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入策略探究
作者: 张烽摘要:数学是小学教学体系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而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来看,他们的思维更加侧重于具象和直观,这也就导致很多学生在面对具有抽象性的数学知识时,会存在难以理解的问题。而将生活元素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则能够很好地改善这一问题,在降低学生理解难度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建立已有经验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实现更加高效的教学。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中融入的意义,阐述了现阶段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存在的问题,并且结合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的原则,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融入策略。
关键词:生活元素;小学数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46-0076-05
伴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教学工作也在不断发生转变,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各个阶段的各个学科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时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性阶段,也是为学生各项能力发展奠基的阶段,小学教师要积极转变以往的教育思维,将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保证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小学数学是基础教学中一门相对较为特殊的学科,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轻松地把握数学知识,教师一方面要考虑到数学这门学科自身的特点,同时也要将生活化的元素融入进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且发散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将生活元素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 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的意义
(一)有助于推进学生理解数学语言
在小学时期,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处在初期的发展阶段,而数学语言是带有一些抽象性的,学生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教师采用直接讲解的方式,学生在难以理解的情况下也很容易磨灭学习兴趣。而通过引入生活的元素,可以改变学生看待数学的视角,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去理解和感知数学语言。同时,数学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其本源自现实生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增加一些生活的元素,与学生的认知发展也是一致的,有助于在整体上改善教学质量。
(二)有助于促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在数学学习当中,问题意识是学生必须要具备的珍贵品质,只有具备问题意识,学生才能够对数学知识产生怀疑,进行主动的学习和探索,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深刻认知。而对学生来说,在对一件事物完全没有形成认知的情况下,是谈不上问题意识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与学生的认知区域和发展水平更加相符,让学生在自己具备一定认知的领域中进行学习,并且当新的知识与已有认知产生矛盾时,能够提出自己的困惑,进而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效果。
(三)有助于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
从以往的数学教学视角来看,教师在教学中的侧重点往往是数学知识本身,与现实生活脱离,学生想要理解具有较大的困难,久而久之,对新知识的兴趣会逐渐磨灭,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体验是负面的,难以形成学习数学的自主意识。而通过生活元素的添加,能够在唤醒生活认知的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得到优化,进而产生学习和探究的内在动力,为实现深入学习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四)有助于丰富数学课堂教学元素
在小学阶段,数学主要学习一些基础性的内容,相对来说难度不大,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由易到难的逐步学习,但是其中的元素比较单一,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依据教材进行教学,就会使课堂呈现单一固化的局面,学生的兴趣自然会受到影响。而引入生活元素,使得数学课堂教学的元素更加丰富,并且生活当中的素材是无穷无尽的,能够为数学课堂带来更适宜教学的资源,实现高质量的教学。
二、 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元素的应用停留在形式上
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的最终目的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需要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而部分教师在融入生活元素时,没有考虑到教学目标,盲目地将生活元素的融入作为教学目的,导致生活元素虽然引入了课堂上,但是与知识的链接不够深入,只能停留在形式上,无法发挥应有的效果,也就弱化了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积极作用。
(二)数学教学与生活元素缺乏联系
部分教师虽然已经认识到了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元素的意义,但是在实践中却难以把握好程度,也缺乏切实可行的方法。再加上传统的教学理念难以转变,在教学中仍然更加侧重于数学知识的讲授,因此引入的生活元素比较少,并且在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结合教学任务对教学流程进行设计,表面上增加了一些生活中的内容,但是与数学知识的融合程度并不深。
(三)教师使用的语言较为抽象
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比较薄弱,想要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需要教师运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语言去进行引导,而将生活元素融入数学教学中正是有着这样的意义,能够用学生熟悉的生活语言去解读难懂的数学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生活元素的这一价值,没有运用生活化的语言去对数学知识进行讲解,仍然倾向于数学语言的讲解,导致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四)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生活元素是非常丰富的,将其融入生活当中的方式也并不是单一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行灵活的设计和安排,这样才能构建内容丰富的多元化数学课堂。但是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元素时,采取的方式往往比较单一,虽然引进了生活化元素,但是课堂教学模式仍然固化,使得生活元素的融入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也制约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 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入原则
(一)适宜性
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不同年级、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因此,教师在选择生活元素融入教学中时,除了要考虑教学内容,也要关注学生的年龄阶段,选择适宜的生活元素,以便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比如低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比较偏向形象化,利用一些生活实物进行教学更能够让学生融入课堂;而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能力,运用联想的方式实现生活元素的融入,更能够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
(二)真实性
生活元素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在课堂中应用生活元素时,应当保证生活元素的真实性。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生活化元素时,不应当过于随意,而是要注意进行合理的设计,尽可能保证情境的创设与真实的生活相符。如果教师选择的生活元素缺乏真实性,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具有较大的差距,那么不仅生活元素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教学辅助作用,还有可能会影响到原本的教学进度。因此,在应用生活元素时,教师应当从学生的生活视角出发,合理进行选择。
