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的有效融合策略研究

作者: 马荣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信息技术的社会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相结合,是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小学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有效途径,也与新课标目标任务相符合。但从现实来看,小学教学与信息技术尚没有达到有效融合。文章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从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融合的重要价值与存在的现实问题出发,提出解决对策,探索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教学;信息化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45-0015-04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不断走向成熟,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的融合也随之推进,互联网技术、多媒体应用、智慧课堂等已经开始运用于课堂之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作为当前新课程标准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更为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可以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所以,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的有效融合势在必行。

一、 小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的价值

(一)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现行的教育背景下,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小学生大都年龄在6至12岁之间,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学习还没有产生系统与正确的认知,学习的目标还不够明确,学习主动性培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课堂,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依托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开展更为效率化的自主学习,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搭建的学习平台进行自由地交流、互动,并能在使用相关学习软件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们之间的探讨、思考,使探究学习在小学教学中开展得更加顺利,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及学生自主学习、探索能力的提升更加明显。

(二)进一步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

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小学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学生高质量完成课堂目标是建立在对学习资源高效、深度利用的基础上的。如果学生能够将教学内容及与教学相关的其他学习资源进行梳理、整合,那教学目标的达成就会水到渠成。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的这一背景下,其强大的搜索功能与学习资源库功能便可以在为学生们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的同时,也为学生们优化、整合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系统。

(三)进一步推动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固有的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对照课程目标,依靠教学经验,将学习内容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课堂互动性差,有时候学生们会产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学生对学习内容一知半解,在对知识运用过程中只会死搬硬套,不会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的融入,使课堂中融入趣味性的手段有了更多的选择,互动式教学、趣味性教学、探究性教学、3D创客教育等教学方式被更多的教师所青睐、运用。信息技术的融入无疑让教学方式更加多样,也使教学质量、课堂效果进一步提升。

二、 基于小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教学设备与技术限制

信息技术硬件设备设施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础。目前,包括乡村小学在内,几乎所有的小学教室都配备了电脑、投影仪、麦克风等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基础装备,但是在信息技术设备飞速更新的背景下,虽然部分地处城市与发达地区的小学能够为教学需要配备更多支撑信息技术教学的设施设备,例如智慧黑板、互动系统及高标准的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等,但是相对而言,地处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的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设备设施比较简陋。再者,有的学校特别是地处农村的学校,存在设备设施得不到及时更新、老化严重问题。大部分学校都配备了信息技术教育教室,但是数量过少,这就导致了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广泛的应用与信息技术设备设施短缺之间的矛盾。硬件基础设施设备的短缺与落后,成为教师利用信息化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创造自主动手操作和体验式学习的最大阻碍。

(二)信息技术教学设备使用效率问题

信息技术硬件设备的充分使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就地区而言,同一城市或者平行乡村之间,其信息技术水平大致相同,所以使用率便成为决定课堂效率高低的一大因素,但是设备设施使用效率不高恰恰成为当下存在的一大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设备水平不够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在信息技术设备课堂运用水平方面,不同年龄段的教师运用水平不同。一些年轻的老师,因为从业前接触、学习信息技术设备的机会多,大都经过专业的学习考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教育装备信手拈来,教学形式多变,受学生欢迎程度也高。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因为接触时间晚、时间短,在运用、操作上还比较生疏,随即可能会产生“用也用不好,索性就不用”的想法,导致硬件资源闲置,使用频率、效率不高,课堂质量提高有限。其二,专业化教师队伍不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数量少是一直困扰信息化课堂快速推广应用及信息技术教育质量快速提升的问题,因为没有学生中高考升学的压力,导致小学中信息技术教育及应用一直得不到重视。课堂没有具体的、高要求的任务目标,学期、学年没有系统的考评办法,加之有的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为兼任,最终导致信息技术教育流于形式。

(三)教学模式与教学思维对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影响较大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思维,主导着课堂教学的方式。部分教师受固有教学思维的影响,教学思维固化,创新思维缺乏。特别是一些教学经验丰富、资历老的教师,因为从事多年甚至几十年教学工作,在看待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问题上存在一定偏见,有时候会存在“用了还没有不用效果好”的想法,不主动、不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探索、创新教学新方法、新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自己的“老一套”,主观上不愿意使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还有一部分教师认识到了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好处,乐于接受新型的教学方式,也尝试改变固有的教学思维,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僵硬地套用别人的教学模式,不加变通,没有结合实际进行完善、创新,将信息技术机械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导致取得的实际效果不佳。

三、 解决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融合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资金支持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突破空间限制、促进教育公平的有力措施。加大对小学信息化教学发展的扶持力度符合当下小学教育的发展目标,能让孩子们走好学习的“第一步”。其一,教育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科学、合理于推动小学信息化教育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统筹分配资金并组织、监督实施,有条不紊地逐步提高小学信息化教学水平。其二,要抓住当下小学信息化教学发展的薄弱环节,在补足短板上下功夫、想对策,予以更多的资金支持。例如基础设备不足、老化问题,应予以及时补充、更换,教育资源平台、网络不完善,应给予资金逐步健全等。其三,要在乡村信息化教学提升上制定有针对性政策,并且适当倾斜,既能够完善城乡小学教育体系,也能够以此提高乡村小学教学质量,缩小农村、城市学生在接受小学教育过程中的差距,让学生尽可能踏在同一起跑线。

(二)针对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向导。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所获取的大部分知识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因此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所学知识的多少、考试成绩的高低。加之现阶段对信息化教学大力普及运用,对教师水平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提高教师信息化教育水平,掌握与小学教育教学相匹配的信息技术,既能够使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目标以及重要作用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有助于教学模式与方法的优化创新,提升课堂质量,也有利于充分、高效利用信息技术设备,避免资源浪费。要提升信息化教育水平,首先应该针对信息技术设备升级、更新速度快这一特点,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常态化培训与提升机制,培训内容要包涵小学信息化、智慧化教学理念,信息化、智慧化优秀案例,成功经验推广,教学资源的搜索与整合以及新型多媒体设备应用等,以达到通过培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目的。其二,要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加大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考评,将是否适应现代信息化、智慧化教学理念作为考评主要内容之一,以此提高整个教师队伍信息化教学水平。其三,要完善教师考核机制,将信息化、智慧化课堂运用、创新与实效纳入教师考核当中,与评先选优及职称晋升挂钩,从而达到以考核促发展、促提升的目的。

(三)转变教学模式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也是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中保持对新知识的渴望与学习的热情是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为了保持学生对课堂的期待与兴趣,激发学习知识的热情,教师可以改变“直奔主题”式教学的模式,运用信息情景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导入趣味性、开放式的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将悬念式教学方式融入课堂,不仅让学生乐于学习当前的学习内容,还对后续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有所期待。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创设新的信息情景,借助多媒体设备、智慧教学设备等信息技术设备,向学生展示更具趣味的故事,代入逼真的模拟情景,以此激发对后续课堂教学内容浓厚的兴趣与探索知识的欲望,增加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热情,使信息化情景与信息化课堂发挥出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与能力的作用。

四、 推进信息技术与小学教育融合的途径探索

(一)加大教育软件的应用力度

硬件基础设施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但在近年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育软件正逐步在信息化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小学教学应运而生的教育软件层出不穷,为现代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正因为软件开发得越来越多,导致质量参差不齐,选择优秀的教育软件愈发重要。所以,在教育软件使用选择上,教师应该综合考量,要保证其具有实用性的前提下,兼顾创新性,既要能够强化家校之间的联系与互动,还要具备丰富教学资源、扩展教学内容的功能。此外,要充分利用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等移动终端,探索构建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孩子之间互联、互动等信息平台,既能够以信息化的手段打破时间、空间限制,让家长能够更加全面地实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具体表现及遇到的瓶颈困难,进而配合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调整,也能够有效缓解学校在承担学生教育方面的压力。以信息技术与智能化的方式实现家校联合、家校同步,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与健康成长都具有积极作用。

(二)正确认识并运用微课教学

凭借着互联网丰富的教育资源与教学内容,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已经逐步成为小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又一大表现,微课也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相互补充、针对强化的有效渠道。但是,如何正确处理课堂与微课之间的关系,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微课成为新的话题。其一,可以通过微课强化学生自主预习、复习的效果。课前预习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因为基础不同、理解不同,有的学生预习效果好,有的学生预习效果不佳,这就导致了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产生理解进度、深度上的差异。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的方式,将预习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微课的形式提前发送给学生,引导学生结合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同样,微课运用于学生们的课后复习,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巩固学习成果。以微课助推学生预习、复习,不仅能够提高学习与课堂效率,还能够培养学生们独立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其二,可以通过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在小学课堂上,由于学生年龄普遍较小,有的知识点往往需要细致讲解,但是由于课堂时间与课程进度的要求,有时候讲解的细致程度不能兼顾每一个学生,基础好、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听懂了,但是基础差、理解能力相对弱的学生就会出现一知半解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微课就成为课堂教学的完美补充,将重点、难点知识以微课的形式进行讲解,既不占用课堂时间,又不影响整体教学进度,还兼顾了每一位学生,有利于缩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此外,微课还可以作为课堂内容扩展、重难点习题讲解等巩固课堂知识的有效方法。

(三)丰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内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