,开展生命教育还缺乏针对性、实际性,教师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内容,像一些留守儿童,教师就可以开展针对性的专题教学,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
四、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生命教育的具体策略探析
(一)从教材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
从实际来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当中的内容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其教育意义十分深刻,值得教师去加以利用。而且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载体,大多时候学生都是通过学习教材当中的知识点来丰富自身的思维。因此,如何利用好教材内容对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充分思考这个问题。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有着极为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可以说是一个资源库,为教师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挖掘其中的价值,借助更多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感染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科学地认识生命。
举个例子来说,当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针对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这部分内容展开详细讲解时,就可以借助教材内容进行生命教育,因为这章节内容与生命教育内容完全契合,是非常好的教学素材。像《珍视生命》这节内容有两个重难点——延伸生命的价值和学会珍爱生命,教师可以从这两个重难点知识出发,先给学生讲述《矿难故事》。在学生听完这个故事之后,教师就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来设问,询问学生:“同学们,遭受矿难的人们求生欲都很强,这是为什么呢?”有学生可能会回答:“因为他们想活下来。”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继续回答学生:“对,正是强烈的求生欲使得他们的生命更加坚韧,所以我们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能放弃求生的本能。”教师的话语会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意识到任何时候都要求生不能放弃。正如上例,通过从教材当中的章节内容出发,不断引入生命教育,让学生更加系统、清晰地学习,这样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也能增强效果,对教师开展生命教育而言是极其有利的。
(二)深度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生命教育素材,激活学生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不仅仅可以通过教材当中的素材来展开,也可以引用学生日常生活当中很多真实的例子。部分初中生对生命的概念和观念都是比较模糊的,他们认为生命教育对自己而言没有意义,失去生命也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借助教材内容来展开教学无疑缺乏实际意义,学生也很难接受。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来开展生命教育,这样会让学生感受生命这个话题与自己十分贴近,并不是遥远的事情。当然,对初中生来说生命教育的要求可能不是特别高,学生学习起来也不是特别在意,他们在上课时也容易出现走神、发呆的状况,原因大多是因为学生对生命教育没有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生命教育素材会对学生产生更强的冲击力,学生的兴趣也会更加高涨,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加认真,教师教学也更容易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