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境教学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作者: 林国芳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中,巧用方法来创设情境,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

【关键词】吟诵 说写 玩乐

小学高年级的传统文化教学,其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美。由于传统文化年代久远,学生对之存在陌生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借助活泼生动的语言,以及契合文本的音乐、图片、游戏等来创设情境,让文本内容可观可感,融情于境,情境交融,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在“吟诵”中感受传统文化之人文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文言文言志、载道,凝聚着中华民族宝贵的人文精髓。因此,在小学阶段有层次地学习文言文,能增强文化积淀,丰富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直接的传承。但由于文言文离学生生活的年代久远,且文字晦涩难懂,学生在学习时会有畏难情绪,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会将大部分的精力用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大意上,而在诵读上,只是让学生机械性地反复熟读。这就造成文言文的语言韵味和人文思想无法根植于学生心灵。因此,在指导学生诵读文言文时,应充分挖掘文本内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文言文之情、之境、之美。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这一课时,笔者依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巧设情境,引导学生诵读。导入新课时,在《高山流水》的古筝曲中,笔者深情吟诵:知音是什么?是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曲《高山流水》,让我们想起了那个千古流传的动人故事,那就是——(课件出示课题,全班齐读)这个环节的教学,运用音乐、诗句等来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课中,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后,在引导学生诵读文本时,笔者利用民间传说故事来创设情境。在乐曲声中,笔者说道: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子期两人约定来年中秋再相见。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重回故地,可却等不来子期。遇到一位老翁,连忙打听,才知子期在不久前染病去世,临终前还留下遗言,把墓安在江边,好聆听伯牙的琴声。没等老人说完,伯牙已泪满衣襟,他强忍悲痛,来到了子期的墓前,弹了一曲《高山流水》。同样的乐曲,这次却带有生离死别的愁绪。一曲终了,伯牙起身,将心爱的瑶琴砸碎在地上,用这种决绝的方式为我们留下这千古绝唱——(学生接读:“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在乐曲的渲染下,很多学生被文中人物的深情所感动,读着读着,眼圈都红了,学生已真正走进文本,将传统文化的音韵美和人文美根植于心灵。

总结本课时,笔者运用课外诗句来升华主题:“‘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己难寻,但是我们仍怀抱着希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我们的知音。”

在本课教学中,笔者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学生实际,将古曲、古文、古诗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有意识地组合在一起,以读贯之,以境促情,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文本的韵味,感知人物的精神内涵,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力。

二、在“说写”中感受传统文化之习俗美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教师可以利用体现传统节日习俗的文本,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借助民族习俗进行传统文化渗透,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

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这课,在跟随老舍先生了解了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以及春节热闹、喜庆的气氛后,教师相机激趣: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你们想看看我们本地过年时的一个独特的习俗场景吗?老师把这个场景拍摄了下来,让我们一睹为快吧!(播放本地春节民俗活动“游神”的视频)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表达的欲望很强烈,教师可以相机引导: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来自全国各地,你们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让我们走进“家乡的春节”发布会,和同学交流分享吧!学生纷纷举手,抓住自己家乡独特的春节习俗特点,与老师、同学交流。教师可以适机做总结:同学们,春节是我们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蕴含着浓郁的民族特色,象征着幸福、祥和、欢乐。除夕之夜,五湖四海的游子都会赶回家与亲人团聚,吃年夜饭、守岁、拜年……人们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迎接新春的到来。在我们中国,还有许多的传统节日,它们一样都包含着人们的美好心愿。拿出你的笔,把你家乡过传统节日时,你印象最深的那个节日的习俗场景,用文字描述出来吧!

这个片段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帮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习俗之美,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建立文化自信。

三、在“玩乐”中感受传统文化之趣味美

中华传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要说趣味性和包容性,传统玩具必占一席之地。可以说,传统玩具是另类的史书,它记载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历程。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竹节人》一课之前,笔者在班级做了一项调查:你们喜欢玩玩具吗?平时都玩些什么玩具?怎么玩?学生对现代玩具都如数家珍,但全班没有一个学生谈及传统玩具。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还要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教育。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时,笔者要求学生准备制作竹节人的材料。上课伊始,笔者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今天这节语文课,老师准备和大家一起来制作竹节人、玩竹节人,大家喜欢吗?”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而玩具是孩子们最亲密的伙伴。顿时,教室里气氛异常热烈。“但是老师有个要求,课文哪些内容是写制作过程,哪些内容是写玩的过程,你们找出来,老师帮助梳理、归纳一下。”学生纷纷动笔画出相关的内容,并交流反馈。笔者先根据学生的发言,梳理概括;然后在课件上出示;接着让学生根据内容、步骤,完成竹节人的制作。在玩竹节人这个环节,笔者让学生上台介绍自己制作的竹节人,并实际操作怎样玩。最后让学生各自找伙伴斗竹节人,感受文本中玩的乐趣。看到学生玩得不亦乐乎,笔者顺势引导:“同学们,看来大家都很喜欢这个手工玩具,它是我国传统玩具之一,可是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在我们国家,还有许多有趣的传统玩具,你们想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陀螺、竹蜻蜓、泥人、风筝、空竹等图片,利用视频资料介绍它们的由来、玩法)学生在看的过程中满脸惊奇,不时发出赞叹声,对这些玩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布置课后作业时,笔者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或寻求长辈的帮助,与家人一起制作完成一个传统玩具,并带到班级里,在实践活动课上与同学一起玩玩具。

这节课的教学,笔者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抓住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利用“玩中学,学中知”的方式,让学生认识传统玩具,感受传统文化的趣味和先人的智慧,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对教材中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用心创设传统文化教学情境,把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传统文化精神之花在学生心中绽放。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首祉中心小学)

本文系福州市长乐区教育科学研究2021年度课题“融合传统文化 构建有韵味的语文教学”(课题立项批准号:CJXK2021013)的研究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