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下的阅读策略探究

作者: 王晨曦

摘要: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一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托阅读教学要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推动立德树人目标循序达成。但当前阅读教学落实的过程中,存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语言积累与运用不够充分,忽视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等多重问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从推动核心素养培养入手,优化阅读目标,甄选阅读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掌握阅读方法,积极实践应用,促进学生阅读发展。融合于日常教学过程,实现语言、能力、思维、审美同步提升,切实推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进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46-0035-04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对人才综合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如何依托阅读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一线教师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立德树人理念指引下的语文教学,要发挥工具性与人文性协同价值,推动学生综合素养循序发展。同时,在高考中阅读也占据了试卷的半壁江山,加之网络本身内容的丰富、信息传播的迅捷性、资源的多样性,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新挑战。如何切实提升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让学生通过阅读搜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已成为现代社会人才培养必不可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 语文核心素养内涵解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文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进行综合性语言实践运用的核心课程。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推动课堂教学稳步落实的重要一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落实,要让学生依托丰富语言实践,主动积累语言文字,感知语言文字运用特色。在具体使用场景中,要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力。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着眼于学生基本能力培养,可以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增强爱国热情,品味语言表达规律,形成丰富语言运用体验。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言表达、文字运用、直觉体验基础之上,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进而对语言文字深刻感受,认识文学现象,加深现实生活感受,对语文思维鲜活理解。从思维层面推动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可以让学生整个逻辑条理性、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显著增强。同时可以让学生学会从大量语言文字中筛选核心要素,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一些创新性发现。可以说,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在语言建构与运用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进阶性素养,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获得突破性发展的重要体现。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优秀作品以及语言形式的艺术性欣赏。审美鉴赏与创造过程可以助力学生获得良好的语言审美体验,进一步帮助学生多角度感受文学思维与表达魅力,进而让学生审美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在对语言进行借鉴性应用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运用语言去表现美、创造美,通过语言的体验、欣赏、评价、表现与创造,使学生体验丰富情感,发展审美想象,学生自身的语言创造力可以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首先要让学生有效地对优秀文化进行理解、欣赏、接纳。在此基础之上,唤醒学生自身语文学习的使命感、责任感及其对优秀文化进行有效研究的热情。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引领学生担负起传播语言文字、继承优秀文化、传承民族经典的重任。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需要以学生开阔的文化视野、极强的文化包容力以及审美鉴赏的自觉为基础,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系统性发展。

二、 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解读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素养理念指引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表现出很多新特点。

(一)对语文阅读的总体要求显著提升

语文阅读以培养学生语文实践、发展学生良好语感为基础。核心素养理念指引之下的语文阅读要从注重学生语文应用、培养学生生命探究能力入手,强化语文的育人导向功能。着眼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念,加强学科互联,增强语文内容与育人目标的系统性关联,凸显了学生自身核心素养的培养。以素养为纲、任务为导向,统筹整合,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为学生创建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场景,凸显语文的实践性。语文阅读强调跨媒介学习,语文无处不在,所以,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要从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培养有序转化。建立大语文阅读观,通过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等多元任务群实践活动,让学生阅读能力获得突破性发展,阅读鉴赏水平、思辨能力以及阅读创造力都能达到一个新高度。

(二)语文阅读要凸显学生自身学习成长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高中语文阅读要体现教学的系统性,同时还要对学生学习心理有效研究,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阅读教学的落实,培养学生自身思维的批判性和独立进取意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逻辑性认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语言学习活动推进落实的同时,要引导学生独立判断,学习创新,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对认知性内容进行概括,寻找事实,得出结论。同时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创新性设想,在阅读中尝试进行有效的批判、思考和创造。不能单纯唯书本知识阅读,而要让学生多元阅读,广泛思考,敢于质疑,发出自己的个性化声音,推动学生语文素养实现突破性发展。

三、 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阅读主体性地位不能有效彰显

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独立性显著增强,语文阅读教学要以生为本,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建构。教师发挥好有效的引导作用,为学生落实科学的任务安排,指引学生有效互动,积极交流。只有课堂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才能够推动学生语文素养有效发展。但当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学生主体性地位不能有效凸显,学生在阅读中存在很强的机械被动心理。学生阅读参与的热情不够,课堂气氛不活跃,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重知识轻能力教学推进不够系统

语言的建构积累过程过于机械,学生需要实际掌握的内容显著增多,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有效发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给予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空间相对较少,很多教学任务都从文本解读入手,回答一些具有明确指向性的问题。教师教学中对整体的谋篇布局非常关注,但是不能够引导学生从语言审美的角度,积极品味,融入故事的喜怒哀乐分析人物形象。还有一些时候,只围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而落实,阻碍了学生其他素养的发展。学生自身在思维、文化、审美等多个方面素养发展不够均衡,进一步阻碍了学生语言积累与运用的热情。

