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导学:基于单元学历案的学习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 傅建飞

地图导学:基于单元学历案的学习模式探索与实践0

摘 要:基于现实课堂,本课题探究单元学历案在靶向数学素养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从知识碎片化到素养系统性的目标重构策略,从内容断点式到知识结构化的内容重组框架,从关注结果的片面式到学习整体化的学习重建策略。

关键词:地图导学;单元学历案;重组;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43-0075-08

一、 研究缘起

(一)聚焦现实课堂,发现实际问题

1. 学生主体的让位导致缺乏学习积极性的无感症

课堂以教师讲授、学生听为主,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独立学习时间少,生生间互动不足,教师备课时,主备怎么教,没有考虑学生如何学。

2. 主动学习的离场导致缺乏学习深思维的随意症

班级大多数同学参与度一般,虽然看似在学习,但属于浅层次的接受性学习。少部分同学处于游离状态,答非所问,反应迟缓。

3. 评价活动的迟到导致缺乏学习时效性的漫游症

课堂教学中缺乏评价,独立练习的时间安排在最后几分钟,发现错误时已经下课,难以做到教学评一致,评价延时导致课堂改进和调整不能及时跟进。

(二)靶向数学素养,落实主体地位

针对以上问题,新的课堂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关注学什么,还要关注怎么学,何以学会;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全过程。

1. 从教到学——从教师到学生

教师的教应该聚焦到学生的学。从学者意识出发,以学定教,实现深度学习。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到当前以课时为单位,缺乏整体性,容易导致知识碎片化、浅层化。

2. 从学到教——从学生到学习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组织、协调,在学习的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反问、追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深度思考,并在探究过程中落实核心素养。

3. 教学评一致——从结果到过程

学科核心素养要落地,必须实施“教、学、评”一致的教学。“教学评一致”,就要有“精准的目标”“有效的活动”和“科学的评价”。

二、 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学历案:指班级教学情景下,围绕某一具体主题或单元,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以便学生自主建构或社会建构经验。

地图导学:学历案就像一张地图,教师为学生提供地图,告知目的地,学生根据地图研究如何到达目的地,检测的方法就是检查学生有没有到达目的地,到达后反思整个过程是否需要改进。如果没有到达目的地,分析原因、做出适当调整。如图1所示。

(二)研究价值

1. 从教师立场向学生立场转变

在“学为中心”学历案课堂实践中,更多考虑的是学生如何与方案互动,如何与同伴互动,提升学习的自主性,增强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2. 从课时设计向单元设计转变

传统教学以课时为单位,侧重知识分解,忽视经验整合,学生掌握的是孤立的知识点。大单元设计整体架构,更具有系统性和延续性,由点状思维向结构性思维转变。

3. 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

被动接受处于浅层次的学习,学习留存率不高。主动学习通过讨论、实践和教授他人的方式,学习内容留存率大大提高。学历案的学习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引导学生聚焦问题进行探究,在思考交流、思维碰撞中实现深度学习。

4. 从只关注教向“教、学、评”一致转变

传统教学重点关注“如何教”,而非“如何评”,以致教而不评,或者评价滞后。学历案评价任务先于学习任务,课堂目标导向更明确。

(三)研究目标

1. 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构建从知识学习到素养形成的课堂新样态

大单元教学进行结构化整合,以更系统的方式展现学习内容,通过抽象、概括,感悟从特殊到一般有逻辑的推理过程,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2. 通过学历案学习方式,达成从何以会学到我会学习的能力全进阶

在学历案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推导—建模—反思—应用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3. 借助于地图导学模式,实现从零敲碎打到学教评一致的整体性学习

以目标为导向,开展自学、导学、评价,从传统的零敲碎打、一问一答的学习方式向大任务、大问题转变,提高学习效率。

(四)研究框架

在研究过程中,采取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案例分析等方法辅助本课题的顺利开展。整个实践过程包含三方面:目标重构、内容重组、学习重建(图2)。

三、 实践探索:学历案地图导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新课标强调单元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把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新课标的指引下重构学习目标、重组学习内容、重建学习样态。

(一)目标重构策略:从知识的碎片化到素养的系统性

学习目标制定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学情、资源等,首先要明确单元指向的课标。目标要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每条目标指向学科关键能力或学科素养。

