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策略分析
作者: 陈惠娟摘 要:口语交际是现代社会公民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方式,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培育逻辑思维、提高综合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现阶段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普遍存在的理念落后、内容单一、途径有限、评价笼统等问题,通过整合课程改革与教材改革背景,收集国内外现有理论与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将强化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转换生成理论与模仿理论分别应用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环节,致力于使教学目标符合学情、教学内容迎合学生兴趣喜好、教学方法具备实操效果、教学评价有助于改进课堂设计缺陷,最终发挥基础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价值,为同类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口语表达;口语交际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44-0027-05
一、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语文教学应“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并将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列入课程目标体系范畴中,针对不同学段细分对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要求。与此同时,统编教材在不同单元中单独设置“口语交际”板块,将口语交际教学正式纳入课时中,此教材编写理念的变化提示教师应明确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使得口语交际教学地位得到显著提高。然而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中口语交际教学仍处于薄弱环节,存在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手段单一、交际练习缺失、评价针对性弱等问题,研究其具体解决策略对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显著现实意义。
二、 研究基础
(一)研究背景
1. 教育改革明确口语交际价值
梳理历年来教育改革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提出的相关论述与要求,2001年发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按总目标、阶段性目标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细分,并对教学评价提出具体建议,使口语交际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进一步加快了教育改革进程。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重申口语交际教学的价值,将其纳入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范畴中,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倾听与表达能力。2022年语文新课标于日前发布,其中要求高年级学生(5~6年级)能够做到“表达有条理”“说清自己的观点”。综上可知,由于高年级学生正处于“小升初”的转折期,其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设置更加具体、全面,还需关注对学生语言表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元素养的培育,一定程度上增加教学设计难度,要求教师深入解读课程标准与人才培养要求,并采取有效教学策略达成预期目标。
2. 统编教材设置口语交际板块
统编教材(又称部编教材)于2019年秋季学期在全国20个省市区实现全年级全覆盖,并计划于2022年底覆盖至国内其他省份。相较于旧版教材,统编版将“口语交际”列为独立的课程板块,将每一课的教学内容细分为导入交际话题、提出交际内容、阐释交际要求三大内容板块,并且另附“小贴士”,提示学生关注口语交际中的注意事项。整体来看,统编教材结合各单元主题进行口语交际选题、内容及话题类型的针对性设计,按陈述、交往、介绍、讨论及表演进行类别划分,彰显出教材设计的全面性原则,为教学方案、教学目标设计提供明确思路。
3. 口语交际教学长期遭到忽视
王荣生教授在《口语交际的课程意识》一文中提出:“口语交际研究的重心,现在应该由取向的宣传,转移到口语交际中‘听什么’和‘做什么’的开发,转移到口语交集的课程内容的建设。”虽然新课改与教材改革均使口语交际教学地位得到提升,但在教学实践环节仍未能彻底改变其弱势角色定位,尚未建立对教学效果的量化评价与书面检测机制,导致部分教师将教学重点投射在阅读与写作领域;因课堂教学时长有限、班级学生人数众多,难以有效兼顾每一个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且缺乏专业性、针对性指导;互联网发展、智能设备普及,导致部分网络语言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口语表达的规范性。上述问题的普遍存在,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带来显著阻碍。
(二)相关理论
1. 模仿理论
模仿说是行为主义理论范畴中的一派观点,被划分为机械模仿说、选择模仿说等分支,侧重于从儿童语言学习角度出发,认为儿童习得语言的主要渠道为模仿成人语言,并指出成人的语言可发挥刺激作用(S),儿童的模仿则为刺激下产生的反应(R)。其中选择模仿说的代表性人物为怀特G.J.Whitehurst和R.Vasta,他们在《语言是通过模仿获得的吗?》一书中提出“选择性模仿”这一概念,推翻原有机械模仿理论,主张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具有选择性,儿童能够将模仿的句法结构重新应用于其他情境中,并表达新的内容。将该理论延伸至语文口语教学中,要求教师认识到语言具有模仿性、可复制性,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逐步确立口语的正确句式、语法与结构等,并将其迁移至新的情境中,实现口语结构的创新应用。
2. 强化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B.F.Skinner经长期实验提出强化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外部刺激性因素影响,分为正强化、负强化两类,通过引入强化物能够控制、改变人的行为。从儿童语言学习角度出发,引入一种教学助力在学生语言习得过程中实施有效刺激,能够改善学生的语言知识密度,使学生基于较强目的进行口语表达技能的强化,例如综合运用辩论、讨论、问答等不同形式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最终实现语言学习目标。
3. 转换生成理论
美国语言学家Noam Chomsky于20世纪中期提出转换生成理论,聚焦儿童语言获得视域,开展一系列研究,并主张应采用“内因+外因”形式培养儿童的口语表达、口语交际能力。该理论肯定儿童语言获得涉及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符合人脑信息感知的生理机制,儿童依托内置的先天语言装置在一定学习空间下实现语言发展,实现语言习得目标。回归到语文教学视角进行分析,要求教师在课堂设计环节始终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综合运用教学示范、多元方法与评价手段创造理想的口语表达空间,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夯实理论基础。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通过在以中国知网为代表的学术网站中检索“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小学语文口语表达能力”等关键词,共显示学术论文340篇、学位论文279篇,其他会议、报纸等材料内容超百篇,将相关研究成果整理如下: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学术研究成果较多,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和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均高度重视母语教育,并将口语交际以独立课程形式纳入课程体系中,结合实际学情进行针对性、适用性目标的调整。