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与融合策略研究

作者: 丁艳艳

摘 要:随着时代发展,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理念仍处于继续深入的过程中,而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可以较好地倚靠其人文教育属性,为小学生全方位的高素质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当下的教材之中,很多教学内容均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要求十分契合,教师可以充分地引起重视,借助此类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具体而言,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应当依据当堂所授学习内容的实际情况,差异化地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帮助小学生在当堂学习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爱国主义思想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爱国;渗透;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40-0028-05

根据新课标指示,教师应当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自身爱国主义情感,借此帮助学生在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发展成果,进而帮助学生塑造符合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通过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引入爱国主义思想帮助学生更加切实地体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培育语文学科基础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科学习铺平道路。此外,爱国主义思想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可以在国家兴盛富强的过程中发挥指导性作用,因而教师应当切实地引起重视,根据当堂教学内容融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帮助小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一、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与融合的现状

(一)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理念重视爱国主义思想培育

在古典的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理念之中,主要目标向来是个体的修身教育,着重关注个体在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在过去的封建社会,儒家教育体系向来围绕最为基础的修身进行教育,终极教育目标在于为个体掌握为人处世方法创造必要条件。相对理想的为人处世方式不仅仅要求个体具备符合社会主流的高尚品德,更是要求个体具备充足的责任意识,为家庭、社会和国家做出相应的贡献。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正是教育家和思想家历来认可的道德培养的有效途径,从最初的教育阶段开始就在传授文化知识之余进行充分的道德教育,促成个体在国家认同感方面的发展。只有在这样的熏陶之下,个体才可以具备较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国为民尽力奉献。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是传统道德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也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出了十分可观的道德塑造培养价值,因而当下的教师需要在语文学科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予以呈现。

(二)中国当下的道德教育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当下,思想教育仍未具备较为健全的体系建设成果,从小学阶段起学生已经在学习相应的课程,大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包含尊老与感恩等传统美德,与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实际存在一定的隔阂,未能充分地实现融合发展效果。在当下道德教育方式的影响下,教师在语文学科的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面临一定的困难,无法较好地在基础知识的讲授过程中较好地予以引入。

(三)部分教师未能重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学科的新课标正在面向教学活动进行持续不断的改革、优化与创新,同时,部分教师未切实地重视在教学活动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作用,更无法较好地予以实践。或是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有限,无法较好地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予以融入。受限于各种状况,当下的语文学科教学活动未能较好地体现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成果,以至于小学生无法较为切实地通过语文学科学习间接提升自身爱国主义思想觉悟。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大部分是因为传统教学理念仍在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认知与教学方式,以至于这些教师更加倾向于首先考虑语文学科知识及能力培养。

(四)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联系不足

部分教师教学理念转变较为迅速及时,已经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融入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内容,而有部分教师无法较好地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思想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已经在形式上完成了思想教育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却又出于各种原因无法较为切实地实现符合预期的思想教育成果。深究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缺乏充足连续性的原因可知,部分教师对课本内容的把控较为有限,也就无法结合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进行教学,以至于学生置身相对枯燥乏味的学习环境之中,仅仅可以从表面出发理解爱国主义思想。此外,考虑到小学生在认知水平方面的表现较为不足,教师在无法较好地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情况下进行思想教育,只会给小学生带来较为陌生的感觉,给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教育带来一定的阻碍。

(五)爱国主义教育模式过于死板

目前很多教师对爱国主义教育模式的选择相对比较死板,虽然部分学校已经开始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而且爱国教育也能融入语文课程当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法,也就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手法并不能让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内容提起兴趣,反而在大多数学生的眼中就像是一次无聊的演讲,根本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素质和价值观了。而且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生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对基本都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成长的教师来说,对知识点的记忆或许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但这种方式也是效率最低的,因此教师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一定要避免传统教学方法的使用,要注重知识点结合生活的运用,而不是单一的死记硬背。

二、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与融合的方向性

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的具体教学过程在综合性方面的表现极为突出。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需要使用题材内容各有不同的课本内容进行教学,其中又涵盖了人类活动方方面面的各项内容,以便帮助学生了解字词应用与遣词造句。简言之,语文学科在人文性方面的表现极其明显。同时,在教学方式方面,语文学科同样异于其他学科。学生需要在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反复地针对课本内容进行阅读,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方可较为初步地把握其主要内容与思想内涵,进而加深对课本内容的印象。

思想品德教育无法通过定义掌握,更是无法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得以体现。教师应当反复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认识、掌握并理解优秀品德的独特魅力,借助符合小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予以实现。在实际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不同的课本内容,不断地引导学生表达与优秀思想品德相关的切身体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把握抽象且难以理解的爱国主义思想。

