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编写思路与特色
作者: 申玉铭 许欣
摘 要:湘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地理课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作用与价值,力求成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准的地理教材。本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紧扣课标要求,科学搭建教材结构,精心选择内容素材,创新编排与呈现方式,强化学法指导,注重跨学科主题学习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分体现了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地理教材;编写思路;特色;湘教版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11-0018-07
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教育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其中,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包括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编写和修订中小学相关学科教材、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等。2022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对教科书编写提出以下建议:充分体现教科书的育人价值、合理组织教科书的结构体系、精心选择教科书的内容素材、大胆创新教科书的编排和呈现方式、尝试研制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型教科书[1]。在此背景下,湘教版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编写组(以下简称“编写组”)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湘教版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进行编修工作,借鉴原教材的编写经验,发挥广大学科专家、教育专家、教材编写专家、思政专家、教研人员、一线教师以及装帧设计专家的集体智慧,历经多轮修改、审读试教,经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2024年审核通过。湘教版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共包括4册,本文主要探讨《湘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以下简称《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编写思路及特色。
一、编写思路
地理教材作为课程实施的载体,直接影响着地理课程改革的效果。新教材的编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地理课程的育人功能。编写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为有效促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新教材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素养发展,突出强调学科大概念、学科结构、学科思想与方法、学科情景等要素;二是注重搭建学科逻辑和学习逻辑,在充分考虑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构建合理的教学逻辑,并设计助学系统和测评系统;三是聚焦核心概念,突出素材内容的科学性、典型性、时代性、真实性,精选课程内容,为学习情境的创设提供丰富的材料,逐条落实新课标内容要求;四是采用问题研究、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对新教材进行组织和编排,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实践活动等,科学安排进阶,形成有序结构;五是尝试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结合纸质教材的体系结构,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可视化部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助力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主要特色
1.落实核心素养,彰显育人功能
《地理(七年级下册)》切实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教材始终,突出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地理核心素养作为教材谋篇布局的纲领,以认识大洲、地区、国家不同空间尺度的人地关系为主线,围绕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培育组织教材内容,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串联起丰富的世界地理教材内容,展现世界地理课程内容的深刻内涵和价值追求,有助于学生理解世界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意识,使地理教科书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体现。
全球视野、区域视角和地理思维等是“认识世界”主题内容的核心育人价值所在,运用相关资料、结合实例等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地理分布、地理联系、人地关系等是地理学习的核心内容。“认识大洲”是“认识世界”主题的第一部分内容,“非洲”是新教材对于“认识大洲”这部分内容选用的案例之一,其内容包括“位置与范围”“高原为主的地形”“炎热的气候”“人口与经济”。
“地理位置”的内容要求主要包括描述位置、依据地理位置进行分析推理。其中,描述位置为依据地理位置分析推理奠定基础,若仅停留于描述层面,则属于低阶地理思维;而依据位置分析推理,则是重要的认识世界的地理方法,属于高阶地理思维。特别是依据位置分析其与热量、水分之间的关联性,对于认识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具有重要作用。《地理(七年级下册)》关于地理位置呈现包括下述两部分,一是在“位置与范围”标题下分别以经纬度、适当尺度的“陆”和“海(洋)”作为参照物,描述非洲与选定的参照物之间的空间关系;二是依据非洲地理位置特点,判断非洲所处热量带和降水空间分布概况,在“炎热的气候”标题下,依据赤道横穿非洲中部,大部分介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位置特点,可推断出非洲绝大部分处在热带,气温全年较高,依据非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和非洲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进而推断出非洲赤道附近降水多,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内部与西岸降水少(图1)。
新教材结合学生思考地理问题的基本逻辑顺序,首先帮助学生认识非洲的地理位置,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非洲的地理特征。学生需要掌握的地理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例如,在“高原为主的地形”“炎热的气候”中,呈现非洲地形图、撒哈拉沙漠及其附近卫星影像图、非洲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年降水量分布图、气候类型分布图等地图和相关资料,利于教师引导学生从地势、地形类型构成、地形的空间排列状态、有无特殊地形等方面对地形特征展开分析和归纳;从冷热和干湿状况、气候类型的构成、气候类型空间格局、有无特殊气候等方面对气候特征展开分析和归纳。除自然地理特征外,还包括其人文地理特征,这样对大洲的认识才较为完整,避免孤立看待不同地理要素的特征,科学认识非洲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整体性。同时,介绍非洲国家积极加入“一带一路”合作,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区域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各国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利于形成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素养。例如,在“人口与经济”小节以及本节“活动”栏目中,呈现非洲人口分布图、非洲主要矿产和农作物分布图等地图和相关资料,利于教师引导学生从人口分布、人口构成、人口增长等方面对人口特征展开分析和归纳;从经济结构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点、经济发展变化特点等方面对经济特征展开分析和归纳。
