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融合的地理项目式研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作者: 张燕妮摘 要:跨学科融合的地理项目式研学以地理内容为基础,整合不同学科的研学资源,选择在真实情境中符合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课题,将学科核心素养融会贯通于研学设计中,综合多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本文以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老街及部分斜塘河段为例,开展跨学科融合的地理项目式研学,通过“建立多学科研学导师团,确定项目主题”“多学科研学导师教研,拟定子项目课题”“小组开展项目式研学,实地调查探究”“项目式研学展示评价,课后总结反思”4个步骤,开展跨学科融合的地理项目式研学课程,旨在增强学生在真实的复杂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和核心素养,同时为开展研学活动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跨学科融合;地理项目式研学;斜塘老街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5)01-0070-05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属性,实践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能更好地提升和内化地理知识,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分析自然、人文环境。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1],需要在真实复杂的地理情境中去培养和发展。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培养地理实践力,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笔者所在学校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集中全教研组力量,开展了多次不同主题的长、短途地理研学活动。短途研学活动以1天为单位,地理教师为主要规划组织者,确定研学课题、设计研学路线,在研学过程中,教师起讲解点拨的作用,学生分组选定子主题进行探究,最后汇报成果。长途研学活动通常与研学公司合作,一般离开居住地超过1天,由学校和研学公司共同确定研学路线,主要是地理教师设计研学课题,学生通过研学活动有一定收获,但存在以下共性问题:第一,学生在研学手册或研学单已设计好的前提下,听教师做简单培训讲解就前往研学点,且部分研学课题单一,学生兴趣不浓,研学的实践性弱,导致学生未发挥主动性,参与度不高,无法真正有效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第二,研学活动地点在校园外,面对真实复杂情境,必然牵涉众多学科的综合信息,涵盖多学科、多角度的复杂知识内容,对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也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思考、探究,且需要查阅一定资料,花费一定时间。学生除了会运用到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还须迁移使用多学科的关键能力与思维方式,仅依靠地理教师的力量和地理学科知识过于单薄,不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学生深度学习的开展和核心素养的提升[2]。
基于跨学科融合的地理项目式研学活动,以地理内容为主体,整合其他学科相关知识,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调查研究,以做项目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学生全程参与的方式会使其印象更加深刻,也更利于在真实情境下通过研学这一具身活动促进其核心素养、综合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项目式学习和跨学科融合的地理项目式研学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是由美国教育家克伯屈在继承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基础上正式提出的,主张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获得知识,强调活动的重要性[3]。结合文献资料,笔者认为:项目式学习是指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一定的主题,基于该主题解决一个或多个具体的子项目,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设计、实施问题解决的项目方案并总结,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多种资源、材料、设备等展开持续性研究,最终展示研究成果并通过多元主体的评价反思、完善学习成果,以此来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学习方法。
跨学科融合的地理项目式研学,即以地理内容为基础,确定项目主题后,整合各学科研学资源确定子项目主题,学生选择不同子项目进行研究,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将不同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并将多学科研学所要达到的目标从静态的被动传授转化为动态的主动探究,牢牢“镶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这一过程能培养学生面对复杂的自然或社会环境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综合能力,促进不同学科之间、各学科与学科系统之间在相互理解、相互促进中的“进化”,形成更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的研学内容项目主题,并促进各学科教师在思想碰撞后的“专业进化”,加速教师专业的创新发展。
二、跨学科融合的地理项目式研学活动设计
笔者所在学校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斜塘镇区域,距学校约1千米处有一条长约5.3千米、东西横贯斜塘镇全境的“母亲河”——斜塘河。自古以来,东连吴淞江至上海、西连苏州城的斜塘河都是斜塘地区交通运输大动脉,依托斜塘河在清朝中叶逐步形成的斜塘老街,曾是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的水上驿站。随着园区的发展,斜塘河从原来的航道变成了城市内河,河边建起了生态绿化带、森林公园、步道,成为人们健身、休闲的好去处,并在斜塘老街原址打造了一条既保留水乡古镇历史特色又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商旅街区——“斜塘老街”。斜塘河沿岸有水文、岩石、生物等诸多自然地理环境景观,斜塘老街也有大量城市商业、居住区布局与本土特色城乡景观等人文要素考察点,既有历史文化传承,又有现代设计规划,且位置距离学校近,便于研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开展研学活动可操作性强,综合考虑将其作为实施跨学科融合研学项目的地点(图1)。
本文以斜塘老街及沿街的部分斜塘河段作为研学点,实施跨学科融合的地理项目式研学活动,主要实施过程分以下几步:组建跨学科研学指导教师团队,确定项目主题;综合各学科特点及课标要求,确定学科融合子项目课题;学生分组讨论,选定研学项目;指导教师和小组成员实地调研,开展研学活动;研学成果总结,交流评价(图2)。
1.组建多学科研学导师团,确定项目主题
