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主题阅读”点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 石学军

摘 要:语文学科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开展语文教育工作,可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也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及审美情趣的发展。语文教育工作中阅读是其中的重点环节,伴随着新课改教学任务的进一步深化,创新阅读教学手段再一次成为教师们应着重关注的一项任务。目前,多数教育工作者都已经发现主题阅读教学的优势,也验证了该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及素养发展的重要功能。基于此,文章选择小学语文课堂,分析开展主题阅读的意义及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44-0042-05

一、 引言

阅读是语文教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开展阅读活动有助于学生文化修养及表达能力的提高。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语文教育工作中,有些教师会将教学重点集中于教学工具性方面,忽视了学科的人文价值。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主动创新教学方法,平衡好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以主题阅读的形式帮助学生体会文章所传递的情感及价值观。以整合阅读的手段,健全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展核心素养。

二、 开展主题阅读的意义

首先,开展主题阅读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阅读量。进入到小学阶段后,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便会逐步增强,其对文字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强烈,所以传统的单篇文本阅读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要采用多元的方法,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文本。由此看来,主题阅读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方法做好有效的教学延伸,并且因为延伸文本与课文之间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所以并不会让学生产生过大的压力。

其次,开展主题阅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创造性思维也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奠定学生能力发展的基础。在主题阅读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不同的文本主题,也会了解到很多文本的独特优势,在潜移默化中,便会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并且主题阅读能够紧密贴合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需要在主题的引领下,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在思维碰撞中形成独特性的阅读体验,感受阅读学习的快乐。

最后,开展主题阅读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提高其阅读能力。在主题阅读中,学生会了解很多人文要素与语文要素,在两者有效结合、双线并轨的状态下,其对很多阅读方法都能够达到有效的吸收,进而逐渐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发展阅读素养。

三、 开展主题阅读的对策

(一)精选主题,细化教学目标

要知道主题阅读与以往的单篇阅读之间有本质上的区别,并不是特指某一堂阅读课程,教师需要提炼出具体的主题,在主题的引领下选择多篇文本以多课型的形式对学生加以引导,以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题阅读的最大特点在于,课型不同。基于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学习能力分析来看,教师可选择的课型包括以下四种:整本书阅读、组文阅读、阅读实践以及精读引领。四种课型各有各的特点,也各有各的优势,相辅相成。教师可以在具体教学中酌情选择。在不同的主题下挖掘文本内涵,深化学生的认识。

1. 深入解读教材,主题双线并行

教材是学生开展语文阅读活动时的主要素材。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和深入思考,所以在开展主题阅读活动时,必须要拓展思维,不能局限认识,也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单纯地以教材为根本选择主题,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学习能力,对文本和教材展开深入的剖析,探索各文章各单元彼此之间的联系,从而选择合适的阅读主题。

以《慈母情深》《父爱之舟》以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例,三篇文章的主题可被概括为“亲情之爱”。深入解读分析来看,三篇文章虽然主题相同,但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整体的文章切入点却会存在明显的差异。《慈母情深》的细化主题为母爱,主要表达了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以及母爱的伟大与平凡,所以在根据这篇文章开展主题阅读活动时,教师所设立的主题,并不能过于笼统集中在亲情,而是应该体现在母爱,如史铁生所撰写的《秋天的怀念》就是比较适合的一篇文章。又如《父爱之舟》描绘的是父亲深沉而又默默无闻的爱,讲述本篇文章时,可选择《挥手怀念我的父亲》或《背影》作为主题阅读的素材。通过这样的一种方法,精心选择教学素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亲情之爱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主题。

在选择教学素材以及阅读主题时,教师不仅要关注人文要素,也要关注语文要素。例如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前都会有一些导语,而导语中也会详细地列举出学生在本单元学习期间应达到的一些要求。例如,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第1单元的要求为了解借物抒情的方法、第2单元的要求为能够根据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而这些要求可以凝练为语文要素。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以教学要求为指导目标,适当地提炼其中的人文要素,在两大要素双线并行的过程中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与阅读情感。除此之外,教师也要立足于知识迁移的视角,引导学生能够顺利地由课内素材迁移到课外素材。

例如,在学习《慈母情深》这篇文章时,学生会了解到很多有关于人物形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所以在引导其展开主题阅读欣赏《秋天的怀念》时,教师可以鼓励其从相同的角度,剖析体会这篇文章中所展现出的母亲形象,在两相对比的状态下促进学生阅读情感的有机升华,不断提高阅读素养。

2. 细化教学目标,实现一课一得

主题阅读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学生在每堂课上都能够有所得,能够了解到一种阅读方法。所以,要合理地取舍教学内容,能够对课堂目标加以进一步的细化,深化不同主题的作用。在此期间,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教学要求。