2.紧扣课标要求,搭建教材结构
《地理(七年级下册)》知识结构的设计以地理学科框架为基础,逻辑结构的设计以学生认知规律为路径,教材的结构设计力求科学合理、适教利学。地理课程从空间尺度的视角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按照“宇宙—地球—地表—世界—中国”的顺序,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的地球家园。其中,地理课程内容中“认识区域”部分,将地球表层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作为学习对象,由“认识世界”和“认识中国”组成。《地理(七年级下册)》 以“认识世界”为主要内容,从空间尺度的视角组织教材内容,按照“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走近国家”的逻辑顺序,涵盖这些区域的地理位置、空间分布、区域差异、区域联系等内容,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形成从地理视角看待、探究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初步具备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表1)。
本文以《地理(七年级下册)》关于“西亚石油”的相关内容为例,说明新教材是如何建构出地理知识与地理活动相辅相成的结构体系,引导教师革新地理教学方式,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培养。“西亚石油”相关内容对应的课标要求为“以某地区的一种自然资源为例,说出该资源在当地的分布状况、对外输出地区以及对当地乃至世界的重要意义”。新教材选用的自然资源为石油,石油是大宗输出且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自然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区域与区域之间、地区和全球之间的联系,在发展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的同时,形成全球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新教材内容按照世界石油资源“分布—区域间差异性和互补性—区域间联系—意义”的逻辑顺序,科学组织教材内容。在“世界石油宝库”标题下呈现西亚石油资源及主要产区分布图和相关文字资料,利于教师引导学生描述西亚石油资源整体的分布格局,再从局部特征描述资源分布的特点,帮助学生构建地理分布知识的认知框架;在“西亚石油分布与生产特点”“世界主要国家的石油生产与贸易”活动栏目中,呈现西亚部分国家石油探明储量表(2021年)、世界主要国家石油生产量和消费量图、文字资料以及阶梯问题链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从联系的方式、联系发生的原因、联系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区域联系;在“西亚石油输出”标题下,呈现西亚石油海上运输线路示意图等相关资料,利于教师从西亚石油开发对本地区和其他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展开,从而体现出区域联系的重要性(图2)。
3.精心选择教材的内容素材
新教材依据各主题中的“内容要求”选择内容素材,且内容素材选取突出科学性、典型性、时代性和真实性,能很好地呈现主题内容。精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当前社会热点、世界各地富有特色的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作为内容素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提供丰富的材料,利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生活的地理态度,是学生能力与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要案例素材。学生利用新教材精选的内容素材进行学习,从情境入手,激发学习热情,再从情境中提炼地理问题、设定学习任务,进而展开地理知识的学习,最后回到情境中解决问题,在知识建构和体悟知识意义的过程中培育核心素养。
新教材素材内容来源广泛,包括生产生活素材、地理图表数据、地理景观素材、新闻时事素材、跨学科背景资料等,且素材呈现方式多样,密切联系学生的经历与体验,多采用地理实验、地理游戏、问题探究、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剧、实践活动等方式。例如,第七章“认识大洲”第二节“非洲”的活动栏目,以查阅资料并列举发展多元经济举措的形式呈现,利于锻炼学生收集、运用信息的能力,第三节“美洲”中绘制大洲地形简图的活动、探究与实践“‘划区’识世界”对亚洲6个地区范围的勾画,强调地理实践力和区域认知的培养;第八章“了解地区”第一节“东南亚”的活动栏目,通过“知识树”的形式总结区域地理环境,第三节“西亚”的发现栏目,借鉴唐朝诗人张籍云的诗句“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分析丝绸之路的贸易交流,绘制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形区,既锻炼了实践能力,又实现了跨学科融合;第九章“走近国家”的探究与实践活动“走进巴西”中,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以世界环保组织官员、当地居民、政府官员、开发商等不同身份探讨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4.创新教材的编排与呈现方式
新教材继承上版教材“章—节—目”的编写顺序,编排与呈现方式包括章首页、发现、活动、阅读、探究与实践。在每一章的章首语中,用优美流畅的语言阐明本章所要讲述的内容;节是按照课程标准的某一项或者其中相关联的内容进行整合设置,便于教师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内涵,每一节内容都由发现、正文、阅读、活动以及精心设计的人物对话及图片系统组成,新教材中的发现、活动、阅读栏目分别共有14个、50个、33个,其中,第七章“认识大洲”的发现、活动、阅读栏目分别为3个、13个、7个,第八章“了解地区”的发现、活动、阅读栏目分别为5个、17个、17个,第九章“走近国家”的发现、活动、阅读栏目分别为6个、20个、9个;在每一章末设计学习栏目——探究与实践,该栏目以某一地理主题为对象,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设计有驱动性的地理问题和具体任务,引导学生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中与之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开展深度探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表2)。
新教材的章首页由章标题、章首图和章引言组成。章标题围绕认识世界这一大概念,包括“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走近国家”三大标题,从认识大洲到了解地区再到走近国家,总体上体现了空间尺度从宏观到微观的逻辑演进顺序,具体体现了认识区域时的大洲尺度、地区尺度、国家尺度的思想方法。章首图的底面颜色选取符合色彩心理学,图的底色基本以浅蓝色为主,营造出平静的学习氛围和思考空间,有利于学生静下心来阅读章首页的内容,且章首图呈现的内容具有代表性。章引言不仅呈现出需要学习的内容,还具有育人的功能,其文字精简凝练、内容丰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本章的学习重点,并注重章节间的逻辑关联,渗透着地理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