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单元教学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作者: 黄秋霜

摘 要:大单元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新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教师以单元为站位,重新梳理教材知识,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能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文章从大单元教学设计特点出发,简述大单元教学理念下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并以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学习过程、教学评价为切入点,探究大单元教学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措施,以期推动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初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51-0133-06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结合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和整合,精心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认识历史规律、梳理家国情怀,拓展国际视野。在这一背景下,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教师必须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从单一讲解知识点转变为大单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完整的认识,从而实现综合素质发展。

一、 大单元教学理念下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多是围绕某课或某知识点展开讲解,学生则根据教师讲授的知识进行学习,对知识形成刻板、单一的理解,教师再结合所讲解的内容设计相应的练习,进而巩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生看似掌握了知识,却更多是浅层化理解,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综合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和整合,学习成绩和核心素养自然也难以得到提升。而若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开展大概念单元教学,以单元为整体教学主线,将单元内的历史知识点重新排列、组合,达到相互联系的目的,则可以助力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如此一来,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顺着单元主线延伸出多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无形中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总结,从而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并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以促进思维水平的提升。

二、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特点

(一)结构整体性

整体性是大单元教学的鲜明特点之一,具体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具体来说,首先,大单元教学目标具有整体性。以往初中历史教学以课时为主,教学目标多是围绕课时开展,学生吸收的知识呈零碎化,不利于知识系统的构建。而大单元教学背景下,教学目标具有整体性,教师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基础情况,在高度把握单元内容和核心主旨的前提下,将课时教学目标融合为单元教学目标。其次,教学内容具有整体性。教师在确定单元教学内容时,应站在整体角度上探究单元知识间的联系,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和设计,以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最后,教学方法具有整体性。教学方法应与教学目标和内容适配,具有密切的关系,是一个环环相扣且完整的系统。因此,大单元教学模式下,教学方法不能随意选择,而是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二)主题明确性

为保证大单元教学的有效性,应重视单元主题的设计,即明确单元内容主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大单元主题,形成清晰的历史线索,让学生在掌握具体历史事实的同时,站在更高的视角看待完整的历史发展趋势,以培养完整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视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基于教材单元划分,探析各课时内容探究主题,以单元内容主旨为核心,将零散知识联系起来,构建环环相扣的学习过程。如此一来,学生既可以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又能与以后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相联系。

(三)设计层次性

大单元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要重视设计的整体性和全局性,还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具有层次性的单元目标,递进式呈现单元内容。首先,层次性是大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中尤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学生因成长环境与教育环境不同,导致学习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设计大单元教学目标时应布置不同层次的目标,以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也决定了单元设计目标具有层次性。其次,单元内容层次性还可以体现在问题的设置上,按照难度划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以改变单一、直线的教学模式,转而构建立体化课堂,突出历史知识横向和纵向的联系。最后,作业布置和评价任务也应具有层次性,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层次性应贯穿在教学始终,但要对此种教学形式有全面、客观的认识,不能简单将其理解为对学生资质的划分,更不能在实际教学中出现“歧视”“资源倾斜”等情况,而是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 大单元教学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完善知识框架,整合与重组教学内容

1. 抓住主干知识,贯穿历史线索

历史事件发展的脉络是整合大单元内容的关键,只有抓住主干知识,才能构建出完整且具有内在逻辑性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梳理单元主干知识时,要紧扣课程标准及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以凸显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大逻辑”。在大单元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借助单元主干连接整个单元的线索和关键,将单元内每一课时的零散知识串联起来,以构建完善的知识框架,让学生知道知识点“是什么”的同时,主动挖掘背后的原因,实现重难点知识的突破。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为例,教材中的知识点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教师在整合内容时,如果随意打乱顺序,则容易使学生产生时间或空间上的混乱,不利于知识框架形成。教师可以按照单元内容有序编排,只需突出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及内在联系即可。首先,教师通过分析可以认识到本单元的主干知识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通过教材对内容的整理,可以了解李世民、武则天和唐玄宗在位期间的治国策略和基本史实,并抓住“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这一主线,结合主干知识和收集到的线索,重新构建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唐朝国力强盛所带来的影响。其次,教师再按照串联起的历史线索来重整教材内容并开展教学活动,以便让学生对知识产生系统化的认识,如教师在课堂中以唐朝皇帝继位顺序为线索辅助教学,借助电子课件展示时间轴,突出重点历史事件及唐朝政权更迭的关键点。由此,学生可以将零碎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并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具体表现有更清晰的理解和掌握,避免知识点混淆。

