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如何落实“双减”政策

作者: 黄萍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面临“双减”的政策的背景下,如何在课堂上提质增效、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教师应当在教学观念、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等多方面进行创新,真正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落实“双减”政策,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素养要求贯通一致,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双减”政策;具体落实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46-0135-05

“双减”政策的提出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对学生综合素养标准并未降低的前提下,教师应全面、科学地完成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接纳和吸收程度,同时,教师也应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中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达到学生强行记忆目的的教学方式。如何具体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落实“双减”政策亟待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同探讨。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1. 作为一门涵盖社会、经济、文化等知识的学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它衔接了小学阶段的道德法治课程与高中阶段的政治课程,承上启下,衔接前后。然而,对刚进入初一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观念还未改变,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知还停留在其是简单的辅修副科的观念上,对政治学科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存在错误的认知,但是,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教师不应因“双减”政策放宽对学生的要求,尤其是在初三的道德与法治学习中,学生面临中考的压力,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运用要求更高,教师不应当以完成高强度课外练习的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如何在“双减”政策下完成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承上启下的教学任务,为高中政治学科奠定学术基础,有效地带领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完成减负增质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的不断思考与实践。

2. “双减”政策在部分方面也未落到实处。过重的学习负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焦虑,在生理和心理上对学生均造成影响,不利于实际学习效果的提升。此外,减负“一刀切”的现象也并不少见:呆板地对作业和课堂内容一刀切、对所有学生同化减负等。教师需要对“双减”政策进行深层解读,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安排教学任务的实施和完成,有效落实“双减”政策。

3. 在真正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不应矫枉过正,既不能过分追求分数与升学率,也不应该忽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对初中的学生来说,完善的自主学习习惯还未整体建立,独立学习的能力也较为薄弱,教师应该在开放课堂自主性的同时把控课堂重点、突破难点,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不能本末倒置,忽视教材重难点。此外,部分学生也对本学科学习抱有错误心态,认为只需要在考试前背诵教师所讲述的重点知识点即可应付考试,对课堂互动的参与度较低,作业完成的质量较差。

总之,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原本存在的问题或许可以通过大量课后作业与课外补习班弥补,但“填鸭式”教育终归不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双减”政策不仅仅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初中教育的改良提供了转变之机,教师应当审视自身,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真正落实好“双减”政策。

二、 “双减”政策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一)充分认识“双减”政策,转变教学观念

“双减”减负不减质量。在整体考量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教师与学校应当跟随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一节优秀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不仅仅以单一教材为核心,更需要教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双减”政策下不能减少的部分。“双减”减少的是学生课后过于重的作业负担,进而增加学生课后可支配时间,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双减”本质直指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不提倡通过完成大量“填鸭式”课后作业的方式以达到知识点的学习与记忆。学生在高效课堂上以主动的学习态度进行知识的内化整理,所反馈出的学习效果强于通过高压高强度课后训练与补习班带来的知识理解。“双减”政策也是素质教育中的必要一环,减负带来更多学生自我发展的可能性、全面发展的必然性,也反作用于教育工作者改善教学环境与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在“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还应该在主动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之后,真正地了解初中生的一些特点,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培养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兴趣爱好。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引入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与法治精神相关问题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法治的小视频,或者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给学生讲授一些法治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意识到如何真正地爱国守法。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给人的印象就是“耍耍课”,知识点多且抽象乏味,很多学生对学习道德与法治缺乏兴趣,思想上不重视道德与法治课,因此在课堂上积极性差、学习主动性差、学习的效率也并不高,而通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效使用案例的方法可以改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偏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网上交友新时空》这一课时,用了“苏小丽的网络世界”这一主线,把不同学生身上交友中的问题和本节课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丰富学科课堂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道德与法治学科“双减”政策也是素质教育中的必要一环,减负带来更多学生自我发展的可能性、全面发展的必然性,也反作用于教育工作者改善教学环境、优化学科课堂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可以通过整合课内外线上线下多方位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学习强国平台上的资源,在教师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将道德与法治课堂政治性与时代性兼具的特点完整地展现出来。道德与法治课堂离不开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例如,课本中文字表述的知识可能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通过案例化、情境化的表述,理论回归实践,设置多样化课堂互动环节,以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促使学生在实际案例中、情境中自主思考。

