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协调观素养导向下的研学旅行活动设计

作者: 朱雨佳 珠丽太 乌敦 沙其日拉图

摘 要:本文立足于黄河几字湾东北段的自然、人文景观和生态治理现状,运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和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二维模型,从人地关系的认知、人地矛盾的分析、人地协调的认同、人地协调的内化4个不断加深的人地协调维度,设计研学目标、确定研学内容、构建研学评价指标。旨在通过研学旅行,引导学生从体验人地关系现状过渡到分析人地矛盾问题,并形成人地关系价值倾向,最终落实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为教师开展研学活动提供可行思路。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黄河几字湾;地理研学旅行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5)01-0075-04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思结合,行思践悟”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学习之道的优良传统。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上升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并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要有创造条件的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如地理实验、社会调查和野外考察等,使学生有机会在真实环境中经历体验式学习[2]。由国家政策和课标可见,地理研学旅行应与课堂教学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人地协调观列为高中地理课程需要培育的核心素养之一,成为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3]。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培养人地协调观素养存在一定局限,而地理研学旅行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还能通过现实环境增进学生对协调人地关系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而落实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一、地理研学旅行主题设计

此次研学旅行主题为“水润壮美黄河几字湾,描绘生态与人文画卷”。在响应国家大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号召下,黄河几字湾突出重围,成为一张展示黄河文化的靓丽名片。黄河几字湾东北段主要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这里是农耕文化向游牧文化的过渡区,也是能源富集区和多民族聚居区。该区域在黄河的滋养下孕育了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和灿烂的历史文化习俗,是中学生进行人文地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研学活动的理想场所。此次地理研学旅行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下的人地协调观为主线,立足于“几字湾”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生态修复的视角,通过野外勘探与实地考察等措施,引导学生从人地协调角度对黄河几字湾进行更深入的认识,逐步形成人地协调观。

二、地理研学旅行前期工作概述

为确保地理研学旅行实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前期工作中需要对学生对象、人员配置、必备物品与工具、相关部门沟通事项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虑,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地理研学旅行活动的相关设计。

1.研学旅行学生准备状态分析

地理研学旅行不仅是教师野外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地理学习的过程[4]。通过对学生地理研学旅行准备状态的分析(表1),建议此次研学旅行对象为“呼包鄂榆及周边区域”的高中1、2年级学生。

2.研学旅行的准备工作

(1)学校准备工作

拟定并发送研学告家长书和学生基本身体状况调查表,并向当地教委报备;合理安排学生出行顺序,调度车辆;统一购买师生人身安全保险及相关活动用品[5]。

(2)师生准备工作

教师对于地理研学旅行具有指导作用,在研学旅行时必须配备4位专业教师,分别是具有研学旅行资质的专业教师、地理专业教师、班主任和校医务工作者;学生是研学旅行的主体,考虑到研学达成度,因此学生数量不宜过多,且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结互助的品格;同时,师生在研学前需举行安全须知动员大会。

(3)必备工具与物品

干旱、半干旱区研学必备的工具与物品如下:防尘口罩、墨镜、区域地图、手持卫星定位仪和手机等。

三、地理研学旅行目标设计

地理研学旅行应具有明确的研学目标。它不仅能指导教师如何开展与选择地理研学,也能指导学生如何学习研学中的内容,最终指导整个地理研学旅行的评价。

1.目标设计理论依据

依据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设定研学目标架构为:认知领域目标、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和情感价值领域目标。为更好地体现人地协调观以及避免用知识难度等级划分目标达成层级,因此采用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人的行为模式”作为本次研学目标内容设计的理论指导[6]。

2.地理研学旅行活动目标

结合马扎诺的教育目标分类二维模型[6],按照“知识领域”和“心智过程”细化目标架构,设计目标维度(表2)。

四、地理研学旅行活动内容设计

1.研学旅行日程与地点安排

此次研学旅行选择的地区为黄河几字湾内蒙古区域的4个盟市6个地点(表3)。日程为3天,安排在暑假期间进行,具体地点分别为呼和浩特市:呼和浩特城市展示中心、大召寺;包头市:赛汗塔拉城中草原、“包钢”会展中心;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鄂尔多斯市:恩格贝生态示范区。

2.研学旅行活动设计

根据不同学生的人地协调心理层次和研学地点特色,设计具体的活动内容(表4)。

五、地理研学旅行评价设计

研学旅行的学业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优化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因此,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表5)。此次研学旅行更侧重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人地协调观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人地协调观的评价时更要突出其价值观。价值观由层层递进的心理活动构成,因此在过程性评价的构建中要关注不同心理层次所表现出的不同状态。

此次研学旅行为突破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培养人地协调观的局限性提供可行的路径,研学旅行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理论知识是研学旅行的基础和支撑,研学旅行则突显实践性知识的渗透[8]。经过研学活动场景变更和研学时间推移,引导学生逐步从体验人地关系现状过渡到分析人地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从而在研学中初显人地协调价值倾向,最终培养学生在未来生产生活中遵循自然规律和因地制宜的人地协调观。然而,人地协调观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形成,教师要认识到这一客观事实,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合理地评价学生。由于研学旅行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尚未得到实施,还有待于进一步落实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段玉山,袁书琪,郭锋涛,等.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一)——前言、课程性质与定位、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J].地理教学,2019(5):4-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 徐宝芳.中学地理教学设计[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5] 何宇.指向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方案设计——以大连金石滩滨海国家地质公园为例[J].地理教育,2024(S2):212-214.

[6] 马扎诺,肯德尔.教育目标的新分类学(第2版)[M].高凌飚,吴有昌,苏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7] 刘俞麟,王鹏,陈月,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地理研学旅行的实践探索——以凤凰古城为例[J].地理教育,2024(S2):204-206.

[8] 刘洁晶.知识实践价值视域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表现性评价——以珠海淇澳岛地理研学为例[J].地理教育,2022(2):64-67.

通信作者:乌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