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知行合一

作者: 谭梧燕

摘要:教育承载着国家与民族的希望,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中小学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对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的核心要素,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极为关键。所幸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形成了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道德修养理论与宝贵经验总结,著名的童蒙读物《弟子规》便是优秀的德育教材之一。文章以《弟子规》为基础,阐述中小学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不可或缺性,以及儒家孝悌文化对塑造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远大的志向;爱亲敬人的意识;良好的日常习惯;诚实守信的品格;仁爱的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46-0001-05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对提升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承载着国家与民族的希望,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党的十九大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上述指导思想与政策方针,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育的关注,也说明了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中小学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对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的核心要素,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极为关键。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形成了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道德修养理论与宝贵经验总结。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多少经典传承了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的思想。《左传》记载:“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次之谓不朽。”说明树立德行为先,而后建立功业,再次是创立学说,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可以称为不朽。《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大学的宗旨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道德经》记载:“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著名的童蒙读物《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中国清代教育家李毓秀以儒家思想中的孝悌思想为核心,编写的学童生活规范的韵文,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采用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韵文形式,分五部分编撰成书,后被清朝学者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分为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七个科目,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要求弟子们孝亲悌弟,严于律己,行思学文,为弟子们制定了一套明确的道德规范准则。这对中小学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而言,极具参考价值。

中小学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不可或缺,儒家孝悌文化对塑造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树立高远的人生志向

《弟子规》记载:“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意思是: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切勿自暴自弃,圣贤境界虽高,但只要循序渐进,也是可以达到的。此外,“学贵立志”“天生我材必有用”“人无志不立,学无志不成”“蜉蝣撼树,尤可敬之,人无大志,蝼蚁不如”等名言警句均阐述了树立高远的人生志向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在青少年时期树立自身高远人生目标的名人、伟人也不在少数。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先生为世人所敬仰,从小立下当宰相与良医的志向,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名言。清代爱国政治家、思想家、民族英雄林则徐少年时巧对佳话“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抒发了凌云壮志的博大胸怀。在中国近代史上,他为民办实事、禁烟不禁商、开眼看世界,为反抗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周恩来总理年少时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参与创建与领导中国共产党成立新型人民军队,解放全中国,为人民谋福祉,50多年革命生涯,26年总理任期,日理万机,将全部精力奉献给了祖国与人民,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的政治楷模。

任何人都应当立志,“匹夫不可夺志也”。个人立志宜早,“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认为一个人年少时就应立下志,当自己还未步入社会之前,心中便应有个奋斗的目标,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父母不在世了,自己操持家业,独立走上社会了,便应有一种为自己的志向而努力的作为,即“行”。孔子15岁便立志学习周礼,领略西周恢复初年的奴隶制盛世,克己复礼,以仁政治国,实现“大同社会”。一个人的志向不是随便确定的,而是在掌握大量的知识并认真思考、选择后定下来的,子夏的“博学而笃志”便道出了这个道理,只有学习了广博的知识,用知识本领来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坚定自己的志向。一旦立下志向,就要坚定信念,终生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努力,“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德育的重点之一即为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不仅为了利益自己,也要利益别人,志向越大,动力越大,越能造福于民族、国家乃至世界。众所周知,志向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期望与诉求,通常表现为获得普遍社会认可与实现自我价值等高层次的人性需求。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中小学教育者们,需要致力于引导青少年们树立高远的人生志向,并以从容坚定的心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为之奋斗。一是要不断加强学习,用高尚的思想武装自己,把小我融入祖国乃至世界的大海中,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二是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实现,理想的实现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只有以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去面对困难和挫折,以顽强的毅力去冲破艰难和险阻,才会达到理想的彼岸。

二、 培养爱亲敬人的意识

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德以孝为本,说的是孝顺父母、尊重师长是德行的根本。《孝经》中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行的根本,德行教育从行孝开始,“孝门开,百门开”。《论语·为政》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里包含着一个很重要的态度,就是恭敬之心,对长者的恭敬。行为上敬重父母,不能傲慢无礼。“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父母让我们做的事情,马上就去做,不要拖拖拉拉。“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教导我们,需恭恭敬敬地谛听,父母指责我们,需顺从地接受。现在社会是孩子呼,父母不能缓,反道而行之,父母的溺爱助长了孩子的傲慢无礼,他们对父母的呼唤往往是置若罔闻,甚至还会埋怨父母,与父母对立,不服管教,顶撞父母,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荡然无存。“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外出办事时,必须禀告父母,回来后也要面告父母,以免父母挂念。居处要安在固定的地方,职业要稳定不能轻易变化。入则孝部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对父母的态度,同时也提出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加强自我的人格修养,做一位身体健康、道德高尚的人,如“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如果身体受了伤,就会给父母带来忧愁。如果品行上有什么缺失,就会使父母蒙受羞耻。孝敬父母,还应该友爱兄弟姐妹,“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为人兄长要有长者风范,要友爱弟弟,而为人弟要懂得尊敬兄长,只有兄友弟恭,和睦相处,才能称得上是对父母的孝顺。“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在吃饭喝水、就坐行走的时候,都应当谦虚礼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居后。“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长辈站着,晚辈不可以就座,长辈落座后,吩咐晚辈坐下,晚辈才可以坐下。三字一句,具体教导了孩子们如何尊敬长辈。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只有将孝悌思想从小渗透到孩子们的德育中,才能唤醒孩子们爱亲敬人的意识,才能使家庭幸福,社会和谐。

