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域体验的跨学科“国防教育”校本案例研究

作者: 建丹凤

基于场域体验的跨学科“国防教育”校本案例研究0

摘要:在跨学科课程整合理论与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案例以信息科技课程为载体,通过对“音、体、美、信、军事”五大学科的有机融合,探寻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有效路径。案例以“国防教育”为主题,经历了“识课、泡课、磨课、品课、鉴课、赏课”六个过程,最终形成了“识剑、磨剑、亮剑”三步走的“砺剑行动”校本案例。研究在W中学展开,为研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浸润式、互动式、模拟式、拓展式”等四大课程实践的场域。通过对“砺剑行动”校本案例的研究,以期为之后的国家课程校本化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学科融合;国防教育;跨学科;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52-0013-05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孙子兵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国家安全的内涵在不断延伸,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强化重大基础建设、网络、数据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2022年4月颁布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自主可控”一词出现了25次,充分体现了网络安全从娃娃抓起的重大战略思想。青少年阶段是正确价值观建立和必备品格养成的关键期,对高中生进行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增强高中生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是新时代的召唤,也是人民的期许。

本研究以“国防教育”为主题,通过对“信息”“音乐”“美术”“体育”“军事”学科的有机融合,在跨学科课程整合理念的指导下,开发了“砺剑行动”校本课程,并在W中学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收获了一些经验和思考,以期为之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一、 相关概念

(一)跨学科课程整合

美国国家科学院促进跨学科研究委员会认为,跨学科是指通过“整合两个及更多学科或专业知识体系的信息、数据、技术、根据、视角、概念以及理论,以促进基础理解或解决单一学科或领域难以解决的问题”。可见,跨学科的本质特点是打破学科界线。国防教育所涵盖的相关知识从本质上也是跨学科、跨领域的。

(二)场域体验式

1. 场域

场域又译“场”,皮埃尔·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的三个中心范畴之一。场域在教育学上可以理解为:①一种教育活动开展的物理空间。比如教室、场馆、校园、校外教学场地、与教育相关场所。②一种教育活动进行的关系网络。比如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师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③一种教育活动推进的资源平台。不同的教育场所,即不同的物理空间,则会配置不同的资源,学生的参与方式不同,呈现的关系方式不同,体现的教学功能也不同。

2. 体验

体验有两个义项:①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经历。如体验生活、游戏体验、游戏体验等。②体察,考察。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

3. 场域体验式

场域体验式是“场域”和“体验”的有机结合形式。将学习的主体放在不同场域内进行体验式国防知识技能的学习、模拟和训练,进而对国防安全知识与技能有所习得和感悟,在能力上得到发展,在意志品格上得到锻炼。

本研究结合W中学的办学特色,组建了浸润式、互动式、拓展式、模拟式四大国防教育场域。

二、 高中跨学科“国防教育”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践

(一)识课——课程方案的制定

“砺剑行动”校本课程以相关国家课程标准为“根”,以W中学为“场”,融合“音”“体”“美”“信”“军事”等五大学科,分3个学习阶段(识剑、磨剑、亮剑)进行,共18个课时,探索国防教育校本课程的研发模式。

本研究选择音、体、美、信、军事5大学科为切入点,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开展高中跨学科“国防教育”校本案例研发实践研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考虑到目前高中学生还是以高考为主。选择“音、体、美、信、军事”不需要参加高考的科目可以在不影响学生高考的情况下开展实践研究,这样做还有可能促进学生文化课的学习。

(二)泡课——课程目标的确立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一般而言,课程目标的确定,首先要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保这些要求在课程中得到体现。其次,对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学科的发展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行之有效的课程目标。作为国家课程重要补充的校本课程,其课程目标要重点反映地方文化传统,突显学校自身传统和特色。

(三)磨课——课程资源的重构

1. 课程内容的设计标准

校本课程内容的编排应体现学校“育人为本”的理念,因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的发展。在“砺剑行动”校本课程中体现为以下的几点:

(1)以“育人为本”理念作为指导

康德曾说“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所以“育人为本”的理念在“国防教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增强学生国防意识,铸就过硬的军事技能,传承W中学“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优良革命品质。

(2)以培养能力作为重点

“砺剑行动”校本课程内容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国防素养,增强体魄——铸就过硬的军事技能,其中包括爱国情感、国防常识、基本军事技能、团队协作能力等,从而培养学生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基本的国防素养。此外通过音乐、美术艺术的学习能够掌握通感、联觉和迁移能力,为学生能够终身体会“爱国”情感带来的真、善、美及艺术鉴赏力奠定基础,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甄别、加工信息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合理使用和传播国防信息。

2. 课程内容的分环节设计

(1)识剑——各科目标初碰撞

初期环节是本课程的初始阶段,也是体验阶段,也是本课程的开端,名为“识剑”,力求初露锋芒,在一开始就对“军事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感受军事技能的“魅力”,让“障碍跑”成为案例故事讲述的主线索。顾名思义就是对“障碍跑”从一无所知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是障碍跑,障碍跑在战场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障碍跑”技能,以及“障碍跑”在军事技能训练中的地位和意义。

