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分析与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庞平统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数学教学工作者必须立足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努力培养学生数学能力。课堂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主渠道。提出问题是前提,分析问题是途径,解决问题是目的,三者紧密联系。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育发展;素质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52-0084-04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作为基础学科,数学与其他各学科都有紧密联系,数学方法、数学思维有助于其他各学科的学习;作为应用学科,数学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数学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数学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为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本人通过对初中数学多年的教学实践与认真思考,认为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关键和主渠道是课堂。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和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目标培养的迫切要求下,对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细致分析同时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很有必要性。
一、 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与要求分析
(一)数学教学的现状
在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对数学教学颇为头疼,教学花费时间多,但学生成绩提高慢;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普遍存在畏难情绪,数学学困生多。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知识掌握薄弱
数学中定义公理定理推论比较多,构成了数学理论体系,公式方法比较多,构成了数学公式网络,而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难以掌握,影响了对数学基本知识的学习,如对直线、平面等概念的延伸、延展难以理解。再如学生对字母的意义理解不够,以致在含有字母的代数式的运算、解字母系数的方程、列函数关系式等相关运用中容易出现错误。
2. 运算技能差
在七年级,如果对有理数的意义掌握不好,在以后各个运算环节都容易出错。例如对-14,由于理解错误有可能出现-1、1、4、-4等几种答案;在代数式的运算中,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去掉分母造成错误;在解分式方程中,不直接运用等式基本性质去掉分母,而是运用分式基本性质先通分、再去分母造成多走弯路;还有移项不变号、等式一端添加项等错误,反映出学生运算技能差。数学中的运算技能差,还会影响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习。
3. 思维狭隘,方法单一
在解题时,不少学生数学思维闭塞、方法单一。如有这样一道题:某产品成本经两次降价后,比原来降低了6%,求两次平均降低的百分率,很多学生对此题束手无策。又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时,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4和7(或4和9),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看似问题很简单,但出错的学生也不少。这些均反映出学生思维单一,不能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
4. 学习兴趣不浓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而学生学习数学缺乏兴趣,究其原因,一是数学学习的艰巨性抑制了学生学习兴趣,二是数学基础薄弱、数学学习方法不当影响了数学学习兴趣,三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方法单一、问题不当而没有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当前教育形势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1. 数学教学者共同呼唤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各学科之间存在有机联系,但受当前数学教学水平的限制,学生的数学能力较低,制约了其他各学科的发展。如对物理、化学的学习中,涉及数学运算、用数学方法解决其他问题等时,不能很好地用数学思维方法去解题;同时在数理化各科竞赛及统考中,数学成绩整体低于其他学科。因此数学教育工作者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势在必行。
2. 当前素质教育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目标培养对学生数学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提倡素质教育,不再要求学生掌握单纯的数学知识,而是要求学生形成掌握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能力。如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每一章节都安排了数学活动,每一章节都有阅读与思考,有的章节安排实验与探究或观察与猜想等实践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 数学学科的发展对数学教学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数学学科的应用性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展现了它应有的价值。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开发、中国制造变中国创造等,要求在数学基础教育中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开发,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创造性人才。
(三)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数学素质培养
1. 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能力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研究教材,加强对基础知识的透彻理解,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层次,以适应教育发展需要,如对数学思想的认识、知识的回炉再生、电化教育的运用等;同时教师要进一步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设计最佳教学方案,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艺术。
2. 夯实基础,打下底子
数学学习注重知识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教学,务必使学生正确认知、透彻理解、熟练掌握。如对定义定理概念等方面的教学,不仅要揭示概念本质,而且要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其内涵和外延。如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教学,要通过不同方面的探索,逐步总结归纳出含有揭示其本质的概念:“化简后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最高为2,这样的整式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再如对代数概念的教学也如此。对公式的教学,不仅要熟练掌握运用,而且要认识公式的推导及演变,以此认识公式的来龙去脉,如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及演变为:
3. 正确运算,形成技能
数学学习离不开数学运算,因此,对数学运算,应培养学生细心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养成运算有据、步步有推理的思维习惯。
4. 系统教材,抓主抓重
数学教材每一章节都有重难点内容,通过对初中阶段教材的系统认识,抓住教材中的重点进行突破,如有理数的运算、数轴、相似三角形、一元二次方程等内容应重点突破,为以后学习代数式的运算、相反数、绝对值、平面直角坐标系、圆中的比例线段、函数及其图像等知识打下基础。
5. 研究教材,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它指导着数学思维方法,因而应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在《有理数》一章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的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等。
6. 拓宽思维,灵活运用方法
数学方法灵活性和数学思维的敏捷性要求在数学教学中不断拓展学生思维。如在课堂练习中多设计变式练习、引申练习,注重一题多解,引导学生讨论,以发散学生思维。对知识内容也适当拓宽,如对锐角三角函数的性质,可借助图像引导认识其增减性;在方差教学中,对给一组数据加上(减去)一个不为零的数后方差的变化情况,可以利用图像说明;对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引导学生认识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求两条直线的交点。这样通过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激活了学生思维,拓宽了学生知识视野。