第一,要以新课程标准作为根本导向。新课程标准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引导,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阅读教学的要求各有不同,只有明确课标内容,教师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所设定出的教学目标、计划才会更加合理完善。例如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引导其开展诗歌阅读活动时,课标中的要求为要了解诗意,要体会诗歌的情感。在开展类似的主题阅读活动时,教师便可跟随这一目标合理地设定教学标准,学生能够了解诗歌的意思,能够体会其背后所传递的价值观即可,而无须逐字逐句地翻译文本。如此一来,教师还能够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拓展,了解阅读更多相同主题的文本,深化思维认识。

第二,要以导语作为补充。前文提及,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前都会有一段导语。这其中会明确地提出对学生的要求,也会对本单元的主题进行一定程度的凝练。例如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导语为一花一鸟总关情。本单元共包括4篇文章,分别为《白鹭》《落花生》《桂花雨》以及《珍珠鸟》。所以在主题阅读中,教师可以以导语作为根本导向,同时也可适当地结合每篇文章前的课文导语,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文本的大概内容,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自读能力。以《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为例,在课文导语中明确地表示了文章的背景,介绍了文章的主人公,并向学生提出了一些要求。例如要找到文章中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的句子,要分析这些句子对刻画老班长的作用。而教师便可根据这一导语合理地设定目标,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要求学生细读文章,把握老班长的精神品质,分析老班长的人物形象。在主题阅读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应用好课文导语及单元导语,还要做好有效的教学拓展,能够在两篇及以上的同主题文章中帮助学生快速地把握重点,精简教学实践。

第三,教师要关注课后习题。在每一篇精读文章后都会有相关的习题。通过处理这些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主题延伸,也能够使之更好地把握文章情感。在主题阅读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后习题的作用,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一课一练,从而实现一课一得。以《田忌赛马》这篇文章为例,在这篇文章的课后习题中,直观地为学生展示出了田忌赛马的对阵图。而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分析田忌之所以如此安排马的顺序的原因。利用这种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握教学中的难点,以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体现教学主题。

3. 精选阅读材料,高度契合主题

在主题阅读活动开始之前,教师不仅要解读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主题,还需要根据主题选择相应的阅读材料。客观分析来看,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都会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的书目,很多书目与教材的篇目之间也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从中选择一些阅读材料作为主题阅读的素材。以小学语文主题丛书为例,这一套书本中很多内容都会和课文内容有所关联,有着相同的人文主题、相同的阅读方法、相同的作者等。但并不是所有的素材都适用于主题阅读活动,教师需要做好有效的筛选以及挖掘。

以《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为例,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学生要把握住五位壮士的性格特点与人物形象,要学会关注群体,也要注意个体。而与之相配套的主题丛书中,提供了几篇不同的文章。如《狼牙山远眺》《北平漫笔》《八百壮士守四行》。深入解读来看,《狼牙山远眺》与本篇文章之间的契合度最高,所以教师可以选择该篇文章进行延伸。但与此同时,教师也会发现本篇文章与课文有相同的主题,却会让学生忽视其中所包含的语文要素,所以教师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再选择一篇文章,其中《八百壮士守四行》是最为合适的,该篇文章不论是人文要素还是语文要素,都与《狼牙山五壮士》十分贴合。所以教师需要通过这样的一种方法,最大化展现出主题阅读的优势。

4. 整合课堂内外,优化组合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要做好课堂内外的整合,以多元化的教学素材以及教学组合,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主题阅读又可被看作是专题阅读,在很大程度上为课内外的衔接提供了一定的契机。但是在引导学生进行主题阅读时,教师却不能局限在传统的教学认知方面,不能学习完一篇文章,然后再带领学生学习一篇与课文有关的文章,而是要让两篇文章有效整合,以课内外协同的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在开展主题阅读活动时,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主题的认知,教师可以适当地为其提供与主题有关的背景资料。例如在讲解《草船借箭》时,文章中的诸葛亮是很多小学生都比较熟悉的一个人物,所以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三国演义》中的其他片段,或者与诸葛亮人物有关的介绍,作为拓展性的资料唤醒学生的记忆。

教师可以通过拓展课内外资料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一些比较晦涩难懂的词句。以《七律·长征》这首诗歌为例,其中包含着很多与红军长征有关的场景,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如果学生没有了解过相关的历史知识,很难察觉出诗歌中所描绘的场景。那么在主题阅读中,教师就可选择与这两场战役有关的资料,将其与诗句合理穿插,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有限的时间内开发出无限的资源,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二)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感受

在主题阅读活动中,无论处于哪一个环节,教师都应注重要重新对自己进行课堂定位,将自己由以往的课堂管理者转化为课堂引导者,能够在贯彻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指导,以丰富并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1. 依据课型,选择朗读形式

在开展主题阅读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选的阅读方法较多,如朗读、默读、诵读等。朗读在多种阅读方法中是使用频率相对较高,所应用优势较为明显的一种方法,通过朗读学生能够快速地了解文章内容,也能够更好地感受文章所传递的情感。素质教育环境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出现了变化,其不再是知识灌输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需要在发挥自身引导作用的同时指导学生展开有效的读,以此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