在教学目标方面,美国于2006年发布的新课程标准中即明确指出,应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具备流畅运用英语的能力;在教学内容方面,德国从学生兴趣点出发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侧重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口语交际活动中;在教学方法方面,德国教育家Diesterweg认为学校应当重视综合课程的建设,依托多种学科的交融发挥对学生口语学习过程、学习习惯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将自身的思考、体验与感受进行口头转述;在教学评价方面,美国学者Bachman提出“语言测试与语言实际运用相一致”的原则,确保语言测试的终极目标指向对目标语言的使用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口头语、书面语应用能力。虽然国外研究成果、研究经验较为丰富,但仍与我国实际学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匹配性问题,因此仍需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特征、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要求进行针对性、适用性教学策略的探索。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文献资料数量突破30万篇,但细化至口语交际教学领域其数量占比偏低,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以下5个方面展开:
1. 在口语教学目标方面
有学者借鉴美国、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的口语交际课程体系建设经验,同时结合新课标要求完成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设计,初步将教学目标细分为知识基础维度、能力培养维度与发展潜能维度,并面向不同学段学生提出具体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要求,侧重于使学生养成口语表达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并逐步实现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有学者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探讨口语交际教学中设置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以第三学段为例将教学总目标分解至各单元、细分至各课时,主张将口语交际教学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的各个方面,将教学目标设置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素养、人际沟通能力上,并通过创设针对性教学情境考查学生在特定情境下的语言表达及应用能力。
2. 在口语教学内容方面
有学者以“教什么”为核心提出应密切结合学情进行活动类型选择与活动内容设计,教师应先以反思性教学内容作为切入点,例如邀请学生进行一段自我介绍,在聆听学生口语表达内容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指出不足、纠正错误,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在口语表达上存在的不足,以此改进不良的用语形式及交际习惯;随后从教学内容筛选入手,根据学情确认口语练习的重点内容,保证贴合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知识背景进行话题选择,保证口语训练的实施能够使学生切实得到帮助;最后还应实行教材内容的深度开发,从中挖掘有价值的学习元素进行学习情境、学习案例的设计,更好地丰富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训练平台。
3. 在口语教学方法方面
有学者针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方法作出细分,一方面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能够适应不同情境进行内容分析、观点表述,运用规范、生动形象的话语进行事物描述或事件解析,从而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能力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形式,如创设接电话、诗朗诵、指定情境会话、辩论赛等,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倾听、默背、听评等多种形式进行信息捕捉与再加工,在此过程中实现思维能力与想象力的深度开发。
4. 在口语教学与阅读、写作其他模块融合方面
有学者指出现有口语交际教学在内容设计上较为孤立,忽视学生的主观想法与学习体验,并提出关于改进口语交际教学的三点建议。其一是建立口语交际与阅读、写作的融合机制,在写话训练中考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实现语文教学中不同板块的融会贯通;其二是强化师生交互,拓宽师生沟通与交流平台,便于及时指导学生在口语表达中的不良习惯,构成语言学习层面的共同体;其三是面向互联网平台建立规范管理机制,教师应主动帮助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定期开展网络用语竞赛、情景剧编创等活动,借此拓宽学生口语交际的平台与渠道,实现课内外口语表达能力的协同提升。
5. 在口语教学评价方面
有学者指出在现有语文教学体系中口语交际教学仍处于弱势地位,师生均未认识到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且现有口语测试的评价以口头简单评述为主、较少落实到书面上,导致学生在后续反思、改进环节缺乏针对性参照,后续仍需进一步完善口语交际教学的考评机制,真正使教学评价发挥对课堂教学的总结与提升作用。
整合现有研究成果可知,学术界在关于口语交际教学、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方面开展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实践层面,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按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评价方法改良、教学方法修正、教学内容创新以及教学目标调整,但较少融合相关理论与学生语言习得规律进行教学策略的设计,难以验证教学策略实施的可行性、缺乏专业理论指导,因此后续还需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充分发挥理论的先行指导与服务价值,从而在教学实践中践行课程改革目标、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 小学语文高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及培养策略优化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
1. 教材内容编排情况
现行统编教材将口语交际以独立模块形式设计,选题类型更加多元化、生活化,致力于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以六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该教材中包含4个口语交际板块,《演讲》《请你支持我》《意见不同怎么办》《聊聊书法》分别对应表演类、交往类、讨论类、介绍类共计4种话题。其中《演讲》关注对学生口语表达中语气、语调的训练,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特定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侧重于考查学生在口语表达时能否灵活运用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进行配合,借此提高自身的表现能力,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交流氛围;《请你支持我》侧重于引导学生能够学会客观清晰地表述自身观点、阐释理由,并尝试推测对话对象的反应,采取预见性措施予以应对,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交际规则;《意见不同怎么办》通过引出一个具有充分议论空间的话题,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话题倾听对方想法与意见,以尊重、礼貌的态度处理交流事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聊聊书法》则以书法作为核心议题,考查学生能否在整理相关资料过程中提炼出相应主题与有价值信息,并有条理地表述自身观点、介绍书法的特征,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上述教材内容的编排均围绕语言交际场景展开,致力于以循序渐进形式培养学生的倾听、注意力与沟通、应对能力,符合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思维发展与语言交际表达能力培养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