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提问成为师生课堂互动沟通的桥梁
作者: 田蓉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课堂提问不仅可以让教师随时掌握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也可以通过这种互动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之间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小学数学学科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会觉得数学知识点比较枯燥,所以在课堂上会出现“思想涣散”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一边讲授知识点一边向学生进行提问,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思考。
关键词:课堂互动;沟通桥梁;小学数学;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49-0086-05
一、 引言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最初级的阶段,拥有很多抽象概念的小学数学就成为一门相对来说比较难懂的学科。许多学生即使能对简单的概念和知识点进行理解,但是面对稍稍复杂一点的知识点,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了。而且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内向,遇见有疑惑的地方也因为担心教师责骂而不敢向教师提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主动提问来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近年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不断提升,许多教师已经打破教学模式单一的局限,逐渐摸索出一套形式更加多样的方式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普遍存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通过课堂互动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等问题,在探索能力培养、灵活互动方面也存在不足。
(一)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些数学课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认为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比较弱,必须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传授,才能掌握课本中的数学知识,所以在小学数学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对课本中知识点进行机械地灌输,帮助学生去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这种行为和素质教育对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的要求有一定的偏差,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从转变教学思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进行授课,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师注重于按照教案完成任务,忽略通过课堂互动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教案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提纲,能够帮助教师对课堂上的教学情况进行假设和预习,教案的设计基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本中的知识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有些教师在数学授课过程中过于注重对教案的依赖,认为只要能够按照教案进行授课,能够完成每堂课的教学任务就可以了,却忽视了通过课堂上的互动,及时掌握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以及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对教案内容进行调整,课堂教学方法不够科学。
(三)教师过于关注对知识点的传授,忽略培养学生的探索问题的能力
有些小学数学教师认为小学数学课本上的知识点比较简单直观,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也只需要向学生传授具体的课本知识点就可以了,却不太注重通过和学生的沟通,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在做例题的时候照本宣科地做,一旦稍微换一个题型,学生就会因为对概念理解得不够透彻、没有形成自己的思考而做错题,甚至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做题,学生并没有形成科学的解题思路,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课堂上师生之间互动过于僵化,缺乏有效性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上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就是教师问一个问题,然后全班同学一起齐声回答,这种类型一般是建立在学生对知识点有一定掌握的情况之上;第二种类型就是教师直接在课堂上点名提问,一般教师会选择数学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或者在课堂上明显存在思想分散情况的学生作为点名对象。这两种提问方式都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意义
科学合理、适时适度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能够很好地解决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通过课堂互动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等问题,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实时掌握学生情况,增加课堂互动的灵活性,全方位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索欲望,锻炼学生探索能力。
(一)有利于教师实时掌握学生情况
课堂提问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每一节课都有相应的重点和难点,但是每个班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对知识点的接受程度并不是一致的,如果单凭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以及课后作业,无法对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但是教师却可以根据课堂提问中学生的反应,来更加准确地掌握学生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实时地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让教学内容、教学节奏、教学方法能够更加符合所在班级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而提升教学的综合效率,在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的同时,还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
(二)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个性的差别性,很多时候学生会因为课堂的知识点比较枯燥而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出现思想开小差的情况,不能够集中注意力对教师讲授的知识点进行学习,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取随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学习知识和解答问题上。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和学生展开讨论,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探索欲望,活跃学生思维,使课堂彻底摆脱被动式教学的束缚,让学生主动地徜徉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不再认为数学知识枯燥乏味,而是能够学会享受数学的无穷魅力。
