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明白,说清楚”是学好数学的根基*
作者: 柴红
摘 要:“学文如聚沙,学理如筑塔。”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数学“金字塔”要想造得高、立得稳,根基一定要做好。自学能力就好比“金字塔”的根基,只有学会自己学习的方法,才能在数学征途上走得远、攀得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学生,他们唯教师马首是瞻,教师让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但是,一旦遇到书本外的习题,他们往往会表现得无所适从,对于开放性试题更是无从下手。还有一些孩子在低年级时数学成绩“呱呱叫”,一到高年级就“偃旗息鼓”了。笔者认为,这些很多都是学生没有自学能力,依赖性强、不会独立思考造成的。著名数学大师华罗庚,出身贫寒,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却凭着超人的意志登上数学的高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做好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引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对于数学综合素养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要点;数学思维;表达能力;教学策略
一、“想明白、说清楚”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价值
什么是“说写”?研究人员指出,“说写”是一种用口头语言表达,呈现的是书面语言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基于这一理念,教学工作应主要以“说”为主;在课下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借助于手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科技软件以“说”的口头表达形式对书面语言进行合理呈现,从而帮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有效实现对于相关知识的思考,达到“写”的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通过使用“想明白、说清楚”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合理实现对于数学思维的有效培养。对于教师而言,从说的方式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说的形式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表达出解题的过程,继而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提供了强劲的助力。
二、“想明白、说清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借助“说写”打通学生心结,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名学生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在上台解题时将130÷40的结果计算的商是30余10,面对这一结果,全班同学都说他错。在这一情况下,教师进行了如下的引导:
师:这么做对吗?做题的学生肯定的点头。其他学生纷纷表示:错啦!错啦!
师:(微笑着)竖式中,商是3的时候,应该写在哪一位上?
生1:商应该写在个位上,所以他做错了。
生2: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30除,所以商要写在个位上。教师在学生竖式中商的位置打了×。
这名学生的答案显然是错误的,但是学生却表现出了极为不服气的态度。为了有效探明让这名学生如此“固执”的原因,教师在课后与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如下交流:
生:我认为我的算法简便。130除以40,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一个0,我给它们同时缩小10倍各去了一个0,不是就可以看作13÷4吗?这样竖式中商不就写在十位的位置上吗?
教师:(微笑着)哦!这我真的是没想到你这么想肯定是对的,能想到这简便的算法太棒了!按你这么说商不应该是3吗?怎么结果就成了30呢?
生:(着急)竖式里13-12=1,要把个位上的零移下来,10不够30除,要补一个0占位。
师:为什么要把0移下来?
生:因为1在十位上表示1个“10”啊。
师:太棒了,看来数的位置很重要,这里的余数1表示1个“10”,那么这里的13和4分别表示多少呢?
生:(略有所思)13表示13个“10”,4表示4个“10”。
师:把130÷40看着13÷4,对于13÷4的竖式计算而言,得出的商5余1的结果,算完了吗?
生:算完了。
教师:看来,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到原来的■,商没变,哪一项变了呢?
学生:余数缩小了,教师我明白了,130÷40商应该是3,余数是10。
在这一案例中,“想清楚、说明白”展现出了其应用价值。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其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水平相对偏低,因此,只有引导他们真正“想清楚”,教师才能帮助学生实现对于相关内容的合理了解。以这一教学实例为例,如果这个学生不把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可能在以后的练习题反复会出错,内心迷茫。也可能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巧用“说写”锤炼学生思维,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从文化基础的角度分析,可以将核心素养分为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两个分支。在这一问题上,研究人员指出,这两大分析均强调了学生思维的价值,基于此,可以说,思维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在这一问题上,研究人员指出,通过“说写”教学模式的开展,教师可以有效弥补学生知识学习过程中的这一缺失。通过对核心素养这一理念进行细化后可以发现,数学的核心素养包括数学的抽象、逻辑的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所以,在传授知识时,教师应积极做好对于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始终做好对于学生思维的充分关注。
(三)结合“说写”培养学生意识,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习惯的培养
有这样一个案例,在谈及高考时,一名老人自豪地说:“我孙子今年高考632分,是我几代人都没有的老祖宗的先例,我们全家都非常高兴,并且说数学差两分就满分了。”这么好的成绩是如何得来的呢?话语之间我知道了,爷爷独自照顾着孙子,在爷爷不识字的教育下,靠的就是爷爷的智慧。小学阶段爷爷不管在接送孙子来回的路上或是在家聊天时,爷爷问起孙子最多的话就是:“你今天学了什么?跟爷爷讲一讲。”一个貌似不经意的举动,成全了孙子学习的用心。令人印象颇深的是这样一件小事,老人说:“曾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孙子看了一本书,我干活回到家问他书中讲的什么?孙子答不上来,要按照平时他就会跟爷爷讲上半天,会把学习的过程一五一十地说完整,而这次竟然说不上来。”爷爷说:“只要你说不出来,中午的饭就暂时都不吃,啥时候说出来了,再吃饭。”于是,孙子又把这本书重新看了一遍,最后不但给爷爷讲出了书中的内容,还背出了重点词句。爷爷说从那以后,不管在课堂学到什么,的还是看了什么书,回到家他总会滔滔不绝地侃侃而谈。
通过对这一事例进行分析,研究人员表示,老人的做法中蕴含了一种练达的智慧。对于孩子而言,正是由于爷爷的这种培养,才令孩子在“想清楚”的过程中实现了对于建构思维的培养。总的来看,数学本质上就应该是一种素质教育,一种思维历练。对于学习者而言,通过积极做好对于良好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引导其在对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实现更为理性的思考与逻辑的分析,从而有利于帮助其更好地实现对于世界的科学看待,对于其进一步理解相关知识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
吴正宪教师说:“强调心中有人的教育、强调单元学习的整合、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通过跨学科融合,鼓励儿童能够跨学科地真正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通过建立整体化、系统化、逻辑化的知识结构,建好“承重墙”,打通“隔断墙”,确定每个单元的数学关键能力,找准发力点,促进儿童思维进阶发展,逐步实现深度学习。
(责任编辑:邹宇铭)
参考文献:
[1] 冯桂兰,王燕飞. 问题意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之根基[J]. 教育界(基础教育),2018(09):68-69.
[2] 史会清. 数学参天树 文化是根基——小学数学教学的文化价值研究[J]. 生活教育,2011(18):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