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带多,拓展“阅历”

作者: 杜鹭昀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中的语言文字运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一直处于被控制、被管理的地位,只是完成教师布置下来的各种阅读学习任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主体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学生阅读的深度、广度、创造性发挥受到限制。

关键词:小学语文;补充阅读;阅读策略

一、定计划,整体明确游“书海”

(一)制定阅读计划,明确补充阅读的数量与质量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一开始就制定计划是十分重要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以学生为本,将课堂还给学生。阅读教学中,学生个体唤醒强调其主体地位,让阅读实践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学习状态,渐渐形成一种日常的学习状态。“补充阅读”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让学生制定正确的计划,让学生有个好的开头。

没有明确的目标,学生的发展必然是缓慢的、无效的.被动的。每学期开学初,笔者就指导学生量身定制切实可行的自主阅读规划,这种“私人定制”般的阅读规划从读书的内容、时间、主题、方法、反馈等多方面帮助学生明确自主阅读的短期目标和总体目标,从而扎实有效地开展阅读指导。

在笔者执教的学校,一开始便会让学生对本学期有一个阅读目标,学生在阅读目标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这样制定明确目标,又激励期待的阅读规划设计,让学生在欢乐与分享中实现个体主动发展。

(二)把握课堂节奏,预留补充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学生的阅读学习是一种能力构建的过程,阅读能力的形成,必须依靠学生个体积极参与语言实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用共性代替个性,要避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阅读与学习都需要时间,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操之过急,要给学生自由支配的阅读时间,课上让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课后让学生去读自己喜欢的书、感到好奇的书甚至读不懂的书,让学生去经历自由阅读的历程。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有策略地指导、引导、分享、交流,才能实现有效的师生、生生资源碰撞,才能实现有实效的提升拓展,从而唤醒学生个体的学习欲望,让个体主动性的发挥促进阅读实践的内化深化、个性化,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给策略,以一带多拓 “阅历”

阅读实践要立足于课本,但不能只限于课本。教师要以教科书为载体,在精学教科书课文的基础上拓展孩子的阅读量。小学阶段的孩子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语言和思维爆发的年龄,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时候的教师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正确阅读。一个孩子如果只读过教科书是非常可惜的,也是非常可悲的。真正的阅读实践要有课堂外的拓展和提升,要有以课堂阅读实践为中心向外辐射,教师要有以一篇带多篇甚至多本的意识,让学生在课内带课外精读带博读的过程中,不断开阔视野,加深加宽人文底蕴和语文素养。

(一)找类比阅读

同一人物、景物、事件在不同作家的描绘下,会展现不同的场景,表达不同的感情。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相同“事物”为线索,安排学生进行补充阅读。对比这些事物在不同作家描绘下展现的不同特点,进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比如在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是以“狐狸”这个事物为主角的文章,教科书中列举了《狐假虎威》《狐狸分奶酪》和《狐狸养鸡》等四篇课文,编者的意思是从不同作家的笔中,让学生加深对狐狸聪明又狡猾这样的形象的认识。笔者根据这样的意图,推荐学生补充阅读了《列那狐的故事》《吃书的狐狸》《狼和狐狸》等书籍,书中的“狐狸”各不相同,但是又都是“聪明”的化身,学生在这样的引导阅读中,对“狐狸”这一形象印象深刻。

其次,可以根据“主题”相同来引导学生补充阅读。在统编版教材中,每一册都安排了一次“快乐读书吧”的内容,这个栏目很好地将同一类主题安排在一起,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如二年级下册的“故事里的儿童”,三年级上册的“童话王国”,三年级下册“小故事大道理”……这些主题拓展出来的书可谓是精彩纷呈,既补充了学生在课本之外的阅读量,又引导学生进行了科学的类比阅读。

这样找类比的补充阅读,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归类,学会对比,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书籍的归类,为以后的大量阅读奠定基础。

(二)按作者阅读

课本中文质兼美的课文,不乏名家名篇,是学生接触名家名著的好机会,但对名著名篇的阅读如果仅限于课本,就如让学生只欣赏了窗口的风景而忽略了整个大自然,实在是太可惜了!在教学中,学生从《穷人》中初识列夫·托尔斯泰,品味到其朴素又富有张力的语言;从《荷花》中认识叶圣陶,陶醉在其细腻优美的文笔之下;从《少年闰土》中了解鲁迅,感受到其对封建思想的痛恨;从《母鸡》中走近老舍,欣赏着其雅俗共赏的风格……如果教师没有抓住让学生更深入认识作家的机会,着实可惜。教师可以在学完课文后再推一把,让学生走得再远些,看得再多些,补充阅读这些名家的名篇,让经典在学生心中萌芽。

(三)循文体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每篇课文都承载着一定的知识点落实学习表达方式的任务,这些课堂资源可以作为引导学生补充阅读的基点,帮助学生通过补充阅读达到知识补充,进而构造完整的知识架构。

在学习了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假如没有灰尘》这一说明文后,笔者引导学生补充阅读相关的环保主题文章,举办环保主题发布小论坛,让学生在阅读和交流的过程中更进一步熟悉说明文的表达特点,巩固学生严谨的表达态度、探索科学的兴趣。又比如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宇宙生命之谜》是一篇科普类说明文,结构严谨,描述了科学家在地球之外的浩瀚太空中探索未知生命的历程,地球与其他星球不同是我们拥有现代文明和高级生物体,而地球以外的星球至今未发现有生命踪迹。引导学生通过相同的说明文文体阅读品味其他科普文或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时间简史》等,拓展学生对于说明文这种文体的认识。

三、寻方法,不拘一格展“个性”

批注阅读是个性阅读实践中最有效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体在阅读时要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疑问”“自己的感受”,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依心之所感,圈圈画画,笔墨摘录,这样做不仅能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更能帮助学生形成有自我特色的有个性阅读习惯。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一样,批注的形式也就不一样,不用刻意统一规定,要鼓励不同形式的批注,让学生在批注阅读中开阔思维,感知阅读的快乐,逐步掌握批注方法。

四、结语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心灵的火焰。”教育应该是用心灵唤醒心灵,教师应该站在语文学科学习与学生个体发展紧密互生的角度,去认识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个体主动发展的积极作用,对学生成长的深远影响,在阅读教学的特定场合下,唤醒学生的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主体独特的阅读体验,从而培养学生语文阅读个性化的学习品质以及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向志莉)

参考文献:

[1] 杨艳. 探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模式的策略[J]. 教学周刊,2019(03):121-122.

[2] 赵常姝. 谈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J]. 中国校外教育,2019(02):117-120.

[3] 党春春.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 学周刊.2020(01):11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