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理念下大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与学习方式的研究

作者: 何慧霞 唐丹娜

STEAM理念下大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与学习方式的研究0

课题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委托重点课题《基于STEAM课程的学前儿童信息化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22AA14。

作者简介:何慧霞(1979~),女,汉族,广西灌阳人,广西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研究方向:儿童STEAM教育;

唐丹娜(1987~),女,汉族,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研究方向:儿童STEAM教育。

摘 要: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学习方式在大班幼儿的学习中占据着较为关键的作用,不仅能够进一步增强幼儿的感知体验,还能够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前阶段正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时期,要善于利用STEAM教学理念,促进幼儿通过提问、讨论、计划、实施与评价的过程提升其探究能力。

关键词:STEAM理念;大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50-0163-04

探究能力与学习方式的培养在幼儿阶段教学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不仅可以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还能够促使幼儿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行为。STEAM教育理念更加强调幼儿的创造性、互动性以及开拓性,通过探索学习、科学实践以及沟通合作的过程为幼儿提供想象、思考、发现和探索的机会。因此在幼儿阶段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STEAM教育理念融合其中,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寻找幼儿的兴趣点,为其创设学习情境,鼓励幼儿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为其之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大班幼儿年龄特点

大班幼儿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前运算阶段(5~6岁)。幼儿在这个年龄段思维活动主要依靠直觉思维,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体验发展认知能力并逐步实现知识积累和社会化过程。大班幼儿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合作意识逐渐增强、规则意识逐步形成、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另外,大班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处于萌芽阶段,情绪情感处于养成时期。

大班幼儿语言表达日益丰富,他们主要依靠直接经验,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通过感官来认识周围世界,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幼儿的思维比较活跃,但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具有思维不可逆性;注意的稳定性不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对待问题不仅要知道“是什么”,也要知道“为什么”,范围比较广泛,但是遇到较抽象的问题时学习动机会下降。大班幼儿开始掌握学习过程和认知方法,开始能够刻意控制或者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观察、记忆、注意等多方面能力都发展了起来。大班幼儿不仅能够在认知过程中和意志行动中采取行动和计划,而且往往以各种方式控制自己来达到相应的结果。同时,他们内心世界开始变得越来越丰富,也有了自己对特定事物相对稳定的情绪,对事物的偏好也越来越明显,自我评价已从遵守情况评价发展到独立评价,个性正在慢慢形成。此外,由于大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该阶段的教学活动均是以游戏化展开,STEAM课程中的趣味性、基于问题式教学方式都能够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需求。

大班幼儿认知发展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与STEAM教育相关联。幼儿感知觉具有系统性和概括性,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持续性观察;幼儿思维、记忆策略逐渐完善成熟,可以组织匹配信息并进行合理联想;幼儿的元认知能力开始发展,幼儿可以进行自我反思并做出调整;幼儿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有利于教师支持幼儿的合作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5~6岁是幼儿各方面能力发展的敏感期。STEAM课程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真实问题中的具体情境将抽象事物具体化,融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的整体内容实践,让幼儿在实践中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二、STEAM教育理念概述

STEAM包含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个领域,属于多领域融合的综合性教育,旨在通过综合性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STEAM最初来源于STEM,是美国Georgette Yakman教授及团队在STEM的基础上融入艺术学科所形成的STEAM教育理念。STEAM理念更加强调学生自身的发展,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随着STEAM理念的引入,创新了固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得到了提升,对学生的培养更加的全面。总的来说,STEAM教育理念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学科融合

STEAM理念建立在建构主义和认知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强调跨学科的综合实践学习。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STEAM理念更加侧重于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创新创造能力。另外,STEAM理念并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还提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即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感兴趣的项目中得到收获和成长,在参与和完成的过程中掌握学科知识。因此,STEAM理念更加看重学习的过程,基于STEAM理念的大班幼儿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整合分散的知识,促使幼儿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培养幼儿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二)注重过程,在做中学

“做中教”“做中学”是我国学者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强调要在自然环境中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的过程得到感知,对外界的事物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进而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探索,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基于STEAM理念下,强调幼儿的“做中学”,更加注重幼儿通过动手参与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强调解决真实问题

STEAM理念是以项目的学习和问题的探究为基础,通过合作和实践的过程有效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STEAM理念并不是简单地将多学科知识叠加,而是在融合的过程中将零碎的知识转化为探究真实世界的能力,更加强调的是将抽象的知识变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引导幼儿成为知识的主导者、汲取者和生活问题的解决者。

