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多元策略,带出负责好少年

作者: 朱灵

作者简介:朱灵(1989~),男,汉族,江苏南京人,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学。

摘 要:良好的责任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标志,而高中学生正处在迈向社会的重要转折点上,教师更应当将责任意识的培养作为主要的目标,帮助学生获得成熟,使学生收获顺利走向社会的“通行证”。因此在高中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采取多元化的对策,加强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鉴于此,文章以高中教育中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学生责任意识发展上存在的不足作为切入点,探讨了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有效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班级管理;责任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50-0021-05

一、引言

高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只有培养高中生良好的责任意识,让高中生学会为自己负责、为家人负责、为社会负责、为国家负责,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成长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中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对责任的重要性理解不够深刻,导致学生做事情不讲究后果,给学生的未来发展也埋下了隐患。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教育的质量,在实施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当将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当作工作的重要切入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树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学生成长为负责任的好少年。

二、当前高中生责任意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我责任意识薄弱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道德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了某种程度的社会失范现象,部分高中学生也因此出现了自我责任意识薄弱的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了不负责任的态度。对学生来讲,学习是学生面临的主要任务,也是学生将来回报社会的主要路径,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自己的一个重要责任,而是认为学习是家长和教师交给自己的任务,是教师和家长要求自己必须去学习。因此这些学生也会缺乏学习的目标,对学习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

其次,部分学生不会对自己提出要求。上进心是一个人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心智逐渐迈向成熟的高中学生,理应具有较好的责任意识,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但是部分学生却对自己缺乏要求,甚至会主动地去沾染不良的风气,这也是学生缺乏自我责任意识的问题。

最后,部分学生存在着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良好的责任意识意味着学生可以较好地处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懂得用正确的方式来构建人际关系。但是部分学生只强调让他人尊重自己,很少会主动地尊重他人,将自己的得失放在首位,这是严重的自私自利的行为。

(二)家庭责任意识淡化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对家庭产生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真正具备责任意识的重要表现,这就要求高中学生可以对自己所在的家庭负责,正确理解自己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高中学生虽然还是未成年,但是对自己的家庭也负有较大的责任,主要包括学生需要尊重并且孝敬自己的长辈、能够用正确的方式来向家人提出自己的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帮助家人完成一定的任务等,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家庭的和睦。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的很多高中学生却忽视了家庭责任,在和父母交流的过程中,要求父母必须要倾听自己的意愿,但是自己却不懂得去理解父母,有的学生由于自尊心过剩,还会出现对父母态度恶劣的情况,经常和家长产生争吵。并且这部分学生也很少会主动地关心关注家人,不懂得在家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此外,当前的高中生也很少会参与家务劳动,甚至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仍然需要家长来照顾其饮食起居。

(三)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学生终将会进入社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分子,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现代化建设中来,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高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令人担忧。

首先,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地去关心时事政治。很多学生认为社会的发展和自己的现实生活之间是没有关系的,这就导致学生的生活中几乎没有时事政治的存在。对国家发生的事情没有充分的了解,也就导致高中学生作为中国公民所应当具备的民族责任感被削弱了,给学生未来参与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影响。

其次,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正确地处理自己和集体之间的关系。高中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很多学生仍然抱着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来和外界相处,导致学生很难用正确的视角来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尤其现在的学生生活范围大多被局限在了家庭和学校两个范围内,和外界的实际接触机会并不多,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人和人之间所应当具备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而是认为人和人之间只有相互利用的关系,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正确处理自己和集体之间的关系。

最后,很多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奉献精神。学生对集体的不理解,导致学生对集体生活也不够关注,只有在教师和家长的要求下才会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很难真正地去体会集体生活的乐趣,影响了学生奉献精神的形成。并且,还有的学生严重自私自利,甚至会由于不良情绪而做出损坏公共财物等情况。

三、高中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的原因

(一)家长对孩子责任教育的忽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的成长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在我们当前的教育中,家长们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导致很多家长都更加看重孩子在智力和能力上的成长,但是很少对孩子进行品格上的教育,这就导致高中学生的思想品德从小没有获得较好的发展,这是部分高中学生缺乏责任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方面,部分家长会将教育的重点完全放在开发孩子的智力和提升孩子的能力上,并且从小就对孩子提出以能力和智力发展为目的的要求,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但是却很少去关注孩子在品德上发生的变化,导致孩子从小就处于被家长控制的状态,对自己究竟需要做什么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导致了高中学生缺乏责任心的问题。

