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任务·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跨学科主题教学框架研究

作者: 林怡凯 林顺才

【摘 要】本文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框架进行研究,以“我学当乐器制作师”主题为例,探讨包括真实情境模拟、分阶段任务设计和结构化评价体系三个核心要素构成的教学框架。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 教学框架 情境 任务 评价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规定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要密切联系,统筹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明确要求“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这彰显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综合育人模式转型的关键路径。本文以跨学科主题活动“我学当乐器制作师”(以下简称“主题活动”)为例,旨在探索包括“真实情境模拟、分阶段任务设计、结构化评估体系”三个要素构成的教学框架,通过深入分析跨学科主题学习过程,探究上述框架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水平提供一些借鉴。

一、围绕生活需求,营造真实情境场

1.锚定真实生活,打造跨学科情境。

“学习情境”理念主张将学习实践根植于学生生活经验与认知发展阶段,通过创设与现实具有关联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深度理解。在本活动的主题设计时,我们深入挖掘并满足学生实际生活需求,从相关学科提取与主题实践紧密相关的情境,实现学科间的有机融合。此情境基于学校音乐节活动,鼓励学生自制乐器并参与演出。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因不会制作乐器而未能参与喜爱的音乐节,为此教师创设“乐器制作,音随心动”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校园音乐节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音乐节”的情境源于学生真实生活,其设计旨在通过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相融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对知识技能、思维情感等的综合运用。这种情境使知行有效结合,有助于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原有知识、深化理解新知识,促进深度探究。

2.找准学科“跨点”,巧定主题活动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的核心在于其适应性和实用性,避免落入虚假或夸张情境。跨学科主题学习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梳理和整合各相关学科之间知识技能、思维方法等的交汇处,确保这些交叉点与学生已有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相匹配。这样的定位有助于确立主题活动的目标导向,促进学科知识深度整合。主题活动针对学生在科学课程“声音的产生”中已习得“掌握影响音高、音量变化因素的知识”,且部分学生已具备一项以上乐器演奏技巧,对乐理知识和乐器结构等有所知晓,基于这样的学情设计涉及科学、音乐、数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素养的跨学科主题,在融合学习理念的引导下,学生从新角度探索乐器的结构原理来制造小乐器。

二、巧设阶梯任务,生成动态实践链

跨学科学习以各学科实践活动为切入点,旨在为学生构建一个将知识与行动相结合的综合性课堂,学科知识通常在大情境下通过任务或问题等形式呈现,以阶梯式推进。本次主题活动围绕既定目标设计四个阶梯式任务:研读编钟→研制乐器→演奏乐器→自制乐器。任务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并且内在逻辑相连、思维层层递进。学生在活动中被充分激活和应用原有静态知识,进而将旧知识融合转化为一系列充满活力的动态实践链,凸显了三个成效。

1.发挥学生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着重考虑两项重要认知原则:一是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天生具备探索欲望和学习潜能,能够独立自主地掌握众多知识;二是遵循学生学习能力的“用进废退”原则,强调必须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基于此,在任务二“研制乐器”时,教师设计核心问题:使用一个杯子、一瓶水和一根筷子三种材料自行设计和研究乐器,并自主验证。学生根据学习单进行独立学习。实践证明,在独立思考和教师指导下,超过95%的学生能通过三种材料创造8~9种乐器,达到中级乐器师的水平。

2.确保学习真实有效。

要让学习真实发生就得巧妙设计任务,并平衡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与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例如,在“三级乐器制作师”考级中,初级任务是制作3~4种乐器、有序组合限定材料、感受各种乐器的声音特点;中级任务是制作8~9种乐器、创造性使用材料和有序组合、选出最好听的乐器。当学生完成初级、中级任务后,教师可提出探究性问题:“初级、中级乐器制作师完成目标是教师设定的,大家通过努力都能完成。那么,要达到‘高级乐器制作师’水平,得制订哪些目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像专家去思考和实践,从而催生出利用自制乐器进行演奏的高级思维活动,涉及旋律、音高、技艺等要素的综合应用。

3.彰显学科融合价值。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群活动中,所突出的学科性并非各个学科单独作战,而是逐步形成综合运用不同学科方法和技巧进行操作的模式。以“研制乐器”任务为例,学生运用数学“组合搭配”思维来探究如何利用数量有限的材料制作多种乐器;而在“研读编钟”任务中,学生则置身于深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深入体验音乐魅力。可见在学科间融合互动中,各学科特点并未因跨学科而淡化,相反它们更加突出各自学科的特质和精髓。此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构建结构化评价,增强适宜性和有效性

构建结构化评价,旨在发挥评价的动态诊断和调整功能。评价不仅在活动结束时呈现,更应在课堂开始时就向学生明示,并贯穿全程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如何科学设定系统性评价目标,实现评价融入教学之中?具体策略如下。

1.从单纯知识评价走向素养评价,转变评价焦点。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集中于评估学生对特定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忽略了背后更为重要的素养和能力。因此,在我们进行的“自我反思”评价中,传统知识达标被综合素养目标取代。例如,“创造美”这一点,我们重点评估“工匠精神、数学思维、审美情趣”等,这些目标要求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使用学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并能够找到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证据。

2.确保各活动环节评价相互关联,形成递进关系。

为了实现一个或多个教学目标,每个环节的评价设计都应具有针对性,即学生完成的每一个环节对应的评价能够为下一环节学习提供准备或参考。各个环节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达到螺旋式上升效果,全程服务于学科育人的终极目标。

3.让评价成为学习任务的一部分,拓展学习边界。

开放多元的评价指向为促进学生自主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宽广的时空,让学生在参与评价时能够调动多方面的信息和经验来助力学习。通过评价拓宽教学广度,学生能从教师和伙伴的分享、反馈中获得智慧启迪,学会从多角度深入思考问题,扩宽学习视野。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第七实验小学 福建省晋江市池店镇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苏少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