1. 靶准知识体系:归纳特点,提炼主旨

(1)基于课标定位,归纳特点

以课标为基准,分析单元特点,统筹安排教材,提炼单元主旨,进行大单元设计,以较为统整、优化的方式展开教学,让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同生共长。

以人教版四、五年级平面图形为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于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内容的目标描述如下:

知道两点间的距离,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知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探索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形成量感、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几何直观。尝试在真实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索运用几何直观、逻辑推理和其他学科知识、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模型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2)基于教材指向,提炼主旨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知识分散 四边形安排在四上,三角形安排在四下,学习三角形的高时,对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直线段出现遗忘。

内容割裂 平行线间的距离和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独立编排,没有建立联系。

定义抽象 教材中对高的定义抽象难懂,不利于概念生成。

表征固化 教材中的高具有特殊性,都只画了一条高,都是从特殊的点出发,都与水平方向垂直,不利于高的本质属性的抽象。

根据教材编排特点,重新审视图形高的目标定位,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需要重新制定教学目标。

(3)基于学情实际,追溯根源

学生基本图形的高正确率明显高于变式图形,部分学生画的高不垂直于底边,而是垂直于水平方向。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注重高的外在形式,对高的本质属性理解不深刻。

在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整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三角形》两个单元,将单元目标重构如下(表1):

2. 聚焦学科素养:厘清要素,转换立场

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关于数学核心素养是这样描述的: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以五上《多边形的面积》为例,人教版的教材编排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每一种图形的面积推导都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思考、抽象、推理、建模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3. 关注探究过程:领悟核心,指向素养

学历案和传统教案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更关注学生主体的参与,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聚焦学生活动,关注探究全过程。同样以五上《多边形的面积》单元为例,在设定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更需要注重素养指向。

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

技能定位: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

素养指向:在推导中抽象出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推理能力。经历等积变形过程,感悟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在探究活动中发现、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形成模型意识、初步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内容重组框架:从内容的断点式到知识的结构化

采用大单元设计理念,对单元文本加以重整,以更合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调整学习内容的顺序,通过学历案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整个学习过程,提升学生学习力。

1. 多点结构重组:“大单元”“线”性铺排夯抽象素养

单元内的编排具有逻辑性,单元间也有相关知识点,将这些内容进行“线”性铺排,寻找有本质关联的契合点进行单元内或单元间重组。

以“三角形和四边形”单元为例,基于前面的教材分析,在研读各版本教材的基础上吸取各版本编排的优点,根据知识的前后衔接进行线性铺排:

垂直与平行→认识平行四边形→认识梯形→认识三角形→垂线与高→画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挖掘教材中相关的知识点,通过重组,形成知识系统,将三角形的高抽象成点到直线的距离,降低三角形画高的难点,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抽象成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在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中发展抽象能力。

2. 关联结构联想:“大单元”“链”性设计夯推理素养

数学是逻辑的科学,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旧知识基础上。在大单元设计时,将这些内容环环相扣成一条“链”,新知识通过推理转化成旧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

多边形面积的编排,每种图形的面积推导都建立在前一种图形的基础上。可以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推导;也可以从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推导;或者从梯形→梯形上底和下底相同时是平行四边形,梯形上底为0时是三角形进行推导。无论从哪种图形切入,新知识都紧扣旧知识达成转化。

3. 抽象结构延伸:“大单元”“圈”性设计夯建模素养

学习过程中,将相关内容拓展延伸,形成探索圈,在发现问题—提出猜想—操作验证—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观察、操作、推理、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逐步建构数学模型。如:学生在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基础上,继续抛出问题: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你会吗?

(三)学习重建策略:从关注结果的片面式到学习的整体化

学历案的学习从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到教师的导引过程,再到评价问题,三者有机结合,学在前、教在后、评在中,实现“教、学、评”一致。

1. 设计思维结构化的学习支架:从关注结果到凸显过程

自主学习并不是漫无边际、毫无目标地学,学历案的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平台,提供学习支架,凸显学习全过程。

【支架模型】

(1)思维可视化支架:知识理解中建构模型

概念的形成建立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有些概念晦涩生硬,需要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理解。如教材中三角形的高描述抽象,学生不易理解,“高”这一概念的理解依赖于对顶点和对边的理解,可以搭建以下支架,帮助理解顶点和对边,助力高的概念的建构。

三角形ABC中,点A的对边是哪一条?如果转动三角形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