(三)忽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自身在知识、能力、社会经验等多方面都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语文教学不宜再用传统性手段将学生困囿于课堂之内,单纯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需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社会经验,让他们大胆尝试审美创造,真正让语文课堂活力尽显。但当前在语文阅读中,很多教师单纯追赶课时,忽略学生自身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自主表达和分析。还有一些教师以习题演练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自身语言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不能有效提升,语文阅读教学与立德树人的目标背道而驰。

四、 核心素养下高中阅读教学落实的对策

(一)素养为本,树立正确的语文阅读教学观念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发挥学生自身主体性价值,同时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教学引导时,也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有效策划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落实推进的整体方向,为学生阅读参与学习表现提供有效指引,这样才可以推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信息化时代语文阅读教学的推进,可以通过多媒体、微课等多种现代化方式构建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教学落实还要坚持构建民主课堂,彰显学生自身主体性价值。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自己的独特发现,发挥学生思维能动性,让学生个体表达欲望得到有效满足。这些都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对学生实施有效引导。民主课堂首先要尊重学生自身在阅读活动参与中的主体性价值,让学生积极阅读,有效表现,同时教师要为学生阅读参与能力发展提供有效台阶。以育人为本,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面向全体学生构建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情绪放松,积极思考,主体参与,表达描述,这样更有利于构建灵动课堂。其次,教师要倡导语文阅读的生活化。核心素养理念指引之下,不仅要让学生从文本层面上读文字,更要联系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品读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审美文本,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主体参与,积极发现。融合于生活,让学生品读字里行间的情理韵致,回归生活让学生发现道理并进行有效思考,构造语文生活有效互动的教学氛围。用阅读的推进与生活有效互动,还要让学生自主阅读、生活积累,为学生写作表达奠定良好基础,潜移默化中将读写过程有效关联,培养学生在谋篇布局方面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鉴习惯,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与妻书》这篇课文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可以让学生从文本层面分析作者林觉民对妻子表达了哪些情感,从哪些方面分别体现了这些情感。让学生真正理解林觉民先生的永诀之痛。结合日常生活让学生认真思考林觉民先生与妻子的真挚感情,并让学生体会为一个矢志拯救国家民族的革命者,作者将一己之爱扩展到普天下人之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崇高情怀。从文本向生活有效延伸,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热情,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推动学生语文素养有效发展。

(二)以生为本,对学生阅读学习需求有效关注

在阅读教学推进落实的过程中,除了立足课堂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之外,教师要善于借助大数据技术,落实有效的教学指导工作,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保持鲜活感。同时将语文学习与项目探究有机结合在一起,推动学生语言运用、积极审美、多元发现、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同时,提升学生文化道德修养,推动学生有效创新,让语文课程自身魅力全面彰显。

例如,在《岳阳楼记》这篇古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前就可以利用微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引导,对文中出现的生字、古今异义进行有效的赏读。在此基础之上,将阅读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让他们沉入文章,去品读文章的情感思想,达到流畅阅读的目标。再让学生去揣摩文中的人物形象,试着说一说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可以教会学生一些重音、强调语气延长、声调变化的赏读方式,而关于作者信息、背景资料、语篇评论等则让学生自己到网上去搜索,从多个角度看看专家的评析方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个性化认知。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有效互动,读评结合,知人论世,对文中的动静虚实写法、联想想象进行有效的品味。这样的学习过程,以基础文字积累为切入点,以学生自读感悟为基础,师生多元互动,可以让学生沉入文本用心体验。在阅读活动推进的过程中,围绕文本进行欣赏、评价、审美、创造,对提升学生阅读自主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品质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基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过程,让学生多读多学,厚积薄发,推动学生语言思维完善。

(三)阅读目标分层,凸显阅读训练渐进性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核心素养下的整体性目标有效分层。通过小目标的循序突破,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找到抓手,愉悦体验,不断进步。

先要在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层面,为学生指出明确的学习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言材料,更要让学生将语言材料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内化吸收,掌握规律实践运用,真正以阅读活动推动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有效发展。先要让学生对教材中涉及的显性知识系统掌握,语文阅读中所需要用到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都属于显性语文知识,要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执笔勾画,有效标注。真正读出来,看得懂,并尝试进行个性化解说。以语文阅读将语文要素有机串联,让学生尝试形成知识树,分类整理,方便记忆。高中语文学习对学生默写、背诵、记忆等多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显性知识要让学生积极自读自品,以学生擅长的方式来熟练记忆。当学生积累达到一定量之后,才能对语言文字快速感知。在新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实现系统应用,把握基本的语言规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