(三)适度性
生活元素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其本质目的是为课堂教学提供服务,因此应当遵循适度性的原则。教师要结合教学的需要合理选择生活元素,这样才能够保证生活元素与教学良好地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只注重引入生活元素,却脱离了原本的教学需要,以至于生活元素出现喧宾夺主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生活元素的引入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要保持适度,否则不仅无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还可能会起到一些反作用。
四、 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一)从课程教学出发,适当筛选生活元素
生活元素的应用是为了给教学提供服务,因此,在选择生活元素时,教师也要注重从教学内容出发,这样才能够保证生活元素的应用取得应有的效果。首先,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有全面的把握,并且从中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元素的契合点,实现数学知识与生活元素的协调统一。这样自然地融入生活元素,一方面能够改变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固有认知,认识到数学课堂不仅有趣,同时也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到的数学知识能够被应用到生活当中;另一方面,生活元素的融入,能够降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让学生从生活的视角出发去解读数学知识,建立已有生活经验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教师考虑到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小型的实物,比如橡皮、铅笔盒等,在教学时,可以用直尺量一量长度,强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还能够实现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具象到抽象转变。其次,结合教学内容,选择能够降低知识理解难度的生活元素进行引入。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让学生在生活元素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中更好地体会数学知识,这样能够确保生活元素的融入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同时,教师在引入生活元素时,还应当增加一些多元化的内容,保证生活元素的趣味性,使得生活元素能够与教学内容形成互补,强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例如,“长度单位”这部分的内容学习完成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生活当中与长度单位相关的内容,比如教室的长度、桌子的长度、黑板的长度等,还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测量,这样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对长度单位形成更加清晰的认知,另一方面还能够促使学生形成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让数学课堂上的内容向着课外和现实生活迁移,强调数学学科的实用价值。
(二)与生活问题结合,建立已知未知链接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加入生活化的元素,一方面是出于简化数学知识的难度考虑,让学生能够实现更加轻松的学习,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在现实生活当中遇到相关问题时,能够调动数学思维去进行思考,并且运用数学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也是数学学科的实用价值,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生活元素的融入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以现实生活当中的问题为支点,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生活化特点,让学生能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在生活当中感知数学知识,从而构建具有自身特点的数学知识体系。首先,教师可以利用预习环节,让学生进行一些生活实践,比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这部分内容之前,可以先引导学生完成一些生活化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结合自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知,在家里观察一下哪些物品是长方形的,哪些物品是正方形的。这有助于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形成初步的认知,为后续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的延伸,在布置作业环节适当加入一些生活元素,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知识,实现知识的深层次掌握,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将生活与数学知识链接起来,能够在生活当中发现相关的问题,并且在数学思维的驱动下产生新的解决思路,反推数学地位的发展。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这部分内容学习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通过观察家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试着将这些物体画下来,通过设计生活化的作业,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会更高,并且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也能够逐渐认识到数学课堂上的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能够明确数学的实用价值,进而实现内在动力的强化,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三)引入生活化元素,降低数学语言难度
数学本身是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的学科,使用的语言也较为严谨,对以具象化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这些知识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还不够成熟,如果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只是运用数学语言去进行讲解,学生理解的难度会非常大,也就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由于数学本身具有一定的生活化特点,因此,在针对较为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将数学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运用生活的语言去解答数学知识,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能够感知到的领域中直观地感悟数学知识,这样学生的理解难度能够得到有效的降低,当学生形成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可以从生活语言逐渐向着数学语言转变,从而使得教学方式更加契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还能够实现逐步锻炼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学习“百分数”中“折扣”这部分内容时,如果教师只是用教材上的数学语言给学生进行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会有较大的难度,同时,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含义和基础概念缺乏认知的情况下,后续的课堂教学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针对此情况,教师可以运用生活语言来讲解数学知识,比如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一些商场或者服装店打折,“打折”这一生活概念与“折扣”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就可以运用生活化的语言让学生去理解折扣,进而明确折扣如何用百分数表示,从而达到运用生活语言理解数学知识的目的。在这个过程当中,生活化语言的引入是为了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将已有生活经验与新知识链接起来。当学生理解了这部分内容后,教师可以利用服装店打折这一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小龙和妈妈一起去服装店,儿童套装打折,原价是90元,现在打六折,打折后的价格你知道是多少吗?让学生尝试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让学生理解折扣在百分数当中的表现方式以及计算方式,并且通过自己尝试计算,加深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