在青少年爱亲敬人意识的培养中,首先需要重视家长的示范作用,父母对长辈、亲友在家庭生活上“以礼相待”,既丰富、温暖了家庭生活,又为子女树立了榜样。父母本身孝顺长辈,子女才会孝顺父母。其次,多为儿童创造认识和接触长者的机会。尝试给孩子与年长的人接触的机会,假日要回家看看长辈,父母也可以多给孩子讲长辈的故事。孩子与长辈多进行交流,可以加深彼此的感情,孩子也能从长辈那里感受到爱。再者,我们需要重视传承孝道文化,“百善孝为先”,可以让青少年们多读一些古人的诗文故事,让孩子们知道孝是中华传统美德,用先辈的事迹促进孩子们对“孝”的理解,感受孝道文化的内涵。与此同时,要引导孩子以爱亲敬长为标尺,时时不忘自己待人处事的态度与行为。

三、 形成良好的日常习惯

良好的日常习惯包括规范的行住坐卧,文明的言谈举止,恭敬的待人接物,以及对待衣食的态度等。《弟子规》记载:“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意思是:应该早起早睡,把握光阴及时努力,岁月不待人,要珍惜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曾国藩先生曾经指出,要看一个家庭会不会兴盛,第一是看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在饮食方面也应懂得节制,这也是在训练一个孩子的自制能力。“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物等物品应该放回原处,以免弄皱弄脏。当东西都有固定的位置,生活就会有条不紊,做起事来就能够循规蹈矩。我们从生活起居里可以看出一个人真正的修养和品德,这些素质需从小开始培养,在整理房间、衣物的时候,培养这颗恭敬、谨慎之心。“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要求我们穿衣在整洁,不在华贵或是名牌,要跟自己的身份、经济条件相称。“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进门时脚不要踩在门槛上,站立时身体也不要站得歪歪斜斜的,坐的时候不可以伸出两腿,更不可以抖动。“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做事情不要太匆忙,匆忙容易出差错。对待任何事物,既不要害怕困难,也不要轻率应付。

有些孩子熬夜上网、玩游戏、玩手机、沉迷于歌舞娱乐等,日夜颠倒,不务学业,浪费宝贵的时间。在穿着上喜欢攀比,非名牌不穿,非昂贵的不买。追求个性,站没有站相,坐没有坐相,带给别人轻慢、傲娇的印象。诸多现象表明,德育工作要从学生的基本行为礼仪与文明举止开始,长期实践,形成良好的日常习惯,塑造富有教养的行为品格。加强品德教育,培养良好习惯,应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是确立育人理念,营造德育环境。事实证明,良好品德的形成与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分不开的,如墙上绘着《二十四孝图》等反映中华传统美德与伟大民族精神的图片,有助于青少年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形成自觉的行为与良好的习惯。二是提高教师素质,突出德育主导作用。教师的言谈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加强教师思想品德修养,树立良好的道德风范,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受到学生的信赖与尊重,其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工作者,我们更要承担起品德教育的重任,要细致入微、持之以恒、因势利导地开展品德教育,让学生时时、事事都用真善美的天平去衡量自己的一言一行,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发生变化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强,正是接受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只要教师和家长合理正确地引导与培养,孩子们就能形成正确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家校合作,深入学习践行《弟子规》,循循善诱,使每个学生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生”。

四、 注重诚实守信的品格

自古以来,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于诚实守信的名言典故也是数不胜数。《论语》记载:“人无信不立”“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唐代诗人李白在五言古诗《侠客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诗句中,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说的是“诚信”分量比大山还重。商鞅立木为信,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守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信任和尊重。诚信是立身之本,孔子也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假如一个人不信,真不知他还能做出什么事情来,所以诚信对一个人在社会、在人群中立足是相当重要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