2. 衔接学科素养,整合教学内容

核心素养是学生未来适应学习和生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师在开展教材整合工作时,应以具体素养目标为中心整合教材内容,再指导学生展开分析。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某课时教学内容中可能包含多种核心素养,部分教师为了兼顾落实五大历史核心素养,教学中力求面面俱到,反而使教学过程主次模糊,影响学生知识框架建构。对此,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选择1~2个核心素养作为教材内容整合的重心,并以问题探究为导向或以活动任务为驱动,有序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提升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教学为例,为培养学生使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问题,教师应采取大单元教学模式,将“工业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等知识相结合。首先,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思考:工业革命对马克思主义诞生有什么影响?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文字或视频资料,通过分析得知:19世纪上半叶欧美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干预度较低,资本家为获取最大的利润,肆意剥削工人,导致工人阶层生存环境艰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马克思与恩格斯是两位年轻的学者,十分关注当时的社会问题,并希望为无产阶级谋取一条发展之路,进而在探索中诞生了马克思主义。由此,学生可以认识到正是因为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才让资本主义与工人阶级的矛盾愈发明显,工人阶级在长久的压迫中发起了一次次的革命运动。从辩证角度出发分析,说明历史事件中有着一定的联系,一个历史事件的出现和结果,往往会成为另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或导火索。其次,教师再为学生提供“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巴黎公社”等工人运动相关的资料,要求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分析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运动的影响,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把握教学方向,制定大单元学习目标

1. 结合学生认知,学习目标分层

历史大单元目标的设计要立足于学生发展,以满足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因此,对学习目标进行分层设计是保证历史大单元学习目标合理的前提之一,教师应结合学生所处年龄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将学习目标分为多个层次。具体来说,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般可以将大单元学习目标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基础性单元学习目标、拓展性单元学习目标和挑战性单元学习目标。基础性学习目标要求所有学生都要达成;拓展性目标则涉及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应用,要求班级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要达成;而挑战性学习目标则涉及评价及创造等高阶思维活动,要求少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达成。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指导学生在比较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中达成教学目标。首先,初中生已具备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能力不足,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情境的创设,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此教师可以将单元学习目标划分为基础、拓展和挑战三个层次。其中,基础单元教学目标为学生需要掌握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事件、代表人物和具体现象,找出重要史实之间的关联,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此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拓展单元教学目标为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初步理解英、法、美等国家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培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挑战单元教学目标为结合语文、地理与艺术学科,多角度分析资产阶级革命开展的意义,通过跨学科整合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其次,在确定分层教学目标后,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根据具体教学情况来判断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此一来,可以有效避免“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情况出现。

2. 基于教材划分,确定教学要点

教材作为历史大单元教学的文本载体,对制定学习目标、把握教学方向有着积极意义。教师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对教材内容展开分析,可以明确本单元要解决什么问题,期望学生学会哪些知识和技能,进而确定历史大单元教学目标。另外,真实性是大单元教学的一大特点,这决定了大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不能脱离实际。教师应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学生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了解历史事迹、比较历史事实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为例,以往教学中,教师多是将“两宋”相关内容确定为教学要点,带领学生认识南宋和北宋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助力学生形成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能力,这一教学过程中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的培养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学生对两宋相关知识的理解也过于片面和简单。对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将教学要点设置为:对比唐朝和宋朝的中央、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准确描述两宋政治制度上的变化,另外为学生提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史料,指导其通过研读,归纳宋朝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的发展,进而清楚地认识到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才是引起宋朝社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此外,教师向学生展示辽、西夏和北宋不同政权在政治、农事、文化等方面的举措,突出辽和西夏在管理中采取的汉化改革政策,借助“统治者在南下掠夺过程中积极学习中原先进文化”“崇尚儒家文化”等案例说明,在碰撞中实现了民族融合。由此,学生可以了解到辽、西夏、北宋多个政权并立时代,战争是短暂的,“和”才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基于此,借助教材合理整合资源,使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能力得到高效地培养,也切实可行地为学生指明学习目标,间接提升了课堂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多元教学手段,优化大单元学习过程

1. 创设教学情境,落实以生为本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