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爱国主义思想占据着十分关键的地位,同时在中华民族发展至今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精神支柱作用。因此,教师应当更加切实地研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融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具体实践操作方式,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更进一步的优化及调整。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重视课本内容中讲述历史的部分,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帮助学生认识民族历史,进而实现爱国主义思想培育目标。

三、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与融合的优化策略

(一)参考课本内容对应的时代背景开展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在小学语文学科的课本内容之中,基于不同时代背景的内容比比皆是。同时小学生在认知习惯方面更加偏向感性认知,对多媒体素材的兴趣较为浓厚。因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之前的备课阶段,教师应当根据当堂所授课本知识内容搜集与之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在课件之中予以体现,以便实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渗透。举例而言,针对基于近代历史的课本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现近代先贤与革命烈士的中华民族复兴奋斗,帮助学生通过更加具体的形式了解爱国主义思想的内涵。以多媒体化的爱国主义思想实际体现事例为基础,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小学生认识并学习爱国主义思想,还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

(二)灵活运用课本内容构成要素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除去有其时代背景的课本内容,教师还可以在体现和描绘中国自然环境的课本内容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融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这一类课本内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自然风光,借此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致与地方民族文化各有不同。在针对此类课本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同样可以结合小学生偏好感性认知的认知习惯,在备课阶段通过互联网搜索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尤其是图片和视频,帮助小学生以更加直观的形式理解和认识课本内容所描写的地方民族文化与富饶自然环境。借此,教师可以较为有效地帮助小学生培养民族自信。

(三)通过朗读帮助学生理解爱国主义思想包含的真情实感

鉴于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教师可以针对用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课本内容,要求小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引导小学生正确地融入与课本内容相符合的真情实感,潜移默化地帮助小学生培养自身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体现较为明显的课本内容不仅充分地体现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更是可以较为切实地帮助小学生理解作者寄寓在文章之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反之,如果单纯由教师进行口头讲授,未能由小学生亲自朗读参与,小学生也就难以通过明显的参与感加深对课本内容及其爱国主义精神体现的认识与理解,甚至无法较为准确地理解作者实际表达的各种思想感情。

(四)更进一步地向学生明确指出爱国主义思想的科学含义

在具体的语文学科教学活动进行之前,教师自身应当首先明确对爱国主义思想的认识,以便在引导学生进行认识时传授正确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念。要由衷地对祖国怀抱着十分充足的热爱,这种感情建立在对祖国文化与祖国历史的由衷喜爱之上。因此,教师应当首先理解在教学活动之中融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真正含义,引导小学生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由衷地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感到自豪,进而致力于为国家的进一步繁荣富强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透过语文学科教学帮助学生深入地掌握传统文化历史

在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进行过程中,传统文化向来是良好的突破口,可以为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无意地提及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历史,通过持续不断的引导与重复帮助小学生加深印象。借此,教师还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延续传统文化的主动意识。举例而言,针对汉字教学,教师可以适当地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汉字在表意、字形构造与相关文化方面的知识传授,由此激发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样,诗词和绘画也是传统文化的优秀物质形式,教师可以在备课阶段搜集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图片或视频,在适当的时机向小学生展示,引导小学生更加认真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

(六)深入地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课文中的爱国人士

在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中,教师可以分步骤分阶段地在各种课本内容教学过程中予以体现,主要围绕多媒体课件展示,以符合小学生认知习惯的感性认知方式呈现有利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且契合当堂所授课本内容的多媒体内容,帮助小学生感受和理解课本内容之中古代爱国人士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不仅是古代爱国人士,近代先贤与革命烈士在爱国主义精神方面的表现同样较为突出,因而教师应当在与之相关的课本内容讲授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他们舍生取义的背后动机,帮助小学生在他们勇敢忘我爱国行为的熏陶下更加深入地把握爱国主义精神内涵。

(七)通过人文精神传递在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除去上述描写中国自然风光与地方民族文化,以及仁人志士基于爱国主义精神舍生忘死的选择,教师还可以透过课本内容之中的散文教学相应地融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帮助小学生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在这些散文之中,看似无关爱国主义思想及精神表现,而实际上可以通过人文精神传递帮助小学生培养美好的情感。爱国主义精神不仅体现在舍身为国的伟大奉献之中,也体现在认真面对人生与生活,致力于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维稳与发展。透过人文精神传递,教师可以通过情感熏陶帮助小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思想觉悟,进而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最终目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