(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STEAM理念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需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学习过程。从教师的角度来说,STEAM理念下的教学活动需要多个学科老师的共同协作,从幼儿的角度进行分析,在学习活动中需要和同伴之间进行合作,通过优势互补的方式构建学习小组,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基于STEAM理念下,强调幼儿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可以通过合作的过程来提升自身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三、STEAM理念下大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与学习方式的实践教学

(一)聚焦情景,发现问题

1. 创设探究环境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真正的科学是从“把戏”中玩出来的。因此在幼儿科学探索能力和学习方式培养的过程中为其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在开放且自由的环境当中支持和鼓励幼儿主动地探索与思考至关重要。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幼儿不会受到约束,激励幼儿大胆地提问,敢于冒险和探索,在大胆尝试的过程中来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以STEAM活动《皮影戏》为例,教师先以教室外自然光源下的影子探索为例,让幼儿观察和记录阳光下的影子,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思考“影子是什么?影子是一成不变的吗?具体是怎么变化的?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等问题。在教室外给到幼儿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具备接触到影子的机会,以此来激发幼儿通过不同的尝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教室内创设更多控制性的环境搭建皮影戏台,引导幼儿主动地思考物体在被移动的时候或者是远离光源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通过皮影戏的表演让幼儿感知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了解到光线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着直线传播,当光线照射到不透明物体时,就会被挡住,从而形成一片相对较暗的区域,这就是制作皮影的原理。

2. 收集探索材料

STEAM教育理念强调“做中学”,因此为幼儿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精心准备和设计材料是提升大班幼儿科学探索能力与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条件。基于STEAM理念下在科学探究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梳理活动参与中涉及的工具材料,将材料收集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有目的性地来收集科学探究的材料,增长自身的见识。

在收集活动材料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幼儿对生活的体验,在材料收集中教师尽量以低结构的材料为主,对幼儿来说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玩法也较为丰富,能够引发幼儿不断地思考。另外在低结构材料收集的过程中也能够给到幼儿较大的自由,尽量不打扰他们的活动,让他们以各种角色代入情景尽情地玩耍,享受活动带给他们的乐趣,更能够激发他们在体验和感知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和思考,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

以STEAM活动《风雨桥》为例,通过情境创设和经验铺垫,让幼儿了解风雨桥的搭建中榫卯结构,以驱动性任务让幼儿运用低结构材料,去搭建一个有民族特色的风雨桥模型,然后给其上色、装饰。低结构材料包括木棒、纸箱、柔软树枝、柳条(或其他树叶)、胶带、毛线(或其他细绳子)等。工具涉及剪刀、画笔、直尺、橡皮等。教师需要带领幼儿在幼儿园中寻找所需材料。若所在幼儿园材料有限,可联系家长,使其帮助幼儿在家中寻找合适材料。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幼儿按照风雨桥的造型,对纸箱进行裁剪,搭建起一个长方形的形状,然后,再用木棒搭建风雨桥的桥梁和屋檐,用胶带将木棒之间粘接,在边角处用毛线将木棒捆绑。木棒之间连接完毕,风雨桥模型基本做好,最后对风雨桥进行装饰。

(二)自主探索,建构经验

基于STEAM理念下的幼儿阶段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理念,更加强调的是幼儿在亲自动手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来培养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幼儿通过思考、想象的过程提升实践能力,更加注重幼儿多用眼睛去观察,给予幼儿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促使幼儿成为一个自主又自由的活动探究者。比如说在创设的探索区域环境中投放材料,不限制幼儿的玩法,促使幼儿在固有的玩法中创新思维意识,利用材料本身对幼儿的吸引力来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兴趣,从而不断地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和能力,促使幼儿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探究发现属于动态的过程,在不同材料的探索中得到收获和体验,在不断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新的感知,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思考,在不断讨论的过程中梳理整合有益经验,从而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意识和科学探究的能力,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式。

以STEAM活动《小台灯》为例,为了研究可以导电的材料,教师投放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材料,从而引发有趣的挑战和活动。比如各种金属导线、导电胶、木棍等,开展一系列的项目探究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三)多向互动,深度探究

基于STEAM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探究活动开展中不仅需要教师认可和鼓励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看法,更需要引导幼儿将关注点放在核心科学概念的探究内容中,从而不断地激发自身的认知冲突和认知需求。以STEAM活动《皮影戏》探究活动为例,教师在前期经验铺垫可以设计相关的问题,如:影子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每个人或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影子?影子为什么会发生变化?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在具体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活动的方向,在最开始提问的时候教师要从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由简到难,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入复杂的问题当中。通过提问假设、头脑风暴、操作实验到问题解决等一系列的过程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精神,还培养了幼儿的主动思考和探究能力,为思维逻辑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有效保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