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嵌入博雅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张琬若 张志刚 巴桑措姆一、前言
自2014年,“课程思政”概念源起以来,高校教育理念变革相继推进。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在思政工作中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机制的协同效应[1];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2012年开展试点,2015年全面实施“博雅第二课堂”的建设工作[3],经过多年不断完善和发展,博雅课程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成为学校思政工作的一个实施途径。
国内许多学者对课程思政相关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一方面,众多学者就课程思政这一概念进行理论研究,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方向、现实困境、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如“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4];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现实路径选择[5];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方向、现实困境及其实践超越[6]。另一方面,许多学者也聚焦于在某一专业或具体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如地理师范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探索与实践:以水文学课程为例[7];基于典型案例的“人文地理学”与课程思政融合实践[8];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政”与德育价值研究[9]。但通过中国知网平台搜索“博雅课程与课程思政”或“‘走近冰川’与课程思政”,却无相关文章呈现,可见本文研究具有较大空间与发展潜能。
冰川学与地球环境的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影响着气候,也影响着生命的存在,在应对气候变化、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其不可替代的思政内蕴。因此,本文基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大量研究,在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与问卷调查法的基础上梳理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特征,并结合“走近冰川”的课程特点确立课程思政目标,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匹配与融入,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课程思政设计,从而达到熔专业知识传授、核心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塑造为一炉的研究目的。
二、科技与自然类博雅课程“走近冰川”简介
1.课程内容
“走近冰川”是南京师范大学针对全校本科生开设的为期一学期的科技与自然类博雅课程,课程特点为科普性强、内容丰富且更新迅速、知识面覆盖广泛而课时量相对较少。课程以尊重科学、贴近生活、认识自然为视角,综合构建了现代冰川及古冰川地貌的知识体系。以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古冰川地貌为出发点,重点讨论冰川的形成与分布、冰川作用与过程、冰川变化与气候环境。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地理时间和空间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课程共九讲内容,分别为绪论、冰川与冰川地貌、冰川之美、冰川的分布、冰川人生、冰川与气候变化、冰川测年、我国冰川历史研究与进展、冰川旅游。
2.课程目标
博雅教育以“学识广博、生活高雅”为宗旨,力求弘扬传统文化教育,贯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与“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践行以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为本质的大学精神,鼓励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从而培养有信仰、有担当、有本领、有情怀的学生。将课程思政嵌入博雅课程,就需要在课程目标上使知识学习与思想引领并重,切实做到溶盐于汤、润物无声,引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内生动力。“走近冰川”课程启发学生在认识和了解冰川知识的基础上学会用自己的思维去解读冰川,充分认识到冰川与气候、冰川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以及冰川学研究的重要性。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和认识冰川学各要素的基本特征以及基本规律。了解冰川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基本原理。了解冰川学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国家前沿需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具备初步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冰川学的能力。
在冰川旅游、冰川灾害方面能形成独立的思考,具有较为规范的冰川学文字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能够结合自身专业,以多种形式设计与创作有关冰川的作品。
具备初步搜集、整理、运用冰川学文献资料的能力,并将其运用于微课制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冰川、热爱地球、探索自然,增强审美能力。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强化生态文明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化国情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科学求真精神,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辩证思维,敢于创新,勇攀高峰。培养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图1)。
三、研究设计
1.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研究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导,一方面根据“走近冰川”课程内容,设计有关“教学环节与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课程思政内容”“印象深刻的课程思政内容”“课程满意度评分”“期望进一步融入的课程思政内容”的问题,以学生为本位,探究课程思政嵌入该门课程的现状。另一方面,以科技与自然类博雅课程为切入点,设计有关“课程思政嵌入科技与自然类博雅课程的困难所在”“在课程思政嵌入科技与自然类博雅课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一方”的问题,以课程为出发点,探究当前在博雅课程中嵌入课程思政的困难与挑战,从而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变革现有的课程体系,从校方、教师、学生三方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具体措施,以进一步优化课程思政嵌入“走近冰川”课程的实践进路,为在其他科技与自然类博雅课程中嵌入课程思政提供基本范式遵循。