(三)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为了方便学生能够尽快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之中,每节课开始的时候,教师都会根据课堂上的内容通过情景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自然而然地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带入到问题之中,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情境,引导学生开始每一节课的学习。也就是说,每次课堂开始时,学生就已经带着问题学习了,这样学生不仅不会感到迷茫,而且有了思考的目标和方向,也有了主动思考的动力。此外,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一起探寻问题的答案,向他们传授正确的解题思路,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他们最基础的能力,回答问题的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地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并且尽量正确地表达出来,所以,课堂提问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变能力,对学生的语言总结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 如何通过课堂提问实现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良性沟通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以及小学数学课堂上随堂提问的作用笔者已经做了简单的探讨,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巧妙地利用数学提问来增加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并且提高教学效率呢?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结合实际进行问题设计,确保问题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还处在最初级的阶段,比起抽象的概念,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和具象化的内容更加容易被他们所理解,也更加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之前,也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课本内容,对问题进行精心地设计,确保问题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问题并且开动脑筋解答问题,保证提问环节的效果。首先,教师要从小学生的视角出发创设提问情境。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跳出自己的生活情境,以小学生的生活视角来设计提问。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了解所在班级的小学生在生活中的一些经历和兴趣偏好。一旦融入小学生的生活场景、围绕小学生的兴趣开展提问,数学就不再是高高在上、枯燥乏味的数字和符号,而是能够应用在生活实际中、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工具。这样能够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其次,教师在设计每个提问之前,一定要明确提问的目标,如有些提问就是为了调动氛围,有些提问则是为了激发深度思考。对调动氛围的提问,教师就可以将这类问题安排在课堂开始时和课堂中后期。在课堂开始时调动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后期调动氛围,能够将学生已经有点分散的注意力拉回来。对激发深度思考的问题,则需要学完基础知识之后再进行提问,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在思维能力上更上一层楼。一堂课中的多个提问是要围绕多个目标展开、合理分布在课堂的各个时间段的。
例如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中的第一课“关于负数的初步认识”,虽然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并不是很难,但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因为理解能力不一样,所以数学基础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而言,这一课的内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部分学生的情况以及课本中的内容。在讲完课本中的知识之后,提问阶段教师可以用学生的小红花来做比较:“小明上学期因为在课余时间参加义务劳动的次数比较多,所以得了4朵小红花。但是他这学期迟到了2次,按照学校的规定每一次将被扣去一朵小红花。请用今天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对小明上学期和这学期得到的小红花数字进行表示。”经过课堂上前一个阶段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地掌握了正负数的区别,教师设计问题的时候又选择了他们日常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问题设计,就很容易将学生带入到生活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最后,被点名的同学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得出结论,上学期为“+4”,这学期为“-2”,接着教师又提问:“那么同学们希望自己每学期的小红花数为正数呢还是复数,为什么?”同学继续回答:“希望自己的小红花数为正,因为正数就意味着进步。”通过这个提问不仅让学生对正负数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且教师也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做和小明一样优秀的学生,可谓一举两得。
(二)善于找准时机提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问题的作用
一节课有45分钟的时间,但是多数小学生因为性格比较好动,所以上课的时候不可能全过程都集中注意力听讲。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以及课本中知识点的难易找准提问时机,通过提出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印象,最大限度地发挥问题的作用。学生的反应是不确定的,对不同的学生而言,知识点的难易也各不相同。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问题作为备用,让自己有丰富的问题储备,结合课堂实际效果来有选择地进行提问,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提问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将有限的课堂时间充分地利用起来,真正做到利用提问环节解决关键问题和重难点问题。如调动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问题,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可以设计一些,但是在实际教学时,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反应来决定要不要用这些问题。如果学习内容本身就是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氛围一直都很好,学生一直能够专注于课堂学习,教师就可以少提或者不提调动氛围的问题,多提一些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的问题。如果学生觉得内容比较枯燥,表现出对学习内容的反感,或者在课堂中后期有明显的注意力分散的现象,教师就要及时进行提问,改善课堂氛围。
比如在讲“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时候,这一章的内容在小学里属于比较有难度的一个概念,刚上课的时候学生们可能还能集中注意力听教师来讲课本中的内容,但是过了20分钟左右,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课程内容比较枯燥难懂而思想开小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所以教师可以在学生注意力比较松散的时候结合课堂上已经讲过的知识点进行随堂提问,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问学生:“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小数吗?在哪里遇到过?”这个问题能够让学生从紧张的课堂学习中抽离出来,学生往往会比较有兴趣,并积极思考回答。当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再问学生:“你觉得这些地方用到小数是不是必要的?为什么?”这样就能够将学生的思维拉回到“小数的意义”上,结合实际生活去思考小数存在的意义。学生开启主动思考模式,注意力也聚焦到了课堂中来。
(三)采用多种提问方法,增加提问的灵活性
教学中常用的提问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提问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提问目的。例如基于提问对象的差异,提问可分为点名提问(又称特问法)、面向全体同学提问(又称泛问法)。对调动氛围的提问,教师可以采用设问法、激将法等。对了解学生情况的提问,教师可以采用检查性提问法、探讨性提问法等。对调动学生思维、巩固教学成果的提问,教师可以采用铺垫式提问法、总结式提问法、迁移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