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风独韵的走笔
作者: 焦虎三
摘 要:
竹枝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独特的体裁。有清一代,或创作于边地或描述边地山川风貌、民风民俗的竹枝词在四川大量涌现,其涉及地域广泛,涉及民族众多,内容丰富多彩。清代四川边地竹枝词特点突出,集中展现了四川少数民族特色,反映了其生存状况。其“多以记风土人情”的诗风,为我们今天保留下一批珍贵的少数民族民俗档案;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川省民族地区的历史与文化,考其风俗流变,辨析乡土习为,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清代;四川;少数民族;竹枝词;民俗
竹枝词,又称“竹枝”“竹歌”“竹枝歌”“竹枝曲”等,属于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富有地方特色和乡土风味的诗歌。在我国古代的文化传播中,其因雅俗共赏,语言和题材亲近大众而传播广泛,受众普遍,影响深远。
竹枝词之作,首见于唐,至明清则蔚然成风,卷帙浩繁。与唐宋竹枝词创作不同,清代文人创作的竹枝词在内容上更加平实与写真。它以风土之诗的纪事手法,使之成为“地方志、民俗史的注释和补充”[1],是我们今天研究地方风俗与文化不可多得的珍稀史料。这一时期,民族地区的竹枝词大量涌现,在边疆(地)传播史上,因其边风浓郁,多具地方史志性质,大多又收入民族地区的志书之中,故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价值。
一、清代四川边地竹枝词的概况
四川地处西南腹地,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藏羌彝民族走廊”千百年来的民族迁徙与演化,成为我国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大省,民族及其支系众多,少数民族人口庞大。现今这里不仅有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而且在不少市县,还设有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自治乡。这种“边地之省”的省情,自古有之,《史记·西南夷列传》便记载道:“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巂、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自巂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筰都最大;自筰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冉駹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蛮夷也。”
至于川省的边地竹枝词创作及其研究,四川虽为竹枝词的发源地(或说发源地之一),民歌一类民间文学发达,“夷歌番舞”历史悠久,但今所见最早的边地竹枝词,却始于清代,相较其他区域,年代偏晚,数量偏少。今学界的研究,除对《松游小唱》着力较多以外,对川省边地竹枝词的系统搜查与研究工作,至今仍属空白。下面笔者仅就作者创作所涉及的地域,分“创作于边地”或“兼录边地”两类加以概述,以利学界了解其概况。
(一)清代四川创作于边地的竹枝词
清代四川创作于边地的竹枝词数量本不太多,为方便罗列,我们以现今行政地域进行划分,按照藏、彝、羌的顺序将主要篇目胪列。
1.甘孜藏族自治州:嘉庆九年(1804年)奉调巴塘粮务委员的李苞的《巴塘诗钞》(二卷),内收280多首诗词,中有七言竹枝;其五言绝句,也多有竹枝意。钱召棠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以知县衔出任巴塘粮务委员。他在巴塘任职期间,通过博访周咨,实地勘查,编纂了《巴塘志略》,录入其所作《巴塘竹枝词》40首。清末藏书家石德芬(1852—1920),以纳资捐官,曾任广西、四川道员,又随赵尔丰役川边,在今德格县创作有《迭克杂咏》32首,收入《惺庵遗诗》。其他少部分游历于康藏者在其文集中也录有少量竹枝词,如姚莹的《康纪行》。
