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

作者: 赵莎莎

摘要:文章主要结合时代发展趋势,肯定了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价值和意义,认为培养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既是该学科的教育目标,也是该学科的教育成果。根据教育实际指出新形势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包括课程理解有偏差、思想重视不够、课堂情境单一、教学手段传统、家校互动不足、知行合一难度大等问题,然后从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本位意识、应用信息化手段培树道德典型、引导式教学挖掘内隐学习能力、引入家庭教育践行知行合一、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责任与担当五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建议。

关键词:新形势;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52-0132-05

一、 引言

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爆炸性传播的特点,并且传播的对象不再局限于互联网网民,几乎对每个人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即便是小学生,虽然智能手机的使用受到限制,但是仍不可避免地会从周边人群或环境接收到相应的信息。互联网下的信息良莠不齐,而小学生又缺少相对成熟和稳定的信息识别和筛选能力,一旦价值取向不健康、不正向的信息被小学生接收到,容易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可见在互联网时代下,要加强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这是小学教育的新形势,也是时代对小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培养小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的学科,对提高小学生全面发展素养具有根本性作用,是小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基石,对护航小学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加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应对新形势对小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也为新形势下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者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一)核心素养定义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前身是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后又被改名为《道德与法治》。该科的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较为紧密,涉及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等六大领域,有助于引导和塑造小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根据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其中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归纳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制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种。而文章基于小学教育现实,结合《标准》内容,将《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进一步细化,提高核心素养的可落实度和对课程实施的指引作用,具体分为热爱国家、崇尚美德、辨别善恶、全面发展、奉献担当五种。

要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培养小学生“热爱国家、崇尚美德、辨别善恶、全面发展、奉献担当”的核心素养,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手段,运用新形式、新方法、新手段,将这五种核心素养与现实生活、教材内容实现有机融入,让学生在课堂教育当中有方向性的汲取相应的知识内容,掌握核心点,教师再通过发散思维引导,让学生进行核心知识点的理解和反思,实现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的结合,最终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拥有良好的核心素养,获得立体化的成长。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

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意义:首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新时代、新形势下对小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不断推动小学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响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教育延伸,能够为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社会要求、家庭满意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奋进者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保障。其次,以核心素养培养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出发点和立足点,能够推动小学教育办学模式的转型升级,更新和优化办学理念,构建更加合理、科学、高效的教育模式,同时也能促使小学教师不断提高个人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夯实小学师资队伍力量。最后,对学生而言,自身核心素养的形成,将会对成长起到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效果,有助于学生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想品德,端正自身行为,为未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奠定较好的成长基础。

三、 新形势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课程理解有偏差,思想重视不够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其效能的显现绝非朝夕之功,需要水滴石穿的努力才能看见成效。这使得该学科在如今追求短平快的学习氛围中存在天然弱势,不少家长甚至教师因为在短时间内看不到学习效果或者教学效果,便对该学科出现了一定的忽视思想,家长认为该学科属于辅助学科,不会对学生学习产生过多的影响;教师则认为该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爱学习、懂礼貌、有品德的学生,在具体的教学上用心用力不够,只是简单地进行了教材内容上的表达,并没有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和升华,无法很好地向学生展示该学科的魅力。此外,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不少家长认为小学教育阶段除了语文、数学、外语等传统意义上的“主科”外,其余学科作为“副科”,都可以为“主科”让路,对“副科”的学习成绩也不够重视,以至于家长参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积极主动性不足,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课堂情境单一,教学手段传统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新教材”使用“老办法”,课堂情境简单地停留在“听讲”的阶段,此种教学情景下也难以应用到较为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导致教学手段传统,无法全方位的展示新教材的优势,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也无法得到激发,甚至会认为该学科就是“死记硬背”,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自身成长并没有太大的帮助等,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率和质量不高,既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了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进程。