多学科融合的研学活动是综合性课程,以跨自然与社会学科两大领域的地理学科为纽带,由学校课程中心进行组织协调,以地理内容为主体,根据研学目标的特点,确定参与研学活动的其他学科与人员,由不同学科组的教师共同筹建研学导师团,本次研学地点为斜塘老街与斜塘河部分河段,含有丰富的自然、人文地理与历史元素。因此,课程开发中心确定参与的学科有地理、生物、化学、历史、语文、美术等(表1),以“水清岸秀·江南古韵·老街新篇”作为项目主题。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结合斜塘河、老街史实资料以及老街发展现状资料,了解斜塘河河段的自然特征与人文现状、老街的古今发展史(地理、历史),在此基础上更加全面地分析河流对周围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深入理解河流与老街兴衰发展的相互关系(地理、化学、生物、历史)。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老街的生态、文化、 经济一体化发展,在因地制宜理念的指导下提出老街未来的发展措施。
2.分配多学科融合研学导师,拟定子项目课题
科学有效地融合各学科的研学问题,首先要厘清和研学项目相关的各学科知识与能力之间的交叉点,以地理学科为主线,使不同学科的内容、情境、学习过程之间产生关联,将不同学科核心素养融会贯通于研学设计中,最终使学生掌握学科综合知识,并能跨学科理解运用,增强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表2)。在实施过程中,由多学科研学导师团根据项目课题及总目标,共同拟定在真实情境中符合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子项目课题,并分配专门的多学科融合研学导师。学生分组选定子项目课题并学习相关研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3.开展小组项目式研学,实地调查探究
导师团对研学活动目标进行细化,设计了以地理学科为主导的项目式研学活动任务单,各主题均有易于操作的跨学科融合项目任务(表2)。学生针对自己选择的项目查阅资料,并实地走访调查,在亲身实践中增强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子项目课题1中任务3“使用采样法采集斜塘河表层水样并分析水质的理化性质,使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法对水质进行评价”,学生利用地理、化学知识实地采集部分斜塘河段水体样本,对比实验结果,判断水质状况,分析数据的有效性和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总结,整理成相关报告数据。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增强了获取和处理信息、使用工具和实践操作及综合分析的能力。子项目课题3中任务3“对比老街古今发展状况,以小论文形式对老街文旅、商旅产业融合提出建议”,让学生在前期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对斜塘老街的客源、客流量、特色产业、活动开发等内容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对古今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针对斜塘老街目前的发展状况及问题提出文旅、商旅产业融合的建议,最后,撰写研究报告进行展示汇报。整个研学活动在真实、生动的现实环境中组织实验、调查研究、提取信息和总结提炼,既是多学科知识参与的过程,也是学生积极适应多种知识、挑战复杂问题情境的过程,增强了学生面对现实问题时解决问题与反馈信息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态度及创新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及体验不断升华,对促成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4.研学成果汇报展示,实施多元评价
学生在研学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以小组为单位撰写研学报告,进行汇报展示。
研学导师在研学活动开始之前,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编制评价细则,设计评价量表(表3),以提高评价效率。在听取汇报时,导师进行交叉评价打分,即小组导师只评价别组的成绩。在评价时要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综合进行:第一,过程性评价主要是本组导师在组内学生研学过程中,从不同学科角度关注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态度、研学工具的使用以及相关笔记的记录,从学习、实践、参与、创新、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价;第二,终结性评价设置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自评环节,以教师评价为主;第三,综合评价标准应考虑多学科融合特征,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和方法,思考、认知、解决综合性问题。
三、总结与反思
跨学科融合的地理项目式研学以地理内容为基础,整合不同学科的研学资源,拟定在真实情境中符合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课题,将跨学科核心素养融会贯通于研学设计中,综合利用多种学科知识应对现实问题,最终使学生掌握学科综合知识,并能跨学科理解运用,增强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在地理项目式研学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研学活动需要进行系统性、专业化、课程化的总体规划,在实践中不断开拓新的研学点,完善新主题,打造不断发展创新的研学课程;第二,跨学科融合的地理项目式研学,需突出地理性和跨学科融合,以地理学科为主线,融合性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关键,在研学过程中应学会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避免“跨而不融”[4];第三,课程的项目设计也应尽可能地融合不同学科,体现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参与性、体验性,通过不同学科思维的融合,在真实的情境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其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创造性地解决不断生成或提出的新问题,这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或利用虚拟情境开展多学科主题学习所不具备的,如此才能提高学生应对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分析问题的思维观念和研学中应具备的意志品质,进而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水平的进阶,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5]。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姜凯,安宁.跨学科主题学习融入高中地理研学旅行的逻辑理路与实践探赜——以佛山市为例[J].地理教育, 2024(S2):176-180.
[3] 朱凯,陈咏梅,李锐.STEM教育的实践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8):1-3.
[4] 袁也,吴福忠,林峰.基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地理研学旅行案例设计——以“区域发展”为例[J].地理教学,2023(11):60-64.
[5] 李文翎,温牧玉,何亚琼.分阶布局研学实践,有效提升地理素养——以广州白云山地理研学为例[J].地理教育,2022(12):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