2.凉山彝族自治州:乾隆时举人,西昌人氏杨学述有《建昌竹枝词》20首收于《西昌县志》;曾任会理知州的莆田(今属福建省)人郑王臣有《会川竹枝词》14首收入《蜀游诗续钞》;乾隆时曾任盐源县知县的王廷取《盐源竹枝词》15首,收入《盐源县志》;道光年间拔贡颜启芳也有《竹枝词》8首;咸丰年间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李瑜(字念南)所作《雷波竹枝词》4首,收入《李念南诗稿》;今西昌市人氏,光绪拔贡颜汝玉在会理县(会川)创作的《建城竹枝词》30首,收入《西昌县志》;光绪贡生,今冕宁县人赵开图《竹枝词》3首,收入《冕宁县志》;光绪时冕宁县文生陈九德的《竹枝词》5首,收入《冕宁县志》;光绪庠生郑知同著有《由宁远至雅州十二长亭中途即景偶得新句集为竹枝》10首;越西县教谕张绍明亦有《涐水竹枝词》4首。
3.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氏杨国栋,曾任峨边县令,王培荀所著《听雨楼随笔》卷三录有其《峨边竹枝词》10首;四川荣县人黄与橿游历途经当地,作有《竹枝词》2首。
4.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乾隆丙戌进士李殿图有《番行杂咏》;道光举人、华阳县丞曹三选有《绥靖屯杂咏》,收于《绥靖屯志》;潘时彤有《绥靖屯杂咏八首》,收于《绥靖屯志》;陆文杰有《绥靖屯杂咏六首》,收于《绥靖屯志》;胡经德有《绥靖屯杂咏八首》,收于《绥靖屯志》;屯务李心衡有《绥靖屯八景》,收于《绥靖屯志》;道光举人,中江(今属四川德阳市)人何斯盛有《维州竹枝词》4首,收于《柳汁吟舫诗草》;广安(今属四川省)人袁为佐《维州竹枝词》10首,收入《理番厅志》;王铭旅行维州(今四川汶川威州镇)作有《客有问维州者走笔成竹枝词数首》;灌县人,附生罗世勋自灌县赴茂州谒先人墓时作有《西征竹枝词》14首,收入《逸园集》;灌县人王昌南有《老人村竹枝百咏》;清末范濂有《小金川竹枝词》;清末董湘琴有《松游小唱》。
(二)清代四川兼录边地风俗的竹枝词
与创作于边地的竹枝词不同,清代四川纪录边地风俗的竹枝词,不一定非为作者深入边地所为。一方面,四川少数民族历来重与外界沟通、交往,互市发达,大量少数民族进入内地经商、劳作,这部分情况便被记于内地竹枝词之中;另一方面,川西片区历来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糅杂的区域,不少与边地相邻的府县,当地竹枝词部分纪录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互动的史实,也间接纪录了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为。其主要有:
1.纪录茶马古道汉藏贸易及其习为的竹枝词:康熙进士徐元禧所作《名山竹枝词》录入《晴云山房诗集》;乾隆举人,曾任清溪县(今雅安市汉源县清溪镇)县令的朱黼有《芦风竹枝词》,收入《芦山县志》;重庆府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人,嘉庆后期曾在四川汉源作过学官的冯镇峦有《清溪竹枝词》;咸丰贡生,天全人杨甲秀有《徙阳竹枝词》;清末廪生曹宦庥有《汉源岁时》竹枝词,录入《曹氏培禄堂诗集》。
2.纪录成都平原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的竹枝词:此类竹枝词散见于内地文人学士创作的竹枝词集中,汉边相杂,零零碎碎,辨证殊为不易。今较确认纪录的有:康熙间举鸿博,曾任绵竹县令陆箕永的《绵州竹枝词》;成都人,嘉庆六年(1801年)举人杨燮(字对山,别号“六对山人”)的《锦城竹枝词百首》,收入《树茶轩存稿》(今存嘉庆甲子刊本);定晋岩樵叟有《成都竹枝词》(今存嘉庆刊本);崇庆县(今成都市辖崇州市)人山春有《灌阳竹枝词》。
二、清代四川边地竹枝词的特点
边地竹枝词,既兼乡土竹枝词的“风土”特质,又以少数民族及其生活区域为主题,地方志与民族志的特色兼而有之,这使它成为我们今天了解与研究少数民族不可多得的信史资料。事实上,竹枝词的民族学价值,早已引起学界的关注。清代四川边地竹枝词,可以说既是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的乡土(志)竹枝词,更是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志。除了兼具本文前节分析的清代边地竹枝词主要的特点外,清代四川边地竹枝词也独有其特色,可谓“川味浓郁、蜀风独韵”的边地竹枝词。如前文提及的《松游小唱》《巴塘诗钞》,诗成专集,洋洋大观;又如钱召棠的《巴塘竹枝四十首》(《巴塘志略》附)被誉为“清代巴塘藏族社会生活风俗画”,李殿图的《番行杂咏四十首》重在采风,于“番地”所记实勘,“番情”细节丰满,具有很高的历史、地理与民俗学价值;其他如《维州竹枝词》《峨边竹枝词》《雷波竹枝词》,对川省羌族、彝族的民风民俗,也多有记录。