另外,现代化多媒体手段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全面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可以选择影片、短视频、讲座等不同形式,使得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方式在多次课堂实践与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笔者在《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课时中,以2021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视频《你的习以为常,是他们的一生所向》导入,让学生意识到国家安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笔者再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组织学生选择视频中的一个镜头,联系到生活实际进行提问,引导学生从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学习环境、生命安全、交通出行等方面展开,引领学生从自身经历意识到国家安全对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可见,多样化的课堂案例往往离不开师生自身的生活经历,道德与法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给予教师多种选择,也对学生真正知悉知识内核起到点拨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注意不应盲目追求多媒体资料的丰富多彩,而忽视了教学内涵,知识载量过少,导致初中政治课堂转变成了图画教学。还有部分教师过分地依赖多媒体信息,却难以准确解读多媒体资料,导致许多学生很难理解多媒体资料的信息,从而弃置了政治课程的教材资料。

(三)提升学校育人水平,创新教学方法

为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同时“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做到“减负”和“提质”相结合。“双减”政策落地实施,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空间。一方面,通过减轻作业负担和培训负担,为开展探究合作学习活动提供更充足的时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通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后服务水平,引导教师提升合作教学能力,从而保障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双减”与新课标的双重要求下,以往的单一教材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改的需求,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也是对教学方法的重新定位与新趋向。笔者在教学九年级上册《共筑生命家园》一课时,设计了如下的师生互动环节。通过多媒体展示情境“余村的大难题”: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响应国家保护环境的号召,关停矿山和水泥厂,导致村庄和村民的收入锐减。教师引入问题:假如你是余村的村干部或村民,你认为是否应该关停矿山和水泥厂?为什么?学生分为村干部和村民两个大组,每个大组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五分钟。扮演不同角色后,学生讨论交流非常积极,从村干部和村民的角度,既有学生赞成关停矿山,也有学生反对关停矿山,并各自阐述了理由。学生除了持“关”和“不关”的观点外,教师在小组巡视中发现有一名学生持“关一半、开一半矿山”的观点。教师继续在班级追问:如何看待“关一半、开一半矿山”的观点?全班学生再次炸开了锅,就这个观点展开激烈辩论。有学生认为此举是权宜之计,既有利于保护环境,又有利于村民生活。也有学生认为从长远来看,此举既不利于保护环境,又不利于村庄未来的发展。经历观点的交锋后,教师积极回应和肯定了学生的不同观点。有些思辨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个性化答案,深化问题的全面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应用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给学生深刻而生动的学习体验。

(四)建构生态化教学模式,实现高效教学

“双减”政策背景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模式成为教师必须经历的改革之举。在“双减”与新课标的双重要求下,以往的单一教材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改的需求,加强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核心素养也是对教育资源和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与新趋向。建构生态化教学模式,摒弃被动学习困扰,增强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以教育实践为核心,培养中华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的接班人。所谓生态化教学模式,即教与学,生活与实践形成联动,在探索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学习常态化、生活化,构建知识记忆联动,将思想政治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同时,教师应打造课堂教学、作业温习、课上检测良性循环——高效教学,轻松课后复习,精准查缺补漏,改善现有教学模式,以“学”为目的而非应试,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初中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点。例如:笔者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一框《和朋友在一起》时,通过PPT呈现: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寻李白》导入,教师:公元724年,二十四岁的李白开始了游历生涯,李白先后远游了宜昌、庐山、南京、扬州、绍兴等地!这一游,就游了近二十年。在这近二十年的光阴里,他走遍中国大好河山。由于他生性豪爽,侠肝义胆,朋友满天下。

教师过渡:在人来人往、聚散分离的人生旅途中,在各自不同的生命轨迹上,在不同经历的心海中,能够彼此相遇、相聚、相逢,是一种多么大的缘分和运气。接下来我们就通过视频,了解一下李白的朋友有哪些?

播放视频:李白的朋友圈:相识满天下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李白朋友圈,现在请大家讨论一下:随着李白足迹遍布天下和他诗名远播,他的交友范围、与朋友的活动内容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略(教师可适时引导可能扩大,也可能变小,让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朋友圈发生的变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