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作业校本化实践研究

作者: 林彬

摘 要:当前,加快推动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改革,是推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达成的必然,是提升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质量的必需。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之下,高中历史作业也必须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优化,通过加强对校本作业的开发与应用,以推动高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价值,为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文章探讨了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校本作业实践,对当前“双减”政策要求做了深入而全面的解读,以期构建起更加科学完善的高中历史作业体系,以科学有效的作业来强化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校本化作业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47-0137-06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作业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业能够起到检验教师教学工作成效、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进一步推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意识和习惯的作用。注重作业设计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合理性能够保证作业的有效性,能够增强学生对参与作业练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然而从以往的高中历史作业设计和实施情况来看,效果不容乐观。在当前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加上“双减”政策的落地,高中历史教师需要重新审视作业设计,明确作业设计的目标和要求,把握高中学生的学情和历史学科特点及内容,对作业的目标、形式、内容和评价等工作进行优化,探索作业的校本化实践,以推动历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作业校本化研究背景

(一)新高考改革背景和新课标要求

新高考改革自2014年开始,新高考的核心在于育人目标和育人模式的转变。就高中历史这门学科来讲,学科的育人价值不只体现在原来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之上,结合对2017年版高中历史新课标的解读,高中历史的学科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核心素养目标是否达成。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五大方面,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要明确这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展开对课堂教学的重新设计,充分展现出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也应当始终围绕这五大方面的素养发展来进行设计和优化。

(二)高中历史教学和作业设计现状

从目前来看,大部分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任务是繁重的,历史教师所面对的授课对象数量庞大且差异显著。在高一阶段,一位历史教师通常会负责4~5个班级的历史授课工作,这对历史教师自身的精力和素养都是极大的考验。学生又正处于学习生涯最关键的阶段,历史在高考中占有一定比重,所以教师一方面需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另一方面又必须要基于历史新课标的要求来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部分教师无法达成二者的平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仍然没能脱离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也就是说,课堂上历史教师只注重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的实训强化,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不仅历史课堂作业设计不容乐观,在历史课后作业的设计中,这一环节也常常流于形式。目前大部分历史教师所选择的作业形式就是为学生发放一些试卷让学生完成。作业形式非常单一,内容也局限于对既有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学生的练习非常零散,不够系统,所以效率不高。历史教师针对学生的作业评价也多停留于评判学生的作业完成率和正确率层面,对学生的错题指导、思维和习惯纠正等方面的指导不足。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面临的学科科目有所增加,而且各个学科的学习任务量难度也有所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非常紧迫,而这些科目又大多是高考中的科目,所以学生的学习压力是非常大的。一旦学生难以跟上一些学科的学习进度,又没有时间进行弥补,就会逐步丧失学习兴趣,作业反而成为每天必须要应对的学习负担。

总的来看,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针对性和趣味性不强,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课内外作业难以衔接,缺乏课堂练习环节。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形式非常单一,内容也比较陈旧乏味,无法体现出新高考以及新课程标准对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要求,无法提起高中生的参与兴趣。

(三)“双减”政策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当前学生的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校和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必须要控制数量,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摒弃随意、机械化的无效作业,设计更加科学有效的高质量作业。这就为当前的高中历史作业设计实践的优化指明了方向,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作业校本化实践是落实“双减”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切实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必然选择。

二、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作业校本化对策

(一)校本化作业的研发原则

1. 趣味性原则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作业的校本化研发必须要遵循某些原则,首先是趣味性原则。尽管进入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的内容容量和难度有所增加,更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考查,但在作业的研发和实践上也应当保有一定的趣味性。高中生正处于学习压力最大的一个时期,历史相对来讲又是一门理论占比较多的课程内容,所以难免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和乏味。历史新课程标准又强调要充分展现出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而要真正发挥学生参与校本化作业的主体性作用,必须要注重历史校本作业的趣味性。而要展现其趣味性,就必须要让历史和现实生活相结合,让理论和实践结合,与现代科技要素相结合,才能够真正抓住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2. 科学性原则

“双减”对当前各个学科的作业设计提出了明确要求,历史作业也必须要控制好总量、控制好时间,注重校本作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一味强调以数量取胜,而应当遵循高中生的学情特点和发展规律,和其他学科作业设计相协调,由此才能避免加重高中生的学习负担,缓解甚至是消除高中生对校本作业的畏惧和排斥。

