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阅读的策略探究

作者: 韦先吉

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阅读的策略探究0

摘  要:阅读是与书本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的有效渠道。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通过阅读,可以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锻炼其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建构自己的数学语言和思维逻辑,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本文将从教材、教学、教法和教师四个维度阐释在数学课堂展开数学阅读的策略,以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和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习惯。

关键词:数学阅读;小学数学;阅读成就感

一、合理运用教材和“阅读材料”,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而“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想读、爱读、乐读,以情感人,唤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数学课本中的数学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激发小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数学教材是充分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精心编写而成的,教材不但有数学运算,还有空间知识和逻辑推理问题等知识,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教师应灵活应用数学教材及“阅读材料”,通过数学小故事、生活小常识等方式来吸引学生对数学的注意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合理运用课堂环境和教学设计,在数学课堂中引导学生开展数学阅读

数学阅读是掌握数学语言的前提,是顺利、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而“数学阅读”则是读者通过数学语言符号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所以,若要切实加强数学自主学习的思维训练,提高解决问题的准确性,最为重要的一个基点就是“数学阅读”。

(一)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教学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数学阅读

以四年级下的“除法”教学为例,数学课本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主题图。课本中只标注了一个相关条件,其他的条件蕴含在主题图中。学生需要从主题图中“读”出数据信息,学生阅读的不仅仅是数字信息、文字信息,更重要的是以图文形式呈现的综合信息。要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指出为什么读,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数学题目阅读,通过阅读中发现数学问题、找出数学问题中的关键因素,再进行教学指导。

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中提取有效的、关键信息,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去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盲目地读、机械地读。经过多次反复训练,学生能慢慢养成“在读的过程中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在数学课堂中合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数学手段,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数学阅读

教师可以《年、月、日》为例,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浩瀚的宇宙以及太阳、地球、月球的运行图像,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一年,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一月,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日。生动、直观、形象的画面把学生带进了奇妙的宇宙,使学生自然而然产生求知的欲望和动力,使学生对枯燥无味的“年、月、日”知识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做好新课阅读的准备,也增长了见识,真切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生在亲身经历了数学问题的发现、探索、总结的全过程,感受到知识的来龙去脉后,不仅可以收获研究、探索、发现的喜悦,还可以极大地触发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积极性,激发起其强烈的求知欲,进而激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课堂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自己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建立起“去疑——质疑——探索——释疑”的思维逻辑,锻炼思维的独创性。

三、采用恰当的方法,在阅读中提取有效信息,创造阅读的成就感

在诸多科目当中,数学课本中的数学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因而被很多同学误解为呆板、单调。在数学课堂中,通过数学阅读,教师带领学生提取和挖掘有效的数字信息和语言信息,仔细理解每个数学概念的基本含义,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思考,建立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

以小学数字中的“比例问题”为例,面对问题“学校五、六年级的学生共有180人,五年级学生和六年级学生的比是4 ∶ 5,五年级和六年级各有多少人?”,教师应首先指导学生找出这道题目的关键句“五年级学生和六年级学生的比是4 ∶ 5”,其次引导学生将关键句转换成自己的理解,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关键句的意思。例如“五年级学生是六年级学生的■”“六年级学生相当于五年级学生的125%”“五年级学生是六年级学生的0.8倍”“六年级学生比五年级学生多■”等。教学实践发现,通过问题引导,可触发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基础上建构新知识,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展开数学问题的积极思考和认真探索,让学生在独自思考中把一种数量关系“换句话讲”,不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和分析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数学题目的本质特性,使学生进一步发散数学思维,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又如《圆柱的认识》一课,对“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可通过阅读抓住“完全相同”这个关键词,然后通过与“面积相同”“形状相同”等知识的比较后就真正地理解圆柱的概念。如“小亮的玻璃球是小丽的2倍,要是小亮给小丽3颗,他们俩就一样多了,他们两人分别有多少颗玻璃球?”一问,如不认真阅读题目,就很可能抓不住重点词句,难以达到题目要求。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方面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解题前先认真读题,充分了解题目的意思,了解题目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然后再寻找解题的策略,动手做题。数学阅读不只是用眼睛浏览,阅读时必须思考,思考语言文字中的意义,促使思维展开。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内化知识,培养逻辑思维。

四、教师应当以身作则,运用语言的艺术,创造愉悦的数学课堂

作为数学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数学教师的示范阅读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示范阅读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述能力。这就需要数学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通过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教学示范仅停留在读一遍题目,又怎么能期待教师的学生认真读题呢?当然,教师也不能因为自己已充分理解了就认为学生也熟悉了。在每次读题时,教师读两遍、三遍,指导学生来阅读,那么学生对数学阅读也会更加关注。

其次,教师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让数学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带有强烈的情感,从而让课堂变得活泼起来。例如在学生发言的评价,教师要注意措辞和语气,给予鼓励赞扬,以此来建立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例如“你回答得很完整!”“你的数学语言组织得比较完整”等。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动静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随时随地乐意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由想动口发展到想动手,而动手和动口都是促使学生动脑的最好途径。

新时期,新课标对数学学科素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在数学课堂中将目标落到实处,让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开展数学学习,首先必须重视数学的阅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数学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应通过数学阅读,提高学生数学表达、分析和推理能力,进而提升数学学习的效率,以助力学生发展。

(责任编辑:淳  洁)

参考文献:

[1] 李秀娥.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J]. 课程教育研究,2019(29):87-88.

[2] 吴海洪.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 试题与研究,2021(03):112-11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