本环节由《音乐与人生》和《歌颂祖国》开始,学生在追寻音乐与人生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国家观,在放声歌唱祖国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顺利实现本环节的激趣导入。接着安排了两节体育课,在学习“军事体育——障碍跑”的过程中突出“砺剑行动——识剑”这一主题。在第三节课时,学生根据在音乐课上欣赏的军事训练影片内容,结合实践经验,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过障碍,逐渐了解和熟悉“绕”“跳”“踏”“滚”“钻”“翻”等多种过障碍的方法。将音乐与体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情感、动作、听觉、想象等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为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在第四节课,在体育开展的过程中渗透视频采集的内容,将学生分组进行障碍跑和视频采集的学习。学生通过拍摄教师及同学们的动作视频,在对视频采集进行总结点评时,巩固了障碍跑的学习目标,从不同角度感受、领悟、体验障碍跑的魅力和神奇。

(2)磨剑——各科内容重组合

中期环节是本课程的实践阶段,也是本课程的核心,名为“磨剑”,力求淬火重生,仍以“障碍跑”的主线,从多方面融合多个学科,对“障碍跑”在认识上有从“了解”到“应用”的改变,在技能上有从“看懂”到“做熟”的提升,在情感上要有从“欣赏”到“挚爱”的发展。这条线上附着着各科教学内容,如在军事科学课上,教官向学生介绍火箭军的基本常识、日常训练以及各种型号导弹的基本知识;在体育课上,教师向学生示范讲解“障碍跑”的动作要领;音乐课上,学打不同的节奏型;信息课上,练习视频、图像信息的采集、加工;美术课上,以“障碍跑”为主题,学画人物简笔画,感受人物的美。

本环节由军事科学导入,由军事教官分享战斗故事,重现战斗境况,把学生带入“战斗”,让学生体会到训练军事技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接着在第六节课时,结合学生在第四节课上采集的视频信息,选择适合的打击乐,学打节奏型,掌握不同节奏型的特点,同时也为学生在第九节课编辑制作的以“秀秀我的‘肌肉’”为主题的“障碍跑”视频配上合适的音乐提供了知识储备。在第七节课上,学生根据体育教师讲解示范的几种障碍跑的动作要领,结合自己在识剑阶段的感悟练习“障碍跑”,为第八节课做好准备。

本环节的第四节课也是“砺剑行动”总课程的第八节课,是一节综合课,体育、音乐、信息分三组在现场同时进行,是课程内容重组的显性标志。在同一时间并行三个科目,各取所需,融会贯通。一部分同学进行体育“障碍跑”训练,一部分同学根据“障碍跑”的动作配以上次音乐课设计的打击乐,一部分同学从多方位、多视角“互补式”的进行信息的采集(摄像练习),通过音乐的律动让动作更加和谐,通过视频的拍摄找寻动作的不足,三科融合教学使得“障碍跑”动作更加标准。

第九节课为信息课,内容为视频的编辑,将拍摄的动作要领及音乐进行编辑加工。第十、十一节课为美术课,学习主题为“障碍跑”的简笔画训练,第十二、十三节为信息课,结合学生在上两节美术课绘制的简笔画学习制作逐帧动画和补间动画,第十四节为美术课,让学生在简笔画和动画中找寻“障碍跑”的“美”,感受“美”的存在,发现“美”的原因,“美”让动作更加协调、舒展。

(3)亮剑——各科评估再集成

展示环节是本课程的收官阶段,也是本课程的“高潮”部分,名为“亮剑”,力求披荆斩棘,就是融合各科内容、作品,把所学知识技能进行应用、展示和推广。本环节共4个课时,旨在以课程为“基”,以活动为“魂”;以“学生活动”促进行“学生学习”。在信息的集成与发布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在第十七、十八节课上将信息集成发布拓宽到手机等移动设备终端。

在通过制作网站、美篇等展示我们的技能、分享我们的经验、推广我们的课程的同时,围绕“砺剑行动——识剑&磨剑”两部分课程内容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开展系列活动,比如,搭建“砺剑行动——微感悟”作文比赛,“砺剑行动——摄影展”“砺剑行动——微视频”大赛、“砺剑行动——达人秀”师生网络评选等活动平台,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在回顾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巩固升华了师生共同培养起来的国家意识及爱国精神,真正做到“以活促学”的目的。

(四)品课——课程实践

从2017年秋季新学期年始,本课题在W中学的高一年级开始进行。高一年级共8个教学班,我们选取2个班开设“国防教育校本课程”,其余为普通班,在2个实验班的“音、体、美、信、军事”课程开展以“国防教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整合课程的实验。“音、体、美、信、军事”教研组的8位教师参与了本课题的实施。课程的开展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2017年5月底~2017年9月),由研究者牵头,会同参与课题的8位教师研究音乐、体育、美术、信息、军事的国家课程标准和相关教材,在此基础上整理、开发以“国防教育”为主题,以铸就过硬军事技能为课程总目标的跨学科整合式课程资源。

实施阶段(2017年9月底~2018年1月),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在实验班的教学中开展“国防教育”的整合课程,而普通班则不进行学科整合。

评价反思阶段(2018年1月),事实上,评价反思贯穿于研究的整个过程。实施阶段完成后通过学生问卷调查等手段对课堂教学实践的成果进行反馈总结,并对相关的调查结果开展分析、总结。

(五)鉴课——课程评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