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聂中华

摘 要: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遗留了各种各样的历史痕迹,这种历史痕迹便是所谓的“史料”。史料在被后人研究历史以及针对历史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中,具有重大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课堂上,随着教学新课标的改革,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通过联系教材内容,结合史料教学,可进一步打开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能够令其通过史料实证内容去解决历史学科学习的难题,从而更深层次的感受历史内容,提高历史解题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实证;教学策略;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40-0142-04

一、 引言

在初中历史教师教授历史课程知识时,教材是教师上好历史课的关键依据,同时也是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的重要渠道。由于初中历史内容繁杂,历史课本偶尔会对相关史实进行概述。此外,由于历史是过去式,与学生当代生活极为遥远,学生很难真正走入历史情境,进而无法高效感知历史知识。为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课外史料,不仅能够丰富历史课堂上的历史学习资源素材,还能够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令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热情以及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二、 史料实证概述

何为史料实证,实则是通过严谨检验方式获取精准史料,并以此重新展现历史真实态度与方式。主要侧重于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强调在研究历史之际广泛收取资料,辨别资料真伪,进行细致分类解读,最终归纳概括史料实证背后的规律。对初中生来讲,史料实证是他们研究历史学科内容的重要方式,但同时也是学好历史知识的必备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筛选历史资料、应用历史资料的能力,从中学会史料实证,进而练就超强的历史观及历史思维能力,掌握更好的科学的历史学习方式。

三、 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必要意义分析

进入初中后,很多初中生经过既往的学习过程,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以及学习技巧,其他学科的学习技巧同样可以应用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此时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判断能力,而且认知能力有所提高。随着学生年龄不断增长,具有了良好的生活阅历,思维方式也开始由形象思维慢慢向理性思维过渡。这种状况下,传统且单调的历史教学理念和方法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要求教师能够革新历史教学方法,融入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手段。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不仅需要讲解基础的历史理论知识,也要培养学生学科的核心素养。在众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素养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种素养,不仅能体现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还能在其形成史料实证素养过程中,提高学生收集历史信息、分析历史数据、判断历史事件以及整理历史素材的能力,令其有效应用历史资料和数据解决历史问题,从而更有利于发展其历史思维,令其对历史学科产生学习兴趣,带动历史课堂学习效果的提升。

四、 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有效策略分析

(一)抓住史料,看透历史问题

解读史料可以分为读什么、如何解读、为什么解读三个步骤。在解读史料的过程中,绝非简单地阅读一遍史料或者针对史料加以翻译,而是要在深入阅读和理解性翻译的基础上,将史料中的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进而对史料产生全新认知。在解读史料之际,由于大多学生或多或少的都接触过历史知识,但是所接触的历史知识过于基础。因此在这个环节中,就需要对历史事件背后故事进行深入挖掘,进而用心感悟历史,理性分析历史。在解读史料的过程中,学生要对其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并且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历史信息,从而有效处理史料解读任务。最后,在确定解读史料的原因时,不应该掺杂任何功利化思想。事实上,在阅读史料之时,都会保持一定的目的性。有人选择以史为鉴,有人选择以史明智。然而,这些都并非单纯阅读史料。换言之,如果仅仅是单纯记忆历史知识、背诵历史知识,便会失去解读历史的重要意义,难以发挥史料解读的作用。基于此,在阅读史料时,应善于思考,从阅读背后看透历史问题。