另一方面,部分家长采取的教育方式不够恰当。比如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将所有的爱倾注在孩子身上,而这种教育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从小养成“唯我独尊”的性格,将满足自己的需求放在首位。而为了让孩子可以将注意力都放在学习上,还有很多家长直接包办了孩子的生活,不让孩子参与任何生活琐事,导致这部分学生在长大之后还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然影响到了学生责任意识的发展。

(二)学校教育的失当

学校是除了家庭之外,培养高中学生责任感的最主要场所,在高中学生责任意识养成方面承担着重大的责任。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学校对高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发展还不够重视,或者说对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没有给高中生责任意识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和机会。

第一,学校管理的教育目标出现了偏差。虽然我们的教育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高考的重要性仍然影响着每一所高中学校的教学工作,“升学”仍然是学校在管理学生中要考虑的主要问题。而为了提升学生的升学率和升学质量,很多学校会片面地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教师的教学成绩。在落实德育的过程中,这部分学校则出现了口头重视、轻视行动的情况,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责任意识自然难以得到培养。

第二,学校缺乏系统的责任教育体系。在当前,思想政治课堂仍然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等道德观念的主要场所,而仅仅只有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够的,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实践性引导,导致对学生展开的责任意识教育十分的单一,难以使学生的责任意识真正地获得发展。

第三,学校文化中存在着责任意识缺失的问题。校园文化有着在潜移默化中达成教育目标的作用,可以成为促进高中学生责任意识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在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很多学校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升学率,不重视音乐、美术等文化对学生思想上的熏陶作用,导致校园文化的精神陶冶功能发挥不出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责任意识培养目标的落实。

(三)社会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

高中学生和社会之间已经有了比较密切的基础,尤其是在网络的影响下,很多学生更是可以用网络的方式来便利地获取信息,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因素也因此影响到了学生,给学生责任意识的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第一,西方多元文化给学生的思想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在经济一体化、互联网快速发展等影响下,青少年的成长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重要影响,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便捷的途径快速地了解西方的文化,这些文化有着多元化的特征,其中也蕴含着不同的道德观念、责任观念,但是和我国弘扬的集体主义观念不同,西方的文化更加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从而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第二,网络文化给高中学生的思维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现如今已经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网络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可以让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让学生体会到科技发展带来的乐趣。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到,虽然网络是一个十分丰富的信息宝库,但是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其中也包含着各种负面的信息。对信息分辨能力还不强的高中学生来讲,他们很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攻击,给他们的三观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第三,社会生活中消极腐败现象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当前,我们的社会道德领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出现了很多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包括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在这些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学生无法正确地分辨是非善恶,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了急功近利等心理,影响了学生责任意识的发展。

总之,影响高中学生良好责任意识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班主任不能只关注校内的教育,还应当从多个方面入手,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四、培养高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对策

(一)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是促使高中学生形成责任意识、理解责任意识的重要渠道,并且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还能够帮助教师通过学生的实际表现来检验学生的责任意识是否真正地得到了形成,从而更好地落实责任教育。因此在高中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改变过去教育中只在口头上教育学生的问题,结合学生在责任意识上的发展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广泛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什么是责任。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改变学生被动参与学习的习惯,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如此,能够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在运用实践活动来培养高中学生的责任意识时,教师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并且选择能够真正唤醒学生内在情感的活动主题,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从而真正地实现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比如,针对现在的学生普遍不理解父母的辛苦、家庭关系紧张等问题,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变换”的活动,让学生利用假期的时间来担任父母的角色,尝试着用自己的力量来维持家庭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唤醒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在活动过程中,班主任可以首先和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父母为了自己都做过哪些事情,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讨论空间,并且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生活的重要性。接下来,教师再引导学生去进行讨论,让学生想一想父母为自己所做的这些事情都是为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去体会父母的感情。之后,班主任再将本次活动的主题告诉学生,让学生尝试切换到家长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想一想如果自己是父母,父母变成了孩子,自己能不能照顾好对方,并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份比较完善的实践计划,包括需要给父母提供哪些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等。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去进行实践探索,将自己制订的方案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在实践中真正体会父母的辛劳付出。如此,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家庭责任意识的成长。

(二)在日常管理中加强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在班级管理中,每一个学生同样也承担着主人翁的职责,需要为班集体负责。而在过去的高中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却经常会忽视对学生集体责任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对班级没有归属感,无法真正理解班级的意义,影响了学生对集体的理解,不利于学生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中去。因此在实际的教育中,班主任应当积极改进班级管理的对策,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运用日常管理的方式来加强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可以真正地在良好班级氛围的影响下将责任意识转化成为习惯以及自觉的行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