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地理学科分层教学的开展
作者: 郭素荣 李玉霞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高中阶段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中阶段的地理学科教学,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面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偏重于人地关系的处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综合实践能力等,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还需要让学生学会有效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去联系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方法是一种非常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满足对不同层次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43-0140-06
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强调,教学最优化的方法主要是在研究班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将教学任务具体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考虑教学现有的条件和可能性,研究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以及预见外在条件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影响。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根据课堂教学的某个阶段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突出基本的、主要的以及与此目的相适应的方法,选择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教学形式的最合理的结合。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之后所接触到的地理学科知识,综合性有所加强,知识难度有所上升。面对这些庞杂的地理知识时,许多学生变得束手无策。应试教育观念长期以来对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影响,使教师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等方面的培养。在当前教育环境下,教师需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分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高效参与地理学科学习,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综合性发展。
一、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在人地关系领域内理解和把握自然地理的基础上,认识自然地理特征、社会地理特征,形成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运用地理原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进行社会活动之间联系与互动,并形成社会地理意识、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并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核心能力。高中地理教学不仅需要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要在实践操作中逐渐培养他们成为现代公民所需要具备的综合素养。
一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利用地理实验的学习应用平台,在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和强化后,可以将所学知识与“设想”“猜想”进行关联,并加以实践验证,由此将能够使得学生在探索未知理论的过程中丰富或建构自身的知识系统,进而进一步改善其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能力,以扭转目前“高分低能”的状况。其中自然地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由地质、气候、水文、植被、地理环境等地理现象组成的具有鲜明地理特色的自然地理现象空间序列。人文地理理念不仅要求学生认识地理事物与现象的相互关系是自然地理规律还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内容,还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发展与人地协调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学会运用知识解释和分析社会经济问题、人类活动对自然与人生社会的影响。
二是以现实为基础,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地理知识。地理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居住环境的品质进行评估,从而能够对其采取正面的态度和行为;通过简单的观测设备展开实验,也可以获得大量的数据,掌握本地区的地形、气候、水文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并且还可以通过观察云层的方式,预测天气的变化,由此将所学的知识内容融入生活实践问题的分析和判断中。
三是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地理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学习,更是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学生透过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大量的试验,学会交流与分享自身的科研经验与成果,将能够有效创造一个融洽的学习环境。这种快乐的学习体验和积极的团队合作,会给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带来正面的力量,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转变。
四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地理实验具有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和灵活性。通过开展地理实验,既开阔学生的眼界,又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的思考,也让学生对感兴趣但又没有涉及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学生也将能够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猜想,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创造能力。
二、 高中地理落实分层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一)落实“双减”政策的基本要求
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是“双减”政策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将精力集中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课堂上高效率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奠定基础,从而避免学生在课外学习的过程中面临较大的作业压力。在采用分层教学方法开展高中地理教学工作时,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差异化的指导,通过这样的形式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学生学习能力不断得到锻炼的情况下,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能够得到有效提高,这样一来,“双减”政策的落实有了坚定基础,因此高中地理教学中落实分层教学方法有其必要性。
(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每位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在高中地理学习中表现出的学习特点也各不一样,在“双减”背景下高中地理课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方法,这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保障。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主要强调教师对地理知识点的分析和讲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被动听从安排,而无法真正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导致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同成长背景下的学生学习需求无法得到全面满足。在有效采用分层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对学生做出全面指导,通过这样的形式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地理课程中有所收获。
(三)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有效途径
在采用分层教学方法开展高中地理教学工作时,教师能够凭借对地理教学活动的合理设计增强教学的针对性,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引导,突出学生个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主要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将解题能力作为实施评价的主要依据,而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在采用分层教学方法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方向和重点也在发生转变,在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的基础上,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在评价中对学生学习表现进行综合评估,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得到教师的肯定,并且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不断树立自信心。
三、 课堂教学视角下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下分层教学的开展策略
(一)重视分层教学作用,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分层教学方法的作用,在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时,需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现有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因素和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和引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面对相同的学习内容,他们的学习速度和接受能力都有一定的差异。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教师要在把握好教学速度和进度的同时,实施分层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务必做到科学分层,确保每一个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得到最为科学的引导,从而更快地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构建高效地理课堂。
如讲到俄罗斯时出示俄罗斯地形图,让学生通过分层设色图观察地形特征是什么,找出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及分界线和河流,通过地形区分布得出俄罗斯地形以叶尼塞河为界,分为平原和高原、山地。又比如,高一地理亚洲地形图讲解之中,让学生通过地形图来了解亚洲主要包括了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印度河平原、华北平原以及西西伯利亚平原等。要通过地图让学生认识亚洲的几条重要的河流,如恒河、印度河、长江、鄂毕河以及叶尼塞河等。学生在读图之后,教师需要基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问题,而后引导学生在“够得着”的范围内探究地理知识内容,并最终总结分析亚洲地势走向特点是中部高而四周低。因此,准确合理使用各种图表及地图能促使学生更快速有效掌握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人地观念
在高中阶段的地理学科教学中十分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关注学生人地观念的建立。如在湘教版必修一第五章内容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说出现阶段全球人口问题、资源的分配状况和多种环境问题,然后结合我国国情,举例说明我国现阶段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产生的较大矛盾。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牺牲环境提升经济的问题,虽然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引发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了解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再如引导学生探讨水土流失相关问题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水土流失这一现象(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景观),继而分析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带来的影响(危害)以及治理的措施。教师可以有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课堂知识的有效拓展,还可以将日常的各类环境问题导入课堂,引导学生从地理学科知识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内容结构。甚至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学生带出课堂进行适当的社会研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当前生活环境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和规律,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家国情怀,还能让他们自主结合地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对观察到的现象和规律进行深度的探究和思考,之后做出合理的分析和解释,激活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三)科学合理的高中地理教学分层
在高中阶段的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隐形的分层教学模式,也就是将学生划分成多个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相互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个性化差异,需要注重合作意识培养,鼓励不同个体之间的优势互补,以利于所有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1. 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分层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要更科学地进行教学目标分层,结合学生的地理学习基础、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将学生分成三个学习层次,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与之相关的学习目标。如,针对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要更注重单一知识的落实,引导学生记忆和落实基础知识,适当地进行习题训练,整个教学目标要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为核心;对基础相对一般的学生来说,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教师需要在此基础上,制订较高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以学会迁移运用知识为核心;而对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来说,在设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实践活动,并激发其创新意识的形成。
2. 科学合理的课堂施教分层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中心环节,为达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对基础和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地理问题中的一般现象和规律即可;对中间层学生要求对地理问题形成分析思维:即该现象发生的表现、原因、影响和措施;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列举拓展延伸的内容,鼓励学生用地理综合思维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地理问题。
如,学生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相关知识时,会感觉到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特别是在阅读气温、降水量等相关知识内容和等值线分布图时,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很难将这些相对比较抽象的图示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互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给学生设置对应的课堂提问。对基础能力较好的学生来说,可以直接运用等值线分布图的判读技巧来解答气温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但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只要求掌握基础内容和培养基本的读图能力就可以了。教师需要给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更长的学习适应期,让此类学生逐渐理解和梳理所学的知识。例如,在图中寻找300毫米降水量线所覆盖区有哪些城市,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就只需按题目要求找出该区域即可。再如,分析我国武汉成为“火炉”的原因时,对学习和认知能力相对较好的学生来说,其不仅可以分析出最基本的影响因素为纬度因素,还能从天气状况和下垫面因素中找到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