(二)辨别史料,确定研究价值

在研究历史时,史料是重要基础,史料真实性直接关乎历史真实情景的还原度。若想无限接近历史原貌,就需要进一步针对史料进行断定,判定史料内容是否真实。在应用史料学习的过程中,要剔除虚伪的史料内容。如何辨别史料能否准确无误地还原历史原貌,首先应明确史料为一手史料,或二手史料。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大有区别,二手史料属于间接性的史料,主要是指后辈人的回忆录,或者是记载手册,而一手史料便是可以淋漓尽致展现历史面貌的素材,当今的遗迹以及遗物都属于直接性的史料,也就是所谓的一手史料。例如,在介绍新文化运动背景时,可以应用1913年乡村知识分子日记“(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摘编自柏杨《中国人史纲》)。通过这则一手史料,便可以发现在当时,出现了辛亥革命之后,君主制便被推翻了,但封建专制思想依旧挥之不去,民主共和主义概念未曾深植人民心中。基于此,便可以精准看出革命理想与现实社会之间存在巨大差距,进而彰显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在新文化学者眼中,始终认为大众需要“科学”“民主”精神的洗礼。这时,教师便可以巧妙设问“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就已经宣扬民主与自由了,为什么现在还倡导民主与科学呢?”在这个问题过渡下,可以进一步引发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思想。又如,针对其他人关于此次运动的评价,比如李时岳指出,在新文化过程中,并没有普及新思想,尤其是工农群众并未接受新思想,此类的二手史料即可成为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讨论素材,助力学生“走进历史”。一般来说,二手史料相对简单、直白,更有利于刺激学生针对本节课内容形成独到见解,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新视角。

(三)欣赏史料,了解历史情境

和其他形式的史料进行比较,图片类的史料更有感染力,看起来非常新颖且生动,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当时的场景。因此,在历史课堂上,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引进图片类史料,这远比文字史料更有说服力。目前,在市面上出现了众多的古人画作,这些古人画作均属于二手史料,但其中隐藏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信息。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解读图片史料,通过史料中的细节内容,感受到当时的历史原貌,从而帮助学生创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架构历史学习框架。

比如,在讲解“宋代经济的发展”之际,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出示“耕获图”,作为二手史料,当“耕获图”出现在大屏幕上,由于精美的画作以及精湛的绘画工艺,搭配古色古香的色彩,很容易就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在学生观赏“耕获图”之后,即可进一步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经济。教师结合多媒体屏幕的缩小以及放大等功能,放大图片史料中的细节,即可促使学生感受到当时收割和插秧是关键的农事方法,而且那一地区的水稻通常是一年两熟。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景象和谐、自然,在学生进行讨论及思考后,教师再次带领学生针对图片中的人物信息进行分析,发现庄园前有老者,仿佛在审视着庄园的风景,好像这个庄园都是他一人所有,那他一定是庄主。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庄主角色后,可以将其他角色的分析任务分配在不同的小组内,鼓励学生在进一步欣赏史料图片后,明白图片中的每一名人物都在做什么,尝试着分析他们的角色。有学生在讨论后,表明图片中有雇佣工,应该是按劳分工。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图片史料,即可从不同的立场上感受江南地区农业生态,从而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历史学习情境,结合历史史料,进一步培养学生历史实证素养,促使其联系相关的史料素材,感受历史知识,并且形成历史学科学习时的辩证思维,这对其日后深层次的研究历史内容具有重大的影响意义。

(四)对比史料,锻炼辨析能力

目前很多的史料都是由后代人记录,是针对历史事件的一种描述形式。在记录史料时,人们会因主观因素影响,欠缺客观的评价,并非所有史料中所记载的历史事件都属于客观存在的事件。同时,也有一些史料中记载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时间有所出入。为此,在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时,教师应牢牢地结合初中历史教材,帮助学生掌握收集历史史料的技巧,但是同时要鼓励学生在海量的史料中,能够选择真材实料,抛弃虚假资料,对收集的史料进行科学的分析,这样才能保证所应用的史料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确保学生接触的史料都具有典型和客观的特点。为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学生辨别史料的能力。

在讲解“夏、商、西周兴亡”等课程内容时,由于属于古代历史,而且时代非常久远,这一时期的史料中记载的历史事件存在客观性。为此,目前大多人对于西周历史和夏商历史真实性存在疑问,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渠道搜集近代学者关于这一段历史事件的研究和分析资料,应用多媒体屏幕将所收集的文献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并且为学生展示有关“二里头”遗址相关的图片以及视频,鼓励学生对所收集的各种史料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促使其能够考证历史史料,意识到夏商周真实存在。通过此种教学形式,在对比史料以及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即可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史料的辨析能力,令其史料实证素养有所提高。