7. 紧贴实际,活学活用
学以致用,特别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对知识的应用,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如航海航空、勘探测量、巧妙选址、优化方案等,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8. 引导探索,综合创新
要求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深入思考,不仅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钻研的刻苦学习精神,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毅力,而且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学习品质和辩证分析思想,提高数学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如在教材编排中,每一章中均有探索思考性题目。
二、 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数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数学知识的深入发展是伴随着现实问题而展开的。因而数学课堂教学总是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线和核心,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目标的关键。
(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义
1. 数学知识的形成规律是与问题相关联的
数学知识注重应用,它的形成、发展总是在人们的实践探索、发现应用完善中进行的。对一个新的知识,人们在利用时遇到了新的问题,为了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便将这个知识拓宽深入,这样形成了知识—问题—知识的不断反复循环,逐步发展完善,从而形成了庞大的知识体系。比如数的发展:古代人们为了表示事物的个数(自然数),表示没有(零),表示平分(分数),表示相反的量(正负数),表示正方形的对角线(无理数),表示数的平方为负数(虚数),这样将数的范围逐渐扩大,形成了自然数、整数、分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虚数、复数等数的发展史。而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又总结出了各类数的运算、应用方法,使各类数的意义更完善,如“0”不再表示没有,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因此,数学知识的发展是与问题紧密相连的。
2. 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法,形成数学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有人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题是培养思维的体操。提出问题,再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寻找方法解决问题,这样既完善了以前的基础知识,又构建了新的知识结构,再显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了新的思维方法,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该知识点是必要的、实用的,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加强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它是新旧知识联系的纽带,有着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桥梁作用。问题提出的恰当与否,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影响,巧妙而恰当地提出问题,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使其积极主动思考探索,启动新课内容的展开。其方法有以下几种。
2. 分析问题
它是课堂教学的第二环节,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调动学生思考,老师因势利导,进行点拨,使学生思维良性发展。如果学生思维受阻,老师在小组合作探讨下适时引导提示,使学生思维向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这样通过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构建了新的知识结构,实现了学生的认知发展。通常分析问题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由分散到集中。对难度较小的问题,先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再通过提问引导集中,形成新的认知。既便于反馈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认知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表达的机会,也便于暴露学生认知思维的不足。
(2)由集中到再集中。对较有难度的问题,先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再将各小组讨论的结果引导集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3)师生共同思考。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和思维性很强的问题,老师和学生共同思考。老师不仅要启发、引导学生思维,而且要有意识地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师生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使学生体验思考的过程和获得结果的喜悦,同时使学生逐渐养成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4)老师适时点拨,归纳提高。在学生思考过程中,老师要注意适时点拨,否则学生思维受阻后探索兴趣会减退,不利于问题的分析和探索。对学生所思考的结果,老师要适时归纳提升,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新的知识结构,以揭示课堂教学主题。
3. 解决问题
它是课堂教学的第三环节,通过前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构建了新的知识结构,因而要用该知识和方法来解决相应的问题,以达到对该知识方法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通常的方法有下面几种。
(1)尝试训练。针对本节课所学的方法和知识,设计相应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直接运用训练,反馈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老师应多注意对后进学生的个别指导。
(2)变式训练。数学学科具有思维的敏捷性和方法的灵活性,因而要针对本节知识内容,设置相应的变式练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考查对本节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3)讨论反馈。根据上面的训练,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反馈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寻找自己在训练运用中出错的原因,以深化理解本节知识,形成解题能力。
总之,根据当前的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状况和发展要求,每一个数学教学工作者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必须转变思想,立足学生基础,立足于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学生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前提下,促使学生形成数学逻辑思维,努力培养学生数学能力。而课堂是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的主渠道。由于数学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由问题而来,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伴随着问题而展开。提出问题是前提,分析问题是途径,解决问题是目的,三者紧密联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抓住这三个环节,体现数学学科的特性,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运用合理的数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1]吴俊.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探析[J].华夏教师,2022(2):69-71.
[2]张雪华.试论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1):122-124.
[3]王娟娟.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2):31-32.
[4]韩海军.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2021(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