3. 实效性原则

实效性原则就是要求历史校本作业必须要注重其实际所产生的效果,也就是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实践中所获得的价值。因而历史校本作业研发必须要注重时空的整体和局部的协调。具体来讲,在空间上,既要从学校历史教师和学生通过作业这一活动所获得的收获这一方面来评价作业的价值,又要将其放到更为宏观的层面进行对比和评价,从而把握作业所产生的意义。在时间上,要考察历史校本作业对师生、学校所产生的即时效果,又要将其同过去和当前以及未来的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相联系。简言之,高中历史校本化作业既要立足当下,又要回顾过往、展望未来;既要在内部处理好与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又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尤其要和考试相联系,才能真正明确历史校本作业的功能,发挥其实际的效果。

4. 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强调历史校本作业必须要有一定的培养目标,这样才能够明确高中生在历史方面的学习发展方向,目标源自历史新课程标准和相关教育部门的指导意见,同时也要建立在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之上,由此确定校本作业的类型、方法、形式,并且不断发挥其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导向作用,体现其发展性功能。发展性原则更强调过程,也就是要求历史校本作业的编制必须符合高中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发展规律,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同时还需要兼顾到不同学生的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二)校本化作业的研发和实践流程

高中历史校本作业的研发到实践应用也需要遵循规范完善的流程。首先,学校教研组需要依照当前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在对高中历史教学的重难点、对高中学生的基本学情有充分把握的基础上,组织好校本作业的研发工作,组织高中历史教师与相关专家学者的交流研讨,由此制定出完善可行的高中历史校本作业实施方案。随后,在学校的支持下,学科负责人印制校本作业,将其分发到各个高中历史教师手上。高中历史教师根据自身所执教的学生学段、学生学情来合理布置校本作业。在学生完成作业之后,由教师负责做好对作业的批改,主要评判学生的作业完成率、正确率和错误率,做好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统计与记录。根据教师的作业批改情况,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校本作业的评讲和修改。

在设计高中历史校本作业的过程中,学校和历史教师必须要对校本作业有明确的定位和科学的规划,依照校本作业类型的不同来遵循相应的研发和实践原则,保证作业研发和实践各个环节的衔接与协调,体现出作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才能够让校本作业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展现。

(三)课堂校本化作业的研发和实践

1. 紧扣课标要求,调整作业角度

通过校本作业来发展高中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在课堂校本化作业的研发与实践中,首先,历史教师需要对以往的作业角度进行调整,紧紧围绕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对学生的提问设计上,更注重作业练习的探究性。从以往历史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设计情况来看,学生基本上都能够从教材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课堂作业练习流于形式,学生所得出的答案也局限于教材之内,无法和当前考试中的命题测试要求相匹配,也阻碍了学生的历史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的发展。基于此,历史教师可以完全摒弃过去依赖于教材的作业设计习惯。为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历史教师可基于多媒体工具的支持导入一些课外资源,从新的角度来对学生做提问设计,引导学生展开新的思考练习。

例如,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与中华文明起源发展有关的纪录片,对学生展示一些出土的文物,引导学生基于自身的观察和想象回到过去,以生活在当时的人们的身份进行表述,描述自己的一天生活,这样既能够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整理和表达能力,又能够让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得到发展,体现出了校本作业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 关注学情差异,铺设作业梯度

不论学生处于哪一学段,学生之间总是存在差异。因此,历史课堂中的校本化作业设计也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差异,历史教师必须要重视铺设课堂作业的梯度,明确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和提升需求,为其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任务,以推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协调发展。这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要准确把握现行教材内容,从认知、理解、应用三个层面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练习目标。对水平低的学生可以只要求他们完成认知层面的练习目标,也就是完成对基础概念的了解;对中等水平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达成理解层面的目标,能够结合对教材内容的解读产生自身独特的思考,让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对高水平的学生,则需要进一步考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

3. 发散学生思维,拓宽作业广度

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基于这一素养的高中历史课堂校本化作业设计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能够让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打开。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作业往往只停留于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使得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无法顺利地达成,无法真正帮助学生透过知识表象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情感、主题和内涵,引发学生的共鸣。基于此,教师在展开课堂校本化作业的设计过程中,就必须要有意识地让作业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引发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悟,通过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来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课后校本化作业的研发与实践

除了做好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校本化作业设计之外,高中历史教师还需要精心做好课后的校本化作业设计。课后作业不是孤立的,需要体现出系统性,需要站在学生整个学期、整个高中阶段的角度来进行安排,并且要始终围绕课标要求,围绕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来展开。课后作业相比于课堂作业,作业的容量、难度、时间以及范围都有所增加。高中历史教师立足全局,从宏观上来做好对课后作业的科学设计,能够更好地发挥课后练习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应试能力的作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