2.问卷回收
本次调查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南京师范大学近三年来学习过“走近冰川”课程的各专业学生,有过学习经历的同学,更能依据课程内容提供兼具信度与效度的数据,便于有针对性地找到课程设计的优点与不足。本研究共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电子问卷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3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样本分布情况详见表1。
3.问卷分析
第一,基于图2可知,课程思政基本做到了完整嵌入“走近冰川”课程的各教学环节中。就学生的评价来看,90%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嵌入了课堂授课中,而只有70%左右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嵌入到了课堂讨论、教学研讨、过程性考核中,60%左右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嵌入到了论文及结课考核中。这一现象促使教师在课堂讨论、过程性考核及结课考核中进一步丰富课程思政元素,切实做到使课程思政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例如在近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了五种不同的结课考核形式,分别为撰写课程学后感或课程建议;撰写有关冰川灾害或冰川旅游方面的文章;撰写课程思政融入“走近冰川”的文章;结合自身专业,以诗词、散文、小说、漫画等形式设计与创作与冰川相关的作品;辅以PPT录制冰川主题的微课视频。这不仅直接“点题”课程思政,还融理学、文学、美学为一体,促使学生在完成结课考核的过程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提高审美能力,培育创新精神、探索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基于图3~图5可知,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课程思政内容基本全覆盖《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所要求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与内容重点。其中,就教学全过程而言,地理哲学教育在课程思政中的占比最大,其次是科学精神教育、审美情趣与心理健康教育,占比相对最低的则是道德与法治教育,这促使教师可进一步探寻课程内容与道德法治的结合点,在教学过程中深化道法教育。谈及令学生印象最深刻的课程思政时,不难发现科学精神教育占比最高,其次为地理哲学教育、审美情趣与心理健康教育,与图3所显示的数据占比相对一致,显示出教师较高达成了这三类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道德与法治教育相对而言留给学生的印象不深,这促使教师要使二者在课程思政教学中从“缺位”状态转为“在位”状态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转换教学方式,加深二者对学生的印象。另外,学生在期望的课程思政内容中,较多地选择了审美情趣与心理健康教育,人数占比近50%,还有46.15%的学生选择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44.62%的学生选择了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值得注意的是,通过交叉分析,可以发现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相对而言并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但其却成了较多学生所期望涉及的课程思政内容,这也提示教师可从这一角度切入,结合实际情况,抓住学生的心理预期,优化调整课程思政内容。
第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思政嵌入“走近冰川”课程的满意度评分均分达到了9.32分,凸显出了绝大部分学生对该门课程中课程思政内容的认可,侧面表现出在教学过程中嵌入课程思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接下来的调查研究由“走近冰川”课程本身扩展至科技与自然类博雅课程,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以更好地探究该类课程进一步发展的难点及措施(表2)。谈及课程思政嵌入科技与自然类博雅课程的困难时,超过60%的学生认为是课程思政在博雅课程考评体系中“失效”,具体表现为课程思政在博雅教育中的受重视程度较低,在评价考核体系及培养方案中缺乏规范化的制度保障等。还有26.92%及30.77%的学生,分别将困难归结为课程思政在博雅课程教学理念中“失声”及在教学设计中“失能”。这一结果促使各高校提高对博雅教育中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及时给予其在考评体系及培养方案中的规范化制度保障。
第四,基于图6可知,82%的学生认为在推进课程思政嵌入科技与自然类博雅课程的各方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其次为高校制度化、规范化的体系建设,国家政策导向与学生本身。同时,该题目选项中选择人数占比最少的一项也超过了50%,显示出学生认为在推进课程思政嵌入科技与自然类博雅课程中四方协同“发力”的重要性。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故而在研究这一问题时,要将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合理且有利的教学设计增强课程思政嵌入科技与自然类博雅课程的实效性。
四、讨论
1.课程思政嵌入博雅课程的耦合逻辑
(1)课程思政嵌入博雅课程的必要性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有利于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冰川学作为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诸多方面都会产生重要作用与影响。当今社会对全球气候变化、碳排放等一系列问题十分重视,资源制约和环境保护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也一直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付诸行动。“走近冰川”课程对于学生树立全球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人地协调观、环境伦理观以及培养新时代青年应具备的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具有独特价值。
(2)课程思政嵌入博雅课程的紧迫性
长期以来,部分高校常常出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博雅课程也常常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导致三者之间相分离,无法通过有机结合产生协同效应。
①课程思政在博雅课程教学理念中“失声”。当前,仍存在少数教师认为大学课程中只有思政课对大学生具有价值引领和塑造功能,而其他课程则没必要与思政相结合,思政教育只属于思政课教师所需负责的教学范畴,但这样的教学理念不仅违背“三全育人”初衷的教学模式,更无法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相向并行的教育目标。反之,也有部分教师过分深挖思政要素,以致思政教育部分耗时过长,专业知识教授时长不够,教学质量被大大压缩,固然有失偏颇。故而,让专业课教师、博雅课教师挑起“思政担”,让该类课程融入“思政味”,是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