(三)家校互动不足,知行合一难度大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道德与法治课堂只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而忽视了家庭在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忽视家庭参与的现象,尚未意识到家庭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补充意义和作用。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但是在一些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研讨活动中,教师更愿意去探讨授课者和听课者的感受,很少结合学生的实际去思考学生的感受。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方法来灌输这一教学目标,学生被动接收这一思想。这样的结果其实是学生认知和行为的分离,忽略了德育教育和结果的真实,导致知行合一产生分离的原因中家庭参与较少也是重要的一点。

四、 培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热爱国家: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本位意识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两千年,所形成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即便在现今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甚至对国家和民族事业发展仍然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同样,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材,对丰富教学内容、启迪学生思想具有促进作用。在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精忠报国、谦和好礼、自强不息、忧国忧民、助人为乐等美德一直是主流文化,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为之追求的理想境界,其内容恰好也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内容相吻合,因此要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的核心素养,借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既能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化能够一直传承和发扬的原因,也能进一步树立和巩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在如今信息纷杂的信息环境中,以及国外思想泛滥的大环境下,对引导学生朝着正确、健康、科学的方向成长有重要意义。

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当中,便需要不拘一格,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内容的新展示,将学生心目当中已经形成的传统文化的观念进行翻新,实现强化。如在某教材“欢欢喜喜庆国庆”的课程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假期快乐的同时,也要明白快乐背后是因为有革命先烈的付出,正是因为有他们的付出,才换来了如今的“国庆”,这是更深一步的道理,也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关键。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又不脱离教材的内容,便需要教师设计课程,通过联想和发散让学生认识到假期背后的道理。如教师可以提问:“我们现在有国庆节,那以前有没有呢?”学生回答:“没有。”此时教师便可以再提问:“那为什么古代没有呢?”从而引出古代由于国家尚未统一,经常出现战乱,百姓都没有一个安居乐业的生存环境的基本观点,进而再通过“精忠报国”“封狼居胥”等故事讲述古代爱国人士为了国家安定、边疆安宁所付出的努力,此时如果班级有军人家庭,还可以展示如今边疆战士守卫边疆的辛苦和努力,古今结合,让学生了解到假期的由来以及假期的珍贵,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崇尚美德:应用信息化手段培树道德典型

在以往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生都不喜欢听教师讲枯燥的道理和知识,尤其是道德教育部分,枯燥乏味的“说课式”教育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认为美德教育是“花架子”,泛泛而谈。再加上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文字的方式进行描述,所以学生在课堂中主要是对大量的文字进行理解和学习。教师长期使用枯燥的学习方式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会让学生感觉道德与法治学习不仅乏味,而且还是一种负担,不利于将学生引入课堂活动中。所以,在现代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应用信息化手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尤其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将信息技术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或者利用VR情景模拟等方式,更加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便于学生对课堂中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进行理解。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体验感受,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该部分知识内容的印象,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的趣味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与“爱护环境”相关的课堂知识的过程中,由于教师以及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都给学生讲了许多要保护环境的道理,如不能随地乱扔垃圾、不能破坏花草树木等,学生对此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爱护环境的基本观念,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相应的知识时,应该对该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升华,站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学习和了解。如果学生不懂得破坏环境的危害,对“爱护环境”的重要性便不会有直观的认识。所以,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设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利用网络或者通过与父母交流等方式,收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资料。在课堂上通过“同学们,你们知道破坏环境有哪些危害吗?这些危害会不会影响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呢?”等提问内容,让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这些引导性问题进行思考,结合相关资料给出回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分享。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收集的相关视频、图片等进行展示,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课堂学习内容,从生活中的各个部分着手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表达,主动发表自身想法和观点。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主动性,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也形成良好的个人习惯。

(三)辨别善恶:引导式教学挖掘内隐学习能力

在如今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的大环境下,由于小学生缺少一定的自我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较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让小学生掌握辨别善恶的能力,是帮助和促进小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辨别善恶,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一项基本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让学生初步形成一套属于自身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目前的主流价值观念和核心思想,理应贯穿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内容的始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辨别善恶的能力最终仍需要学生自我完成,教师在其中只是扮演引导的角色,因此需要挖掘学生内隐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思考中成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