(五)收集史料,增强史料活性

若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就需要让学生掌握高效收集史料的技巧。史料是初中历史课堂上的关键资源,而学生提高自身史料实证素养也需要得到史料素材的支持,而且是大量的史料素材。不得不承认,目前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时,很多学生并未掌握适当挖掘史料以及利用史料的方式。关于史料的应用,存在平面化现象以及单一化特点。个别历史教师并不注重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应用的质量,过度地关注学生的成绩,忽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这种教学模式和想法显然不适合新时期学生发展需求,为此在新课标背景下,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能够关注学生史料实证素养,通过指导学生掌握史料收集技巧,促使其在历史学习课堂上结合历史学习的具体需求,深入挖掘和利用史料,保障所应用的史料极具活性,进而增强史料辅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价值,并且令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能够有效应用史料,展开实证,令其对历史学科更有学习信心和热情,不断地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框架,保证其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学科的魅力。

(六)结合教材,挖掘史料作用

在历史课堂上授课时,教师通常会应用历史教科书,这是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授课的关键依据。所以,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时,也应以此为基础。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无论是内容,或者是编排形式,都符合新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历史教材中,所选择的资料众多,包含二手史料以及一手史料,这些史料的存在及应用,可以真正地提升学生认知历史以及解释历史的能力。所以,教师不可忽略对教科书中史料进行应用,通过此种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挖掘教科书素材时,可以通过材料研读或者问题思考等展开实证教育,比如在讲解“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时,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学生划分成不同小组,鼓励学生调查赵州桥的前世今生,通过收集相关的史料,令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历史,并且感受中国另外几座古桥的建筑过程和修建历史。由此一来,便可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并且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发挥史料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作用。

(七)丰富史料,拓展收集渠道

史料形式丰富多样,历史学习过程中通过史料能够解决很多历史学习难题,这一点教师应向学生表明,历史史料需要针对某一特定的历史事件加以阐述,或者针对历史教学的某一个点进行论述。初中时期的学生最常见的史料形式是文字史料,可以通过表格进行补充或者是结合思维导图方式扩充史料的内容。当然,也有图片史料,图片史料主要是漫画史料、文物实拍照片史料或者是广告等。视频史料应用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纪录片或者是影片,也可以应用事发年代的老旧影像资料。由教师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将不同的指标穿插在一起,使用微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必要时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共同制作模型道具,或者是带领学生组织研学旅行活动。最近几年,互联网+教育的兴起,令信息技术和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有机融合,在历史学科教学时,教师可应用媒体教学形式和各种各样的教学软件,重点解决历史学记事的疑难问题。通过新颖形式,用直观形象展示历史知识点,促进信息技术和历史教学融合,既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并且通过网络技术提高整体的效率,对学生来讲非常有益。因此,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收集史料,互联网渠道便是机智之选。结合互联网技术收集更为丰富的史料,可以为学生日常学习带来较大的帮助,促使学生在对比不同的史料过程中,深层次地理解所学的内容。

五、 结语

总而言之,在学生学习历史内容时,史料实证是基本素养,也是基础能力。为此,在历史课堂上,相关教师应重视史料实证的培养策略,加强对学生应用史料实证能力的培育,以此促使学生具备历史研究的优秀品质,助力学生稳步提高学科素养及成绩,为日后升学及人生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锦婷.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原则与方法[J].中学课程资源,2021,17(11):16-17,14.

[2]刘瑞钦.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方法研究[J].考试周刊,2021(81):136-138.

[3]张亚龙.初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14):94-96.

[4]赖荣昌.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J].文理导航(上旬),2021(7):61.

[5]徐长国.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6):260-261.

[6]贾旭杰.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J].清风,2021(8):29.

[7]廖国峰.让史料的价值丰满课堂——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J].求知导刊,2021(10):48-49.

[8]张佳静.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以盛唐气象为例[J].考试周刊,2021(3):153-154.

作者简介:聂中华(1965~),男,汉族,湖北天门人,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镇石家河初级中学,研究方向:初中历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