现笔者就《中华竹枝词全编》(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以及清代藏学汉文文献中的诗词、清代志书等资料中搜集到的相关作品,概述其特点。
(一)突出表现四川少数民族特色
西南诸省,少数民族众多。川省本为“藏羌彝走廊”的核心区域,羌族与彝族的主体皆集中居于本省,藏族的三大分支之一“康巴”,其主体也位于本省。特别是华夏历史上最为悠久的羌人,除清代有不足千人迁徙至贵州外,今31万余人口绝大部居住于四川。何斯盛、袁为佐同题的《维州竹枝词》,为今所见明确地创作于西川羌地的边地竹枝词,也是清代数量极少的涉羌竹枝词之一。岷江上游的山川风貌,羌人的生产、生活,这两组边地竹枝词均有所反映。又如李苞的《巴塘诗钞》,是清代首部吟咏巴塘的诗歌专集,对当地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气象物候、民俗文化、汉藏友谊等进行了全方位、多层面的文学描绘。
宣山川之气,历来为竹枝词创作的一个主题,如何斯盛诗中所记今汶川县岷江河岸的风貌:“索桥摇曳水拖篮,乱石横排积翠潭。立马姜维城上望,东风吹柳绿毵毵。”
袁为佐诗亦记汶川县“飞沙关”一带的险要地势:“飞沙关上有神仙,此地无人渡晚烟。只为崖高风势急,横吹碎石打溪边。”
在真实纪录羌人生产、生活的竹枝词中,既有现实主义的写照,也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如袁为佐《维州竹枝词》中描写羌人劳作而归的诗词:“红霞散去白云隈,岭上从来不放梅。独坐闻声心忽喜,一群蛮女唱歌回。”在这首诗中,红霞散去,夜色降临,一群羌人妇女在归家途中纵情歌唱,有景有情,有声有色,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一群羌人妇女在村子外劳作一天后,踏着轻快的步伐,怀着喜悦的心情,在集体放歌的氛围中,沿着崎岖的山道,返回高山之上的村寨的画面。
羌人世代依山而居,生存之地森林成片,山峦连绵。上山挖药与狩猎历来是羌人重要的生计手段。道光《茂州志》便云羌地物产中“药则羌活、独活、大黄、贝母,极多大母药、冬虫夏草”[2]。民国时祝世德纂修的《汶川县志》在《物产》一目也言“山中之麝(麝香)、野牛与金丝猴” [3]为羌地特产。何斯盛的《维州竹枝词》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对此有所反映:“顽酋丛集土蜂窠,岔水遥经白狗河。见说今年璋子熟,蒜台青满麝香坡。”“游龙岩下飞鼯栖,三姐营边百草齐。羌活根红鱼渐老,行人归去夕阳低。”
李苞的《巴塘诗钞》中有《巴塘》一诗,形象描绘了巴塘的高原地理特质,康藏信仰与经济习为兼而述之:“童山重叠绕巴塘,中有田畴麦穗长。四月榴花惊火艳,双溪竹箭响雷硠。木梯高下登蛮寨,金顶东西辟佛堂。以有易无犹古制,谁居奇货是茶商。”他的《巴塘诗钞》中有首《友人问巴塘风土以诗答之》,则对当地的高原物候与物产通过对比的手法,作了生动而细节化的阐释。
(二)现实反映四川少数民族生存状况
清代四川边地竹枝词用现实主义的笔法,揭露了在清朝统治者歧视与压迫下作为边民的少数民族生活的艰辛以及民族身份与尊严的丧失,典型如王铭《客有问维州者走笔成竹枝词数首》。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古代羌族民族身份的演化及其动因,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又如雅安一带,本为历史上有名的“青衣羌”故地,至清代当地户籍中已无羌人的纪录,但远古羌人“羊崇拜”的习俗仍得以传承,杨甲秀有首竹枝词便载天全州北思延村金凤祠祭念杨陶(当地敬为“猎神”)的会日,必有山羊前导:“生前任侠勇非常,殁捍荒灾庇一乡。庙食千秋堪不朽,灵踪祭赛导山羊。”
李殿图的《番行杂咏》,作者在自序中云“癸丑(1793年)之秋,于役松潘,经行番地,所过叠藏、嵹台、若鲁、多布,皆历代文臣未至之境。……即事成咏,职在采风。”[4]李殿图在其竹枝词中重“采风”,书“历代文臣未至之境”。因划界纠纷,他深入松潘各番,其诗源于实地实景,考研深刻,真实记录了松潘一带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如《其三》记松潘北漳腊一带:“羊岭鹅溪古战场,黄头九百赭碉房。正嘉剿抚均无策,漳腊何曾是大荒。”这一方面反映了昔日岷江上游碉房成群、繁荣兴盛的景象,另一方面也指出战乱与剿抚对当地的破坏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