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群文阅读之于打通高中生语文“任”“督”二脉的核心作用
作者: 关雪杉摘要:群文阅读是一种语文阅读教学新理念。群文阅读能够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阅读品位,丰富教学内容,打通高中生语文“任”“督”二脉。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们注重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将群文阅读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改变,加快阅读的进度,使学生在繁杂的课文中进行思考,思维更加活跃,使课堂的内容更加充实、更加高效。文章主要针对群文阅读之于打通高中生语文“任”“督”二脉的核心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45-0023-05
在当今中国这个浮躁的社会,所有师生都必须沉好自己的心灵读书,群文就是一个着眼于培养学生真实读写能力、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的读书新方法。群文联读或者说群文阅读,都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并非目的和价值,是术而非道。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要不停学习,不停实践,要对语文教育思想有科学理解,对语文教学规律有精准把握,做一个“问道”语文人。教师应该体会“1+X”阅读理念的深刻内涵,增进对群文阅读教学的深入学习和探索,创造更多、更高质量的教学思考和课堂案例,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综合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一、 群文阅读之于打通高中生语文“任”“督”二脉的核心作用
在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下,群文阅读教学成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打通高中生“任”“督”二脉的重要途径。为寻求群文阅读及教学的突破口,引导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创适应新高考要求的教学路子。群文阅读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读者的深层阅读,而群体阅读是通过读者兴趣的变化来实现对文章的理解。结构化是群体语言学习的一个关键技术,它能够使学习者掌握读、写技能,以及提高他们互动思考能力和语言素养。通过群文阅读促进了学生认知与创造、比较与融合、理解与鉴赏、批评与拓展等语文素质的生成。群文阅读这一具有创造性的阅读教学实践模块的诞生,有力地克服了当前语文教育中存在的系统化弊端,使学习者在读书过程中会大量阅读,从而提高了学习者的读写素质。
二、 群文阅读教学要点
群文阅读是围绕一个主题,将一组文章引入课堂,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的教学模式。要在一堂课中进行多篇文章的解读,也就意味着对文本的解读要有所取舍,不能面面俱到。因而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的作用变得尤为重要。阅读教学的观念要转型,特别强调核心素养的提升,关注人文浸润,以“立德树人”为目的,重视人才的大情景,清楚教育了多少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教育了人,人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总体策划,有机结合,自然渗透,要以文化教育人,以文育才;注重训练学生在处理实际情景中复杂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学以任务群为引导,由教师设定任务,学生使用智慧来完成任务,使他们从这个过程中或结果中利用经验和阅读的感受建构认知和语文理解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质;要学会在复杂的语文材料中寻找解决的方法,过去是单篇课文阅读,我们只注重整个文章理解,现在是成组的群篇阅读、互文性阅读、主题阅读、专题阅读、整本书阅读、“1+X”阅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这很接近我们真实的阅读生活,面对这些不同的阅读材料组合,教师要找到解决阅读难点的路径。统编中学教材的整体设计思想,要在传承中发展提高,把中学教材分为必修课、选择性必修和选修,教材尽可能突出这种区别,以形成二类教学的梯度与层次;中学教材运用“人文科学主体+教学任务群”两个线索总体策划单元教学设计,主要是强调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以体现教育价值;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呈现以题材聚合、打破传统文体、以单篇加多篇的方法组成单元教育资源,具有鲜明的内容整合特性,更贴近于实际的读写生活。群文阅读中的“群文”,从数量属性上应为三篇及以上,内容形式不必拘泥于纸质文本,电子、图片、电影亦可入选;内容关联上可为并列关系,亦可围绕核心文本进行聚集;从操作层面上来说,应先确定议题、再选择文本并设计问题。
三、 借助群文阅读打通高中生语文“任”“督”二脉的对策
(一)开展群文阅读活动
群文阅读通过多维度的阅读行为,抵达阅读的广度、厚度、高度和深度,开启了阅读新时代,其“群文思维”所具有的类属性、聚合性、整合性、通融性、互文性,是任何一种阅读路径不可比配的,群文阅读更有利于实现学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教学理想,让阅读行为真实发生,让阅读成为一种常态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让阅读滋养心灵,涵养性情,润养生命,让课堂成为学堂,让学生成为学人,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教师可以打造“古今史论第一——说理能士擂台赛”的活动,组织学生按《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两篇史论分组参赛,在学生充分地展示中重回历史现场,明晰史论价值,并通过学生对文章说理缺陷有理有据地辩驳,指向文章的写作目的和文本精神内涵,触及当下,在写作任务中完成对课堂教学的升华。
(二)立足群文阅读,发展语文关键能力
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开展群文阅读应该汲取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高中教师应该继续引领学生坚持阅读,广泛阅读,让阅读的种子在高中生的课堂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结出累累硕果。例如,在《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与《我与地坛》群文阅读教学中,这三篇课文分别由郁达夫、朱自清与史铁生三人所写,记录了三位作者与北京的故事。学生普遍对北京有向往之情,但是真正游历过北京的学生却不多,所以对于我国首都的认识依然停留在想象层面,而这三篇课文却可帮助学生去想象在北京生活的状态,使其能理解游子在北京生活时的孤独与寂寞、坚持与信仰。再如,教师以国民劣根性的“看客文化”为主题,对鲁迅先生的名篇《祝福》《孔乙己》《阿Q正传》等展开群文阅读教学。课堂紧扣文本,从“谁是看客”“何为看客”“为何看客”“拒绝看客”四个层次,引领学生层层深入,总结归纳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特征,继而鼓励学生用自己鲜活生动的语言给“看客”下定义,再举出当下生活实例请学生比较“现代看客”与“鲁迅笔下看客”的区别,进而引领学生剖析中国式“看客文化”长盛不衰的真正原因。学生也通过泛读、细读、研读三步骤增加了知识储备,习得了思维路径,获得了独特的生命体验。
(三)明确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为进一步落实高中语文“双新”教学,探讨基于任务群的群文教学方式,尝试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选好议题有效开展群文阅读活动。群文阅读,要以议题为任务驱动,通过多文本的比、对、读、议实现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议题的选择要有开放性、双指性和系统性。文本选择上,要体现清晰逻辑的结构化特征;问题设计上,要解答域宽问题,对多篇文本共同发问,通过阅读单呈现问题。例如,老师可以借助“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话题,设置具体情境,教师教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将鲁迅的《拿来主义》与《创新必须择旧——读〈拿来主义〉札记节选》和《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共同组文,课堂设计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巧思启智,为“孔子学院”宣传册选择宣传语的环节设计,成为课堂的亮点。引导学生在文化的“拿来”和“送去”中辨析理解,于文本链接中领悟“拿来主义”的内涵,培养与时俱进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意识的目标得以实现。再如,教师以“女性悲剧人生”为群文议题,选择《新课程1+X群文阅读读本》中的《祝福》《明天》与外国小说《素芭》组文。课堂上,学生自主选择文本叙述视角,复述小说主人公的经历,通过人物遭遇挖掘女性悲剧的原因。利用评价量表,让学生在互评中有“章”可依,有文可表。整节课趣意横生,情感入心。“人们的集体无意识往往是造成主要人物悲剧的原因,但悲剧的人生并不是女性的宿命”,其中一位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体现了课堂深度与情感渗透,使人耳目一新,击节叹赏。教师应该夯实群文阅读的基础,将“群文阅读”和“任务群学习”“整本书阅读”相结合、群文阅读与校本课程建设相结合、群文阅读经典教学模式与优秀教法相结合,改变学生的阅读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推进以“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取得新成效。
(四)读写结合,提升素养
群文阅读是在一个单位时间内阅读相关联的两篇或多篇文章,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形式。群文阅读不仅是教师在课堂中的一种教学活动,教师的重要作用是打通学生的“任”“督”二脉,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爱上阅读,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教师应该在群文阅读课堂中开展读写结合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群文阅读课堂并不是阅读的终点,而是阅读的起点、补给站,更大的意义还在于通过教师指导下的群文阅读教学,学生能够自我主动地自觉阅读,开展个性化的阅读,以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要求。教师应该冲破固有思维束缚,为学生打造开放的课堂环境,努力提升文学思考品质,为学生拓展阅读的思考高度,实践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师可以以《回到历史现场:王朝败亡谁之过》为题目,联读《过秦论》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以“寻作者之思,效作者之责”为本节课学习活动的主任务,通过分析、比较,概括秦和后唐的强盛及灭亡原因。以“格物之美”求取辩证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学生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思考,以“正美之心”求取美的人文之实,最后,学生动笔练习,学习两篇文章的对比论证方法,以及整散结合的语言表达方式。老师这节课做到了群文整合、主任务选择得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在师生互动中达到共生、共建,切合课标“学习任务群”理念,指向“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五)创设情境,激活兴趣
群文阅读一定要有主题意识,不贪图求全,最好一课一得;一定要有文本意识,课堂不可脱离语文本质;一定要有整合意识,关注“同”与“异”的交互;一定要有学生意识,应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对情境化教学应注重激发兴趣、运用能力,拒绝创设虚假情境。因此,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情境课堂的创建。例如,教师开展《“突发事件”的魅力——〈祝福〉〈促织〉群文阅读教学》活动,以统编教材必修下第六单元的《祝福》《促织》两篇小说的整合为例,落实大单元任务目标,设定教学重点为:在群文比较阅读中把握“突发事件”在小说中的必然性和深层意蕴,感受“突发事件”的魅力。教师首先设置真实的任务情境:即将成立的戏剧社为庆祝社团成立,准备用一个精彩的节目向全校师生献礼。戏剧社部分成员拟对《祝福》和《促织》两篇小说进行改编,请学生对比备选方案与原小说的区别,思考是否合情合理。在该任务情境的引领之下,教师带着学生由浅入深地对两篇课文进行探究学习。通过精心设计情节曲线图,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突发事件精准定位,并启发学生领会情节突转对备选方案和原小说带来的截然不同的效果。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思考突发事件在小说情节运行中的内在因果,探究人物的深层心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意蕴。教师不仅立足于文本的探究,还引入英国福斯特《小说面面观》中有关情节的“因果关系”理论和孙绍振《名作细读》中的“打出常轨”理论,水到渠成地总结出优秀小说作品中“突发事件”的魅力:情节突转,波澜起伏;情节运行,吻合因果;人物“出轨”,深层心理;主题呈现,丰富深刻。
(六)信息技术提高群文阅读的教学效率
为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升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的能力,提高对智慧课堂设备的使用技能,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充分融入课堂,增强群文阅读教学效果。例如,教师教学《有的放矢——议论要有针对性》一课,这堂课重在让学生从现实针对性和读者意识两个方面学习议论要有针对性,并引导学生提高自身德行修养,做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整堂课从针对现实深挖根源与针对特定读者进行论证这两个方面来展开,以《师说》为例,请学生合作梳理本单元多篇文章,并结合现实,学以致用,让学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更让学生懂得责任担当与青春奋斗,从而获得思想的升华。同时,课堂首尾借助信息技术播放动画视频,为课堂的导入和总结增强情境感。教师借助平板发布随堂练习,通过系统生成的学情报告,即时了解学生的知识